《紅燈記》[樣板戲]

《紅燈記》[樣板戲]
《紅燈記》[樣板戲]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紅燈記》被列為十大樣板戲之首。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阿甲和翁偶虹成功地將其改編成現代京劇《紅燈記》,導演: 沈默君,由中國京劇院演出,著名京劇演員錢浩亮、高玉倩、劉長瑜、袁世海擔任主演。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紅燈記》海報《紅燈記》海報
《紅燈記》是革命現代京劇中,八個樣板戲之一。其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鬥爭的電影,故事的發生地點在虎林鐵路上的“輝崔”小站(黑龍江省虎林市境內)。上世紀60年代,電影在全國上映,不久,該劇便由上海滬劇團改編為滬劇,接著由哈爾濱京劇院率先搬上京劇舞台,當時名叫《革命自有後來人》。此劇是中國京劇院的優秀保留劇目,六十年代至今,眾多藝術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錢浩梁、劉長瑜、李維康、馮志孝、孫岳、王晶華、杜富珍、張嵐等都曾先後參加演出。近幾年來,青年團排演此劇,得到老藝術家們的指導,演出取得成功。

劇情梗概

講述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東北敵占區,我地下黨工作者李玉和接受向柏山游擊隊轉送密碼的任務。由於叛徒的出賣,遭日寇殺害,李玉和的女兒鐵梅繼承父志,將密電碼送上山,游擊隊殲滅了追趕鐵梅的日寇。

主要角色

錢浩亮飾演李玉和 錢浩亮飾演李玉和
劉長瑜飾演李鐵梅 劉長瑜飾演李鐵梅
高玉倩飾演李奶奶 高玉倩飾演李奶奶
袁世海飾演鳩山 袁世海飾演鳩山
孫洪勛飾演王連舉 孫洪勛飾演王連舉
谷春章飾演磨刀人 谷春章飾演磨刀人

劇中人物

劇照劇照
李玉和——鐵路扳道工人。中國共產黨員。
鐵梅——李玉和的女兒。
李奶奶——李玉和的母親。
交通員——八路軍松嶺根據地交通員。
磨刀人——八路軍柏山游擊隊排長。
慧蓮——李玉和家的鄰居。
田大嬸——慧蓮的婆婆。
八路軍柏山游擊隊隊長。
游擊隊員若干人。
賣粥大嫂。
賣煙女孩。
勞動民眾甲、乙、丙、丁、戊。
鳩山——日寇憲兵隊隊長。
王連舉——偽警察局巡長。原為秘密共產黨員,後叛變投敵。
侯憲補——日寇憲兵隊憲補。
伍長——日寇憲兵隊伍長。
假交通員——日寇憲兵隊特務。
皮匠——日寇憲兵隊特務。
日寇憲兵、特務若干人。

全劇場序

劇照劇照
第一場:接應交通員
第二場:接受任務
第三場:粥棚脫險
第四場:王連舉叛變
第五場:痛說革命家史
第六場:赴宴斗鳩山
第七場:民眾幫助
第八場:刑場鬥爭
第九場:前赴後繼
第十場:伏擊殲敵
第十一場:勝利前進

幕後花絮

劇照劇照
【“樣板戲”由來】
“樣板戲”的正式名稱為“革命樣板戲”。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貫徹執行毛主席文藝路線的光輝樣板》一文,首次在黨中央的機關報上以官方名義將現代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樂《沙家浜》並稱為江青“培育”的八個“革命藝術樣板”或“革命現代樣板”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報》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樣板戲”一詞。但是,關於八個樣板戲,同時還有另外的一種說法,那就是在1995年2月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一個樣板戲珍藏本》一書中,稱“八個樣板戲”則是現代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龍江頌》、《奇襲白虎團》,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並將《平原游擊隊》、《杜鵑山》作為“附錄”綴於後。另外,當時還出現過一種說法,就是將光明日報出版社“附錄”的《平原游擊隊》、《杜鵑山》和鋼琴伴唱《紅燈記》也算在八個樣板戲之列。究竟是哪八個“樣板戲”,江青本人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除了康生的講話和光明日報出版社的文字之外,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在當時的中國戲劇界,對此卻有一個大體相近的說法,那就是康生所說的那八個是第一批“樣板戲”。1970年阿甲因《紅燈記》蒙冤之後出現的《龍江頌》、《杜鵑山》(一開始叫《杜泉山》)、《紅色娘子軍》、《平原游擊隊》、《紅嫂》、《磐石灣》和《紅燈記》,被稱為第二批“樣板戲”。無論是哪一種說法,《紅燈記》都是排在這些“樣板戲”的頭一位的。於是,在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樣板戲”便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所未曾有過的一種政治文化現象,並深深地影響了整整兩代中國人,它的普及程度可以說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

創作背景

劇照劇照
1970年5月,北京電視台將《紅燈記》拍攝成黑白畫面的電視螢幕複製片。隨後,八一電影製片廠於1971年1月由成蔭執導拍成現代京劇彩色舞台藝術片《紅燈記》。1972年,中央新聞電影紀錄製片廠又拍攝了鋼琴伴唱《紅燈記》,其中選出李玉和的唱腔《雄心壯志沖雲天》、李鐵梅唱腔《仇恨入心要發芽》、李奶奶唱腔《血債要用血來償》等,與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和鋼琴協奏曲《黃河》之《黃河船夫曲》一起,合成一部獨特的藝術影片。1975年,由八一廠拍攝、成蔭擔任導演的以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為素材移植的《紅燈記》,再次搬上銀幕,成為繼故事片、現代京劇影片、鋼琴伴唱影片之後的第四種同一主題的藝術作品。

登上神壇

劇照劇照
1967年5月,為了紀念毛澤東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周年,全國八個“樣板戲”進京演出。這次演出,是一次全國性的“樣板戲”大會演,規模和宣傳都遠遠地超過了1964年的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在這次會演中,《紅燈記》再次向全國各劇組創立了“樣板”。當大幕徐徐拉開,只見劇組的主要演員(絕不要反面演員)一律著戲裝站在台上,手捧《毛主席語錄》貼在胸前,和觀眾一起高唱《東方紅》。演出結束時,主要演員又帶妝站在台上,在強烈的音樂伴奏下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聲音在劇院裡迴旋,唱了一遍又一遍,反覆唱,直至目送觀眾退場畢,演員才退回後台卸妝。這成了以後全國各劇種、各藝術團體演出時劇目之外的“樣板”。就連後來所有的“樣板戲”劇組和全國各地學習演出“樣板戲”的藝術團體,在開幕和謝幕時,都採用了《紅燈記》劇組的這個統一的模式。由此不難看出,通過這次全國“樣板戲”的大會演,江青已將《紅燈記》推向了“樣板戲”中的“樣板”位子。於是,其他的文藝形式統統都被說成是“封、資、修”給以否定了,而剩下的就只有幾個“樣板戲”,“八億人民八個戲”,《紅燈記》等“樣板戲”一下子成了“一花獨放”。動用如此強大的新聞輿論手段,為幾部現代戲吹號吶喊,使得這些“樣板戲”早已超出了它們自身的範疇,被無辜地塗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6月17日,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現代京戲《智取威虎山》,並接見了劇組的演員(不包括演反面人物的演員)。6月18日,《人民日報》為此發表社論,再次對以《紅燈記》為首的“樣板戲”給以肯定,並提出了“把樣板戲推向全國”的號召。這次會演中,許多單位都是組織人員,當作“政治任務”前來觀看的,回去之後還要寫心得談體會。江青一改過去只能有一個劇本、一個劇團演《紅燈記》,任何劇種、任何劇團都不準演同名的《紅燈記》的禁令,要求各地劇種都必須嚴格照“樣板戲”的《紅燈記》來“移植”。江青同時強調說:“‘移植’樣板戲是一場革命,樣板戲的一個字都不準改。”接著,滬劇《紅燈記》多次向京劇《紅燈記》學習,並將自己成功的劇本按照“樣板戲”的要求,重新進行了完全違背滬劇規律的修改。上海越劇院在準備改編時,覺得京劇的一些唱法不太適合越劇,但又不敢任意改動,於是就向文化部請示。此時文化部早已“改朝換代”,接電話的是已經竊取了文化部大權的江青死黨于會泳,他聽了之後說:“這件事情不能任意動的。”上海方面沒有辦法,只得搞了一個不倫不類的越劇,觀眾看了之後都跑了。更慘的還有廣東的粵劇,經過這么一改,粵劇就變成了一個“怪胎”,廣東人說自己的粵劇在“樣板戲”的壓迫下,面臨著“變種”的危險。1968年5月23日,于會泳在上海的《文匯報》上發表一篇文章,題目叫《讓文藝舞台永遠成為宣傳毛澤東思想的陣地》,將《紅燈記》等“樣板戲”的移植推向了又一個“政治”高潮。

導演資訊

沈默君沈默君
沈默君是著名的電影劇作家,原任解放軍總政文化部創作室電影編劇。他的電影作品《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和《海魂》早已被廣大觀眾所熟悉。1957年,沈默君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北大荒軍墾農場勞改。1961年底,沈默君“摘帽”時,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將他借調去哈爾濱搞創作。這時,沈默君收集到許多反映東北抗日聯軍英勇鬥爭的故事。特別是一位北滿抗聯交通員的故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東北抗戰時期,這位交通員從黑河來到哈爾濱送情報,住在道外區的一個小客棧里。到了規定的時間,接頭的人卻沒來,他身上帶的錢花光了,又不能擅自離開。於是,他裝病臥床,硬餓了4天。到了第五天,接頭的人才來,這位交通員幾乎餓斃。北滿抗聯英烈的不朽業績,在他心中湧起創作的衝動。1962年5月,組織調他到長春電影製片廠任編劇。電影導演蘇里催促他寫一個成本低、故事性強、人物突出的電影劇本。一天觀摩話劇回來,在漫談中尹弋青導演對沈默君說:“如果能寫一個‘一家人都很親、都不是親’的本,那就有戲了。”一句話沖開了沈默君靈感的大門,他聯繫到北滿抗聯地下交通員英勇鬥爭的故事,結合看戲曲《趙氏孤兒》的啟發,構思了李玉和一家三代“都很親、都不是親”的故事。歷時9個月,《自有後來人》電影劇本才最後完成。1963年,電影《自有後來人》在全國上演,受到觀眾的普遍好評。

觀眾評價

很多時候,我們翻找國外的電影“古董”,又管它叫“珍貴”,又拿它做“收藏”,豈不知,中國電影也有很多“古董”,值得我們去關注、收藏。如果你想了解“文革”的“文藝革命路線”,如果你想看看江青一手主持打造的“樣板戲”電影,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紅燈記》,1970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導演阿甲,原創沈默君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抗日戰爭時期,地下黨李玉和、李鐵梅、李奶奶,為設法保送“密電碼”,與叛徒、漢奸、日本鬼子進行了殊死鬥爭。做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紅燈記》以其獨特的“紅色藝術”形象,深深影響著那個時代的男女老少。以現在的眼光看,儘管它有著“臉譜”的“僵化”表象,但做為一種特殊“藝術形式”的存在,它同樣刻下獨特“藝術魅力”的歷史烙印。中國人,了解文革,了解京劇,從《紅燈記》開始。

劇本賞析

【第一場接應交通員】
[抗日戰爭時期。初冬之夜。北方某地隆灘火車站附近。鐵道路基可見。遠處山巒起伏。]
[幕啟:北風凜冽。四個日寇憲兵巡哨過場。李玉和手提號誌燈,朝氣蓬勃,從容鎮定,健步走上。]
李玉和(唱)【西皮散板】
手提紅燈四下看…… 上級派人到隆灘。時間約好七點半,等車就在這一班。
[風聲。鐵梅挎貨籃迎風而上。]
鐵梅爹。
李玉和喔。鐵梅!(覺得孩子冷,摘下圍巾給她圍上)今天買賣怎么樣?
鐵梅哼!憲兵和狗腿子,借檢查故意刁難人,鬧得人心惶惶,誰還顧得上買東西。
李玉和這一群強盜!
鐵梅爹,您也得多留點神哪!
李玉和好。鐵梅,你回去告訴奶奶,說表叔就要來了。
鐵梅表叔?
李玉和對。
鐵梅爹,今兒這個表叔是個什麼樣兒呀?
李玉和小孩子,別老問這個啊。
鐵梅回去問奶奶。
李玉和這孩子![鐵梅下。]
李玉和(望著鐵梅背影,高興地)好閨女!(唱)【西皮原板】
提籃小賣拾煤渣,擔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 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
[王連舉上。]
王連舉老李,我找你半天……
[李玉和機警地制止王連舉講話,觀察四周。]
王連舉老李,鬼子的崗哨,今天布置得很嚴密,看樣子好象有什麼事!
李玉和我知道。老王,以後我們儘量少見面,有事我臨時通知你。
王連舉好吧。
[王連舉下。]
[遠處火車汽笛聲。李玉和下。燈暗。]
[火車轟鳴,飛馳而過。槍聲。]
[燈亮。交通員從坡上“搶背”下來,暈倒。]
[李玉和急上。] 李玉和(見狀自語)左手戴手套……
[槍聲。王連舉返回。]
王連舉這是誰?
李玉和自己人。我背走,你掩護!
王連舉好。
[李玉和背交通員下。]
[日寇憲兵追喊聲、槍聲。王連舉朝李玉和走的相反方向放了兩槍。日寇憲兵將至,王連舉為保自己,畏縮顫抖地朝胳膊打了一槍,倒地。伍長帶日寇憲兵追上。]
伍長(問王連舉)嗨!跳車的有?
王連舉啊?
伍長跳車的有?
王連舉喔!(手指李玉和下場的相反方向)在那邊。
伍長(驚慌地)臥倒!
[眾日寇憲兵慌忙臥倒。燈暗。]——幕閉
……

中國十大樣板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