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從孫濟》

《示從孫濟》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之一。

作者

杜甫

詩詞正文

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權門多噂口沓,且復尋諸孫。
諸孫貧無事,宅舍如荒村。堂前自生竹,堂後自生萱。
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渾。
刈葵莫放手,放手傷葵根。阿翁懶惰久,覺兒行步奔。
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可論。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注釋

⑴《楚辭》:“平明發兮蒼梧。”

⑵《漢書·息夫躬傳》:交遊貴戚,趨走權門。”《詩》:“噂沓背憎。”《箋》:“噂噂沓沓,相對語,背則相憎逐。”

⑶《何氏語林》:王泰,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於床。

⑷隋李密詩:“荒村葵蕾深。”

劉峻詩:“修竹堂陰植。”

⑹《詩》:“焉得蘐草,言樹之背。”註:“萱草,令人忘忱。背,北堂也。”《疏》:“房堂所居之地,總謂之堂。”

⑺《左傳》:“其生不蕃。”

⑻《易正義》:“汲水以至井上。”⑼鮑照詩:“腰鐮刈葵藿。”《後漢書》:永平詔:“殘吏放手。”

⑽《吳越春秋》:“食其實者,不傷其枝;飲其水者,不濁其流。”古詩:“采葵莫傷根,傷根葵不生;結交莫羞貧,羞貧交不成。”

⑾《世說》:張憑對其祖曰:“阿翁詎宜以子戲父?”陶潛詩:“懶惰故無匹。”

⑿《世說》:王右軍曰:“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盧註:謂公欲警覺兒輩,故奔走而來。此說未合。公本跨驢而出,非步行而至者。行步,當就濟言。《神仙傳》:王烈行步如飛。 

⒀《坊記》:“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

⒁《左傳》:“乃饋盤飧,置壁焉。”邵寶註:“盤,盛飯器。飧,水澆飯也。”

⒂按:口實有二義,若承上盤飧,是口腹貪饕,當以《頤卦》“自求口實”為證。若照下外嫌,是口舌讒間,當據《尚書》“以台為口實”作證。宜從後說為確。

⒃徐眾《三國評》:“情義足以勵薄俗。”

⒄邵寶註:外嫌猜,外人嫌疑而生猜忌。鮑照詩:“不受外嫌猜。”

⒅《孔叢子》:“同姓為宗,合族為屬。”曹植《求通親親表》:“骨肉之恩,爽而不離,親親之義,實在敦固。”此“敦”字所本。盧元昌曰:大曆七年,元載黨徐浩。屬杜濟以知驛奏優,貶杭州刺史。據此,濟交必多比匪,宜此詩有權門噂沓,小人利口等語,蓋公之先見也。

作品評析

黃鶴註:詩言“權門多噂沓,且復尋諸孫”,則濟所居在長安矣,當是天寶十三載作。朱鶴齡註:《唐書·宰相世系表》,公為征南十三代,濟為征南十四代。今詩云“諸孫”,則公與濟當隔二代,非侄行矣。恐表未可據。又《錢箋》引顏真卿《神道碑》:濟為征南十四代孫,東川節度使,兼京兆尹,亦與表合。當以公詩為正。濟,字應物。

此詩分四段。起首、中間,各四句,前段六句,未段八句。

前四句,從訪濟敘起,潦倒中仍存氣骨。陶詩:“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此詩起語本之。“諸孫貧無事”六句,見宅舍之景,而傷本支零落,賦而比也。“淘米少汲水”四句,見朝饔之事,諷其加意根源,比而興也。趙次公云:族之有宗,猶水之有源,葵之有根也。水有源,勿渾之而已;葵有根,匆傷之而已;族有宗,則勿疏遠之而已。末八句:未述過訪之意,勖其敦厚同姓。詳玩詩詞,似為濟有嫌疑而發。行步奔,承上淘米汲水。利口實,起下外人猜嫌。文氣在四句分截。

《隨筆》云:杜詩每用“受”、“覺”二字。其用受字云:“修竹不受暑”、“勿受外嫌猜”、“莫受二毛侵”、“背面受和風”、“監河受貸粟”、“輕燕受風斜”、“能事不受相促迫”、“野航恰受兩三人”、“一雙白魚不受釣”、“雄姿未受伏櫪恩”。其用黨字云:“已覺糟床注”、“更覺松竹幽”、“日覺死生忙”、“最覺潤龍麟”、“喜覺都城動”、“更覺老隨人”、“覺兒行步奔”、“尚覺王孫貴”、“含淒覺汝賢”、“詩成覺有神”、“已覺披衣慣”、“城池未覺喧”、“無人覺來往”、“直覺巫山暮”、“重覺在天邊”、“深覺負平生”、“秋黨追隨盡”、“追隨不覺晚”、“已覺良宵永”、“已覺氣與嵩華敵”、“未覺千金滿高價”、“梅花欲開不自覺”、“自得隋珠覺夜明”、“更覺良工心獨苦”、“始覺屏障生光輝”、“吏情更覺滄州遠”、“習池未覺流風盡”,用之雖多,然每字命意不同,又雜千五百篇中,讀之唯見其新工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