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追問》

《生命的追問》

《生命的追問》是張海迪於1999年出的散文集。從這本散文集中我們可以感受一位善良、堅強、執著、本色的女性作家的豐富感情。

基本信息

內容

書里的小女孩兒多么淘氣啊,她整天瘋跑瘋玩兒,爬樓頂攆公雞還把表姐的蝴蝶都拋灑在秋風裡。書里的少女或許有點兒浪漫,她八歲半就喜歡上一個男孩子,她吹口哨唱蘇聯歌曲還想去跳芭蕾舞。後來書里的少女在村裡的國小教孩子們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青年時代的她長發飄飄,她執著地讀書學習讓眼睛看到更高更遠的天空,再後來她就參加了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

作者

《生命的追問》《生命的追問》

張海迪,1955年9月生於濟南哲學碩士,山東省作家協會創作員。出版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視窗》,《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輪椅上的夢》已在日本、韓國出版,並獲得中國作協莊重文文學獎,全國首屆“奮發文明進步獎”長篇小說一等獎。《生命的追問》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圖書獎,全國第二屆“奮發文明進步獎”圖書獎和特別獎。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

書評

張海迪的這本《生命的追問》(作家出版社,1997年)以其獨特的(很多時候是輕鬆活潑的)敘述,呈現出一種清新,一種純正的淡泊平易,一種生命追問中的堅韌與熱情。
作者在那篇《為文學而戰》中說:“人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他們為此爭論不休,做著各種假設、推理、論證,拚命挖掘生命的存在,生命的體驗,生命的充實,他們實踐著古希臘德爾斐神廟石柱上的箴言:認識你自己。”儘管認識自己是一件艱難的事,甚至是 一種永遠的但又永遠不可能最終抵達的理想,可在這本《生命的追問》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實踐這一箴言的信心與毅力。我們在談論《生命的追問》的時候,不必過多地涉及或過分地“追問”作者生命旅程的多災多難,因為我們是在探討她的散文。實際上,作者所試圖
“追問”的,絕不止於她自己的生命意義,而是一種關於人的存在的意義,只不過這種“追問”是從她自己開始的。我突然想到另一個“更多地用腦的人”———這是小說家史鐵生自己給自己下的定義———他在他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中談到了“生日”:他說他生於某年某月某日,只是一個“聽來的傳說”,因為那個時候對於生命,“是一片空白,是零,是完全的虛無……”人的“生日”有很多次,都在生命的“途中”。這個“生日”或“途中”的概念很適合解釋海迪的散文———生命的追問永遠在“途中”,“途中”不斷認識自己,也就不斷創造著生命的“生日”,意義便在這“生日”之中。
我想,這種在回憶中的“追問”,是海迪散文最富魅力的特點。海迪雖為九十年代的哲學碩士,但我們從這本散文集中讀到的,卻是一位善良、堅強、執著、本色的女性作家的豐富感情。
閱讀之於作品的選擇,享受著最充分的自由。就我的興趣而言,最讓人動心動情的,是海迪那些富有童心或以少女的目光回首往事的作品。如《永遠的凝望》、《美麗的清貧》、《蘋果醬,山楂醬》、《芭蕾仙子》、《樹高千尺忘不了根》、《初一到十五》、《我和老奶奶和大黑狗》、《死是美麗的》、《漢堡包和貼餅子》等等。這些作品把一個純潔透明的情感世界推到了我們的面前,瀰漫起一種返璞歸真的氣息,一種讓人回味的質澤。當然,這裡描寫的並不是童話的或寓言的世界;它同樣傳達著一個時代的聲音。那是一種精神的自慰 ,也是一種精神的哭泣。在作者活潑天真的敘述中,滲透著被淡化了的惘然與淒楚,以及只有那個時代才可能的、歸根結蒂是由人自己製造的痛苦或無奈。我們同情那個時代,但在深深的哀憐中怎能丟棄“追問”?事實上,海迪的這些作品越是純潔透明、天真無邪,我們的回味也越是陷入一種難言的複雜與沉重。
親歷及體驗,在海迪的散文創作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雖然真實或非虛構的概念可以詮釋一個作家的創作,但不可能是全部。只有那種親身經歷的體驗,那種由“生命的追問”造就的誠摯而獨特的感情,才可能是卓越的散文創作的源頭。而與此源頭相關的,便是作品所體現的見解、文采、風骨以及那種與無病呻吟絕然不同的“有感而發”。當我們讀到《青春,你是一首難忘的歌》、《孤獨的碎片》、《鋼琴課》、《別了,我的卡尼達大學》、《生命的追問》等作品時,感到的是人的光輝和置身於精神家園的親切和苦澀。追問生命不會不觸摸到“途中”的“憂”———的確,作品中的海迪或生活中的海迪也微笑著、輕鬆著,有時還在晴朗的天空中呼喊著,但在很多很多情景下,她也有著止不住的憂、止不住的淚。這,才是生命的真實處境。人說“寫憂而造藝”,不管是否可以找到替代它的另一種說法,海迪的散文(或“追問”)之所以具有動人的魅力,大約不能說與此無關。這是中國藝術的傳統,海迪是中國人———作為作家,能撫摸或感受到生命在“途中”的“憂”,則是一種認識人生(或“認識你自己”)的開始。
人又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說“進亦憂,退亦憂”。“憂”只是現象。倘“憂”而格外熱愛生命,“憂”而更加珍惜光陰,這便是一種境界———我們從海迪的散文中讀到了這種境界。她說:“無論怎樣,我的精神都會永遠奔跑著……”海迪是個謎,我只是發現。在人的海洋中,海迪的生命閃爍著常人無法企及的美麗光彩。我從她的散文中讀到了她的存在,讀到了她生命的頑強、善良、熱情以及永遠的思考與追問……

張海迪作品

張海迪,1955年9月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創作室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