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樣板戲

八個樣板戲

文革時期,在對樣板戲的宣傳中,很少會特意公布樣板戲的名單和數目,在稱呼某“革命現代京劇”或“革命現代舞劇”後,一般也不補充說它是“革命樣板戲”。在樣板戲真正得到普及,而且已有十幾個樣板戲的七十年代,人們普遍訛傳只有“八個樣板戲”,即普遍誤以為,只有包括京劇《龍江頌》《杜鵑山》在內的最優秀的八九個劇目才是樣板戲,甚至很多人不說“樣板戲”而只說“八個樣板戲”或“八大樣板戲”。

基本信息

概念

文革時期,有一些被樹立為文藝榜樣的,以戲劇作品為主,加上少量音樂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藝術作品。其正式稱呼為“革命樣板戲”或“革命樣板作品”,俗稱“樣板戲”。

樣板戲樣板戲

當年,在對樣板戲的宣傳中,很少會特意公布樣板戲的名單和數目,在稱呼某“革命現代京劇”或“革命現代舞劇”後,一般也不補充說它是“革命樣板戲”。在樣板戲真正得到普及,而且已有十幾個樣板戲的七十年代,人們普遍訛傳只有“八個樣板戲”,即普遍誤以為,只有包括京劇《龍江頌》《杜鵑山》在內的最優秀的八九個劇目才是樣板戲,甚至很多人不說“樣板戲”而只說“八個樣板戲”或“八大樣板戲”。
文革時期,對於“樣板戲”這個從不被解釋的響亮稱呼,人們往往似懂非懂,就連樣板戲的編劇汪曾祺也不例外。他在得知“樣板”是某地對某種板狀模具的稱呼後,認為“樣板戲”的意思說不通。可見,樣板一詞,難以顧名思義,它的引申義更是牽強,無論是“榜樣”,還是如今增添的“樣品”“示範”“實驗”等義。

發展

“樣板”和“樣板戲”之稱,最初分別見於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報》刊登的署名“本報評論員”者讚揚京劇《紅燈記》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兩位上海工人讚揚京劇《智取威虎山》的文章。此後至1966年底,報刊上又出現了“革命樣板戲”“革命藝術樣板”“革命現代樣板作品”等稱呼。
“革命樣板戲”這個稱呼被叫響,始於1967年5月至6月。當時,江青扶植的舞台藝術作品會集北京,在六大劇場反覆上演。同時,《人民日報》等“兩報一刊”多有報導和評論,稱其為“革命樣板戲”,或者臨時稱其為“八個革命樣板戲”,並列出如下名單:“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1968年7月1日,《(鋼琴伴唱)紅燈記》上演,立即被大力宣傳和高度讚譽。它被稱為“江青同志親自培育的”“革命文藝的新品種”,並與先前的“八個革命樣板戲”相提並論。此後,《人民日報》在1968年9月26日和1970年2月10日的《工農兵英雄的壯麗頌歌——贊革命樣板戲》《革命樣板戲鼓舞著我們奮勇前進》等重要文章中,列出了含有《(鋼琴伴唱)紅燈記》的九個作品的名字。1969年,在北京參加國慶二十周年遊行的革命樣板戲方陣里,新華社報導所稱的“九個革命樣板戲的舞台彩車”中,有《(鋼琴伴唱)紅燈記》的舞台彩車。
七十年代,從1970年到1973年,又逐年推出了《(鋼琴協奏曲)黃河》,《(京劇)龍江頌》《(京劇)紅色娘子軍》,《(舞劇)沂蒙頌》《(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舞劇)草原兒女》《(京劇)平原作戰》《(京劇)杜鵑山》等江青扶植的樣板戲。除了最後一個音樂作品外,已經推出的樣板戲,都在這幾年被拍成電影或投入拍攝。這些影片和《(京劇)磐石灣》的影片,先後參加了文化部在1974年5月以及後兩年5至6月舉辦的“革命樣板戲影片匯映”,以及有的地方另外舉辦的匯映。
1974年年中,一些報刊文章中公布了樣板戲的名單和數目。例如,5月23日,新華社在《人民日報》上報導了《在毛主席的無產階級文藝路線指引下,我國革命樣板戲進一步普及和發展》,其中列出了十七個作品的名字。7月,江青直接控制的文藝評論寫作班子“初瀾”在《紅旗》雜誌上發表了《京劇革命十年》一文,礙於《(鋼琴協奏曲)黃河》實在不是“戲”,宣布“革命樣板戲,現在已有十六七個了”。另外,兩文中分別提到的“第一批八個革命樣板戲”“一批革命樣板作品”中的“批”,是“些”的意思。“一批革命樣板作品”是指從《(鋼琴伴唱)紅燈記》開始,逐個推出的“一些”樣板戲。文革後的樣板戲研究中,把它們稱為“第二批”樣板戲,或者把它們再分批的作法,都是不對的。
文革末期,又有一些樣板戲劇目陸續出台,例如1974年下半年推出了京劇《磐石灣》《紅雲崗》《審椅子》《戰海浪》,1975年上半年推出了京劇《津江渡》。雖然有的劇目已經在電台播出並拍成電影公映,但是不久文革就結束了,所以這些劇目影響都不大。
文革時期,樣板戲大都被拍成電影,而非樣板的京劇劇目卻無一被拍攝。廣播電台播出的戲劇節目主要是樣板戲,到文革末期,才播出了一部分地方戲劇目和非樣板的京劇劇目。失衡的宣傳,使許多人不知道,文革時期還存在非“樣板團”創作演出的大量非樣板的京劇劇目。
樣板戲各作品名字的前綴,主要有:1966年出現的“革命現代京劇”“革命芭蕾舞劇”,1967年5月出現的“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革命現代芭蕾舞劇”,以及報刊文章中常被當作劇名前綴,尤其是常被當作京劇劇名前綴的“革命樣板戲”,1969年出現的“革命現代舞劇”。1970年,樣板戲真正得到普及,稱呼自然變得規範。從此開始,作為劇名前綴,只稱“革命現代京劇”“革命現代舞劇”,例如“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革命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另外,“革命現代”也是文革時期非樣板劇目的屬性,所以有“革命現代越劇《半籃花生》”“革命現代京劇《鐵流戰士》”之類的稱呼。

背景

這是當初江青為體現毛澤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藝指導方針,所做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中國式的文藝“改革”。

常見選段

《紅燈記》: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鬧工潮、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做人要做這樣的人、渾身是膽雄赳赳、打不盡豺狼決不下戰場、雄心壯志沖雲天、光輝照兒永向前、仇恨入心

紅燈記紅燈記
要發芽
《沙家浜》:朝霞映在陽澄湖上、共產黨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智斗、定能戰勝頑敵度難關、斥敵、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
《智取威虎山》:只盼著深山出太陽、血債要用血來償、誓把那反動派一掃光、共產黨員、迎來春色換人間、甘灑熱血寫春秋、我們是工農子弟兵、胸有朝陽
《奇襲白虎團》:決不讓美李匪幫一人逃竄
《海港》:細讀了全會公報、大吊車真厲害
《杜鵑山》:家住安源、亂雲飛
《龍江頌》:爭做時代的新闖將、手捧寶書滿胸暖
《白毛女》:北風吹、扎紅頭繩、參加八路軍、盼東方出紅日、大紅棗兒甜又香、太陽出來了
《紅色娘子軍》(舞劇):娘子軍連連歌、軍民團結一家親
《沂蒙頌》(舞劇):盼親人早日養好傷
《草原兒女》(舞劇):白雲啊,白雲,我唱牧歌請你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