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金融海嘯:全球金融危機及中國應對》

《直面金融海嘯:全球金融危機及中國應對》

《直面金融海嘯》著重探討次貸危機形成全球金融海嘯的深層次原因,尤其是對世界經濟及中國政府、企業、個人的影響,是研究美國金融危機不可多得的參考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
.
中國,有一則曾經改變了許多人消費觀念的寓言故事。說是一位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在天堂相遇。美國老太太說,自己一生都住在大房子裡,臨終時還沒有還清房屋貸款;而中國老太太則說;自己辛苦了一生終於買了套大房子,雖然自己沒福分住,但總算可以留給兒孫了。
次貸危機的爆發,讓美國老太太的故事像肥皂泡一樣破滅了。她在天堂里嘆息說,這種寅吃卯糧的借貸消費真是害人不淺哪!可憐她的子孫們今後要在銀行賬單中過日子了。

作者簡介

嚴行方,財經熱點研究專家,原江蘇《服務導報》記者、編輯。擅長用最簡單的道理闡述最複雜的話題。主要著作有《文化經濟學》、《解密彩票》、《如何抓住奧運商機》、《小本經營如何致富》、《老闆是怎樣煉成的》等70多部,其中不乏中國國家圖書獎、“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

媒體評論

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I/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動動亂和紛爭。
——卡爾·馬克思《資本論》
實際上,“次貸”是華爾街給“垃圾”取的一個好聽的名字。人們都知道這次危機是從次貸開始的。那沒錯,但是現在危機已遠遠超過這一範圍。那些認為房價受挫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人錯了。事實證明華爾街——這裡的華爾街是指金錢和投資的世界,而不是紐約的那個地名——的貪婪已經和無知結合在一起了。這裡的人製造、買賣和交易連他們自己都不理解的東西。
——美國《時代》周刊封面故事“貪婪的代價

目錄

第一章金融監管體系百密一疏
金融監管最重要的是透明度
美國監管體系偏偏缺少透明度
美元作為硬通貨是靠不住的
美聯儲機構本身就有胎里毛病
胎里毛病時不時就會發作一下
金融巫師們投機鑽營手段多
五大投資銀行頃刻問全軍覆沒
商業銀行和信託機構厄運連連
美國金融生病,全球央行吃藥
第二章金融衍生產品居心叵測
金融衍生產品本是用來轉移風險的
槓桿、cDs、次貸之間的三角戀
cDS和CD0合力把雷曼推向懸崖
MBs債券讓雷曼公司遭滅頂之災
金融衍生產品缺乏支持必然出問題
盲目追求虛擬經濟繁榮怎么行
投資銀行槓桿屢屢遭濫用
法律監管不嚴放縱衍生產品做壞事
位高權重的房利美和房地美
第三章次貸危機令欲望變魔鬼
一夜之間爆得盛名的次貸危機
年年寅吃卯糧怎能不出問題
嘴硬骨頭酥的貝爾斯登終於倒下
雷曼公司成也次貸,敗也次貸
雷曼公司被勒令自行了斷的背後
經濟形態和自由競爭的不道德
國際會計準則的橋樑共振效應
次貸危機傳導到中國的路徑
最困難的經濟階段正在到來
第四章海嘯聲中全球哀鴻遍野
這次海嘯與1929年大蕭條有一比
全球金融業至少損失幾萬億美元
冰島國家破產,總統呼籲捕魚為食
巴基斯坦被認為是第二個冰島
韓國有可能成為第三個冰島
英國經濟進入60年來最低迷時期
外資依賴度越高的國家越難過
全球只有極少數國家是安全島
金融海嘯有可能引發戰爭
第五章美國政府奮力重拳出擊
穩定金融秩序,禁止做空股票
針對貨幣市場建立臨時保障
為貨幣市場基金提供強力支持
推出7000億美元讓全球買單
組建實體接收不良信貸資產
美國國際集團意外獲救
金融監管遊戲規則被改寫
臨時實行銀行部分國有化
裸泳者依然要艱難地裸泳
第六章各國政府聯手抱團取暖
同床異夢卻不得不聯合救市
英國的救市方案亮點最多
法國總統薩科齊救市最積極
德國為所有銀行存款兜底
澳大利亞金融穩定壓倒一切
日本源源不斷向銀行緊急輸血
俄羅斯竭盡全力推出組合拳
中國政府救市遇到兩難境地
中國成為國際對沖基金避風港
第七章全球經濟格局重新排位
7000億美元法案治標不治本
美國金融霸權地位受動搖
美國經濟受傷後不再一枝獨大
全球金融格局從此發生改變
全球金融市場進一步細分
歐洲經濟下降趨勢最明顯
新興市場國家發展後勁足
加拿大因銀行體系健全而受益
中國金融開始真正走向世界
第八章中國經濟轉型勢在必行
中國金融業在海嘯中躲過一劫
經濟轉型的最佳時機已到
擴大內需,做好自己的事
減輕企業和個人稅賦藏富於民
增強金融系統的排毒功能
加快金融開放,繼續控制風險
尋找金融效率和安全平衡點
堅定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第九章企業發展強調順勢而為
海嘯過後美元必定會貶值
別擔心中國發生次貸危機
尋求政府支持儘快擺脫困境
未雨綢繆,調整出口導向
主動出擊更能抓住機遇
轉向新興市場國家尋求商機
把危機當商機才是聰明人
靜觀其變也是一種策略
第十章個人投資務必獨善其身
學會判斷行業景氣指數
迎合金融社會主義潮流
看清資本主義的本質玩意
保存實力,避免被裸捐出去
不因貪婪去投資金融衍生品
個人創業有10大注意事項
境外投資理財最好敬而遠之
全球股市暴跌有應對之策

精彩書摘

第一章金融監管體系百密一疏
金融監管最重要的是透明度
世界各國金融史表明,任何一場金融危機的爆發,都表明這個系統本身存在著薄弱環節,或者乾脆就是漏洞百出。就像一個人生病,就表明他的身體機能在某方面出了問題一樣。俗話說“籬笆扎得緊,野狗鑽不進”、“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2007年年初開始醞釀,8月正式爆發,目前仍在進程中的這次金融海嘯,再次暴露出美國金融體制固有的弱點以及金融監管體系問題多多,表明美元根本無法繼續充當全球“硬通貨”的重任。
毫無疑問,金融監管最重要的是透明度。如果暗箱操作或者變相暗箱操作,其風險就可想而知了,爆發金融海嘯是遲早的事。
美國政府雖然對金融海嘯的爆發作出了迅速反應,陸續推出了向市場注資、接管問題金融機構、禁止做空金融類股票、推出高達7000億美元的緊急經濟穩定法案,但毋庸置疑,這些措施都只能暫時穩定金融市場的情緒,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美國金融體系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更木用說解決全球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了。
金融監管最重要的是提高透明度,這一點已成共識。2006年12月,英國金融監管局主席麥卡錫要求對沖基金經理們給投資者更多機會,以便用來審視基金條款及評估方式、明確披露贖回條款,增加對沖基金的透明度,防止金融危機爆發。2007年8月美國爆發金融海嘯後,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馬上警告說,大國領導人如果不採取促進金融市場透明度、推出監管措施,金融危機必將重複發生。
但這次金融海嘯到底還是“重複發生”了。它從次貸危機開始,體現了全球經濟長期繁榮背後各種市場風險的集中爆發。解決問題的關鍵措施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提高金融監管體系的透明度。
究其原因在於,一方面,由金融衍生產品代表的表外業務,各國中央銀行對其監管都比較寬鬆,很容易出亂子。另一方面,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大多在櫃檯交易市場進行,與股票市場相比,它的信息披露制度又很不完善。
而令人見怪不怪的是,在各種金融創新工具中,金融機構都把金融衍生產品的創造過程看做是商業機密,這樣,就使得這種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變成了一件可以“原諒”的事。
再加上各種金融衍生產品本身非常複雜,即使專業投資者對此也感覺眼花繚亂,普通投資者要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委,困難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對於中國讀者來說,許多人根本就是聞所未聞。
毫無疑問,只有探索新的金融市場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產品和金融市場透明度,使得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規則、投資風險在普通投資者心目中有一個清醒認識,才能談得上“監管”兩個字。
客觀地說,各種金融衍生產品在對衝風險、分散風險、價格發現等方面具有的基本功能是不可抹殺的。但由於包括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在內的衍生產品,都是實行場外交易的一系列非常複雜的產品,所以顯而易見,如果缺乏完整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對其監管沒有場內交易產品那么嚴格,就必然要出問題。
反過來說,與場外交易相比,場內衍生產品的市場定價更規範。
究其原因在於,場內衍生產品的結構比較簡單,多數屬於標準化契約,集中報價的方式也會使得其定價更加規範,估值公允,並且流動性好,信息披露要求嚴格。相比之下,場外衍生產品結構複雜多樣,一般屬於非標準化產品,只能通過雙方直接協商簽訂契約。
這樣,就不得不增加了投資者的認知難度,同時也使得產品流動性不高,反過來導致產品估值難以做到準確。
顯而易見,金融衍生產品屬於後者即場外衍生產品,它的監管環境寬鬆、信用風險很高。
為了進一步降低這種投資風險,交易雙方通常會採用信用擔保或保證金擔保履約的方式,可是這同樣無法化解風險,尤其是在投資者認知不足、信息披露不規範的背景下更難做到。
金融海嘯的爆發,不得不引發廣大投資者對股指期貨等交易方式投資風險的擔憂。而實際上,股指期貨是在交易所內集中交易的場內衍生產品,與次級債券抵押、信用違約互換產品等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投資者對此不必過分擔憂。
從現實來看,目前世界各國的股指期貨交易所,一般來說風險管理體系如價格限制制度、保證金制度、當日無負債結算制度、強行平倉、持倉限制、大戶報告制度等,都比較規範、完備,投資者大可不必成為驚弓之鳥。
對於政府來說,通過規範信息披露,從金融衍生產品的設計、規則制度、投資者教育等方面做好充分準備,會把金融衍生產品的各種功能發揮到最好、把各種弊端降低到最低;對於投資者來說,由於金融衍生產品專業性要求較強,並不是誰都可以參加的,所以要量力而行,不必非參加不可。
金融海嘯警示錄
金融衍生產品業務注定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投資者對此往往認知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金融衍生產品的信息透明度不容易提高,會給金融監管帶來難度,而這又必然會給爆發金融海嘯埋下伏筆。
美國監管體系偏偏缺少透明度
一方面,金融監管體系最需要提高透明度,這是金融衍生產品的固有特點決定的;另一方面,美國金融監管體系又偏偏缺少透明度。兩者結合,就意味著這次金融海嘯的爆發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必然性。
美國目前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的監管重疊和一定程度的監管缺位。雖然這兩大問題在全球各國普遍存在,但是在美國尤其突出。
這是因為,美國現有的金融監管體系基本上是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逐步形成的——針對存款類金融機構,美國有5家聯邦監管機構和各州監管機構;針對不吸收公眾存款的專業貸款公司和大量的金融衍生產品,則沒有任何監管機構;針對保險公司,缺乏全國統一的監管機構。在這種情況下,相應的信息披露離“完善”的目標就相去甚遠了。
美國1999年通過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雖然提出了功能監管概念,並且也授權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對金融控股公司實行傘形監管,但實際上仍然保留了由各監管機構對證券、期貨、保險、銀行業分別監管的格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對於跨市場、跨行業的交叉性金融工具如次級抵押貸款等如何監管,並沒有提出任何要求。這種監管空白和信息不透明,恰恰是爆發這次金融海嘯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國的金融監管體系最初構想是建立自由銀行制度,可是隨著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的結束,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繁榮,與此同時,金融體系也得到相對穩定,金融監管體系得到強化,直到20世紀80年代後突然放鬆,這就與爆發這次金融海嘯不無關係了。
2008年5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倒閉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強烈呼籲提高投資銀行的資本和流動性信息透明度、可靠度,他認為美國金融機構在這一點上做得很不夠,這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種前因後果的關係。
那么,本來好好的監管體系為什麼就突然放鬆了呢?原因有三:
①20世紀70年代美國發生的幾次美元危機,不但導致金融市場以及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而且使得商業銀行在原有的嚴格監管下紛紛面臨生存壓力,叫苦不迭。
②來自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壓力,尤其是日本和歐洲戰後經濟的復甦和繁榮,對美國金融業的海外擴張構成了嚴重威脅。
③這時候經濟理論界的金融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用凱恩斯主義已經無法解釋一系列新出現的經濟問題。
這三股力量都認為,美國金融市場監管過嚴,已經抑制到證券業、保險業、銀行業的市場活力和金融創新,於是紛紛要求給金融監管體系鬆綁,實行混業經營。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政府不得不放鬆金融管制,把監管重點放在提高金融體系效率、鼓勵金融創新和自由競爭、加強金融混業經營的風險管理上來。1999年11月頒布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正式標誌著分業經營時代的結束、混業經營時代的開始。
從歷史上看,美國具有殖民地屬性,而且又是移民國家,自由、平等思想十分濃郁,對中央集權模式有一種天然恐懼和敵視心態。這種特性反映在金融體系上,就是它們奉行二元銀行制度、單一銀行制度、銀行控股公司制度3種類型的銀行制度。
與此相適應,美國又形成了雙線多頭的金融監管體制。例如,美國聯邦一級的管理機構有貨幣監理署(OCC)、聯邦儲備系統(FRS)、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等,50個州也分別設有相對獨立的金融管理機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