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迪姐姐的故事》

《海迪姐姐的故事》

《海迪姐姐的故事》(上、下)張海迪著,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海迪姐姐的故事》原名《生命的追問》,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國第二屆“奮發文明進步獎”圖書獎、特別獎。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海迪姐姐的故事》海迪姐姐的故事

“少年勵志版紅色經典系列”叢書,致力於挖掘和發現一些偉人、名人,甚至平凡人物的高尚人生中的勵志精神;致力於重新尋找和擦亮一些紅色經典故事的熠熠光華;致力於激勵和重塑一代青少年讀者追慕崇高人生、崇仰遠大理想、熱愛祖國和民族、熱愛世界與人類、熱愛生活和事業等等正直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

內容簡介

《海迪姐姐的故事》(上、下冊)是幾代青少年的精神偶像、著名作家張海迪寫的一本成長自傳。張海迪五歲時患有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少年時她隨父母下放到聊城一個貧窮的村子裡,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的精神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她沒有進過學校,但她憑藉頑強的毅力自學完國小、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並且自學了英語,最終成為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翻譯家。她是新時期湧現出來的一位傑出青年,她的事跡和作品鼓舞了千千萬萬的青少年。

《海迪姐姐的故事》原名《生命的追問》,曾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國第二屆“奮發文明進步獎”圖書獎、特別獎!本書為《海迪姐姐的故事》下冊。

精彩片斷

這就是年輕時代的我,這就是我的青年時代

我和我的朋友們讀了很多書。在讀書中,我的心靈得到了陶冶,我的思想得到了飛升,不再把個人的痛苦看得太重,我懂得了世界和人類的歷史就是由無數的災難、苦痛和奮爭組成的……喔,書是多少敏感的心靈在悲與喜的交織中碰撞出來的火花,書是多少深沉的頭腦對社會對人生反覆思考的結晶,書是多少人對後代的期望和啟蒙……

我不再僅僅沉湎於文學作品之中,我拓展著自己生活的天地。我讀外語、讀歷史、讀地理、讀哲學……我記住了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學習外語時不光要讀書,還要把書中的知識消化掉,變成自己的知識積澱。學習專業知識的時候,讀書經常有讀不下去的時候,甚至為了記憶要經受令人難耐的反覆閱讀。那努力的過程,就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整日推著一塊大石頭上山,推上去,滾下來,再推上去……

書評

我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孩子知道張海迪。時間到了高度商業化的二十一世紀,還有人在思索生命的意義嗎?一個偶然機會,我見到《海迪姐姐的故事》,有一種久違的感動,我拿起了它,一些似曾相識的字眼又射進我的眼裡:“信念不是鐵錘下繚亂紛飛的火花,而是爐中熊熊燃燒的烈火;不是夜空中轉瞬即逝的流星,而是西西里島上徹夜不熄的明燈。信念讓你為了擺脫饑寒交迫的日子而奮發圖強!”
這些詞句深深刺痛了我的內心,我感到近於乾涸的靈魂被激活、被拯救。在這個世俗社會裡,多少人精神流失慘重,多少人在渾渾噩噩中,多少人在極度緊張、壓抑的勞動中失去了自我,成為一個“甲蟲”,一如《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即便是我這樣所謂讀點書的,也常在現實中有迷失感、窘惑感。
《海迪姐姐的故事》列入的“少年勵志版紅色經典系列”,還有《寫給尋找幸福的孩子》(柯岩著)、《大地的女兒——史沫特萊的故事》(丁永淮、熊文祥著)、《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的故事》(谷斯涌著)。兒童文學作家徐魯在前言中寫道:“何謂追慕崇高?何謂崇仰理想?這些書可以告訴我們一些最真實、最完美的答案。也許,在今天,這一切會被一些人視為單純、幼稚和可笑。但是我們堅信,與今天的崇尚物慾、追逐享樂,以及許多人日漸頹靡、躲避崇高的精神狀態相比,昨天的那些青春的激情,那些偉大的誓言,那些美好的理想和追求……仍然是高貴和輝煌的,仍然是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而且,人們的生活狀態越是焦躁和平庸,那些崇高和偉大的理想的光華,必將越來越顯得寶貴和明亮。”
海迪姐姐的生命文字,以一個殘疾人的特殊視角對世界、社會、人生進行敘述、評說,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沉重,讓我們以慈悲、感恩、激揚的心態面對生命。我相信,在這個日益物化的世界,永遠需要張海迪式的人物,也永遠需要這樣的生命文字,因為它們可以讓讀者追問生命的意義,讓讀者思索在生存之外更多的問題……

張海迪作品

張海迪,1955年9月生於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創作室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