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牆透壁: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

《穿牆透壁: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

《穿牆透壁: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本書為作者二十年來中國古建築考察的心得總結。涵蓋神靈殿堂、帝王國度、眾生居所三個主要面向、十六大類建築,深入探索五十一座經典個案。以最能彰顯各個古建築特色的剖視彩圖,加上實景攝影圖像與特色導覽,引領讀者進入時光隧道,甚至穿牆破壁,領略古代匠師高超的工藝技術,體驗每一座古建築令人驚艷的空間美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9年10月1日)
平裝:414頁
正文語種:漢語
開本:16
ISBN:7563390936,9787563390939
條形碼:9787563390939
產品尺寸及重量:26.2x19.4x2.4cm;921g
品牌:北京貝貝特
ASIN:B002X796JO

內容簡介

6

本書為作者二十年來中國古建築考察的心得總結。涵蓋神靈殿堂、帝王國度、眾生居所三個主要面向、十六大類建築,深入探索五十一座經典個案。時間由秦漢以迄明清,空間遍布中華大地。無論是尺度宏大的宮殿寺院、因地制宜的民居,或是亭台水榭著名園林,還有體現藏傳佛教精神的喇嘛寺、具有伊斯蘭風格的清真寺喚拜塔等,作者皆以最能彰顯各個古建築特色的剖視彩圖,加上實景攝影圖像與特色導覽,引領讀者進入時光隧道,甚至穿牆破壁,領略古代匠師高超的工藝技術,體驗每一座古建築令人驚艷的空間美感。在經典個案之後,另有同類型其他實例的介紹與比較;而“延伸議題”則以簡練的文字、精細的手繪線圖與大量的攝影圖片,歸納整理中國古建築之基本欣賞知識。最後並附中國古建築常見術語詞解。

目錄


導論
神靈的殿堂
帝王的國度
眾生的居所
中國建築術語詞解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作者簡介

李乾朗,台灣台北淡水人,1949年生於北市大稻埕,1972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學系,歷任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建築師雜誌主編及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1978年出版第一本著作《金門民居建築》,此後陸續出版《台灣建築史》、《台灣近代建築》、《十九世紀台灣建築》、《二十世紀台灣建築》、《古蹟入門》、《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灣寺廟建築大師——陳應彬傳》及《溪底派大師——王益順傳》等書。近年以著述、教學及文化資產諮詢、審查工作為主,並推動兩岸建築交流及擔任新加坡古蹟修護顧問。現任教於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主授台灣建築史、中國建築史、傳統營造技術等課程。出版著作六十餘種,研究報告五十餘種,建築相關論述一百六十餘篇。著作曾獲:巫永福文學評論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鼎獎等。

編輯推薦

《穿牆透壁: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築》由林洙、杉浦康平、漢寶德、李祖原、黃永松、蔣勛、黃永洪、登琨艷共同推薦。書中有神靈殿堂:佛寺·佛塔·石窟·喇嘛寺·道觀·清真寺;帝王國度:城郭·宮殿·皇家苑囿·禮制建築·陵墓;眾生居所:城市·民居·書院·私家園林·橋樑。

媒體評論

乾朗不僅受過深入的建築學專業訓練,近二十年來更走遍了大江南北,對中國古建築有了親身的領會和體驗,因而他才有可能將中國古建築中最經典的作品挑選出來介紹給讀者。本書又不同於一般的讀物,乾朗每調查一處古建築時都是用全身心去體察的,書中的數十幅圖畫即是作者的心血之作,因此他可讓讀者用眼睛走進古建築,而這正是本書的最大特色。 

——林洙,《大匠的困惑:建築師梁思成》作者

本書視點上的最大特色是,巧妙地將外觀與內部的透視圖呈現在同一畫面上。藉由這個手法,把從外觀無法推測、驚異未知的內部景象描繪出來,仿佛是精密的人體解剖圖的透視方式,讓讀者得以正確了解。這是一部古建築巡禮不可欠缺、重要而珍貴的著作。

——杉浦康平,國際知名設計大師

這可能是中國古建築著作中,表達最清楚、內容最精準、圖面最悅目的一部書。

——漢寶德,建築師、學者

《穿牆透壁》是一部中國古建築解密人手之好書。

——李祖原,建築師

乾朗兄好像有透視眼,能看穿房子,理出結構。《穿牆透壁》是他二十年研究中國經典古建築的總成果,尤其書中數十幅彩色透視大圖與線圖最為精彩。

——黃永松,《漢聲》雜誌社發行人

我非常羨慕乾朗的一雙似X光的眼睛及計算機一般的巧手

——他的雙手一如傳統建築師,總能精確地傳達雙眼所見及腦中所想的形體,畫出來的圖讓人一看就懂,能深入淺出地帶領著神往者撥開迷霧,進而觸及中國建築的精髓。

——黃永洪,建築設計師

如果真相信眾生皆有輪迴轉世的話,乾朗兄一定是那千年木作老匠師!他儼然已經成為中國古建築的守護神靈。

——登琨艷,建築設計工作者

文章節選

延伸議題

棟架

棟架也稱為梁架或屋架。中國建築的棟架歷經幾千年演進,與西洋明顯不同的是,大體上不朝三角形桁架發展。矩形屋架雖然剛性不足,但反而得到彈性抗震的優點。唐代五台山南禪寺大殿使用的“大叉手”及“托腳”,具有局部的斜撐作用:不過宋代之後,幾乎不用“叉手”了。

宋《營造法式》稱棟架為“草架”,設計圖則稱為“草架側樣”。棟架是樑柱與斗拱結合的產物,但柱位占相當關鍵性的角色,因此《營造法式》特別用“幾架椽屋用幾柱”來描述一組屋架。草架的規模用“四架椽屋”、“六架椽屋”、“八架椽屋”或“十架椽屋”等來命名,同時也指出用三柱、四柱、五柱或六柱。當室內空間有特殊需求時,則施“減柱”或“移柱”。山西洪洞廣勝下寺出現減柱法,而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閣即施移柱法,方能容納藏經轉輪。

棟架的細節很多,除了叉手外,“侏儒柱”[瓜柱,福建稱瓜筒]、“虹梁”[月梁]、拉系左右屋架的“攀問”以及“卷棚”,中國南北各地皆不同,反映了地域特色。例如雲南麗江納西族木匠用橫木重疊代替侏儒柱,有如羅漢枋或井幹構,為他處所未見。中國南方則仍保存許多古老木構遺制,喜用虹梁,向上彎曲的虹梁具預力效果,俗稱“粗梁細柱”,將構造的特色融人建築空間美感之中。

第三屆中國建築圖書獎圖書

“中國建築圖書獎”已成功舉辦過兩屆,並已在業內外產生廣泛影響,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官員的充分肯定。第三屆中國建築圖書獎界定了明確的主題,涉足建築與藝術領域,探尋“建築”與“藝術”的最佳契合點。自2010年1月活動發布以來,共收到143種(套)共205本報送圖書,經過來自建築、圖書、藝術、文化各領域專家評審的審慎遴選,最終有16種(套)圖書獲得第三屆中國建築圖書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