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吃葡萄》

《狐狸吃葡萄》

《狐狸吃葡萄》是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來源於《克雷洛夫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是俄國最偉大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1769—1844)最傑出的作品,也是世界三大寓言故事之一,可以和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垃封丹寓言》相媲美。

基本信息

《狐狸吃葡萄》《狐狸吃葡萄》
不同的心態和應對方式,產生不同的結局。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狐狸吃葡萄》,衍生出了一個奇妙的現代心理故事。有一個古老的故事開頭:在一位農夫的果園里,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令人垂涎欲滴,當然,這種美味也逃不過安營紮寨在附近的狐狸們。

故事簡介

《狐狸吃葡萄》《狐狸吃葡萄》
盛夏酷暑,一群口乾舌燥的狐狸來到一個葡萄架下。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掛滿枝頭,狐狸們饞得直流口水,可葡萄架很高。

第一隻狐狸跳了幾下摘不到,從附近找來一個梯子,爬上去滿載而歸。

第二隻狐狸跳了多次仍然吃不到,找遍四周,沒有任何工具可以利用,笑了笑說:“這裡的葡萄一定特別酸!”於是心安理得地走了。

第三隻狐狸高喊著“下定決心,不怕萬難,吃不到葡萄死不瞑目”的口號,一次又一次跳個沒完,最後累死在葡萄架下。

第四隻狐狸因為吃不到葡萄整天悶悶不樂,抑鬱成疾,不治而亡。

第五隻狐狸想:“連個葡萄都吃不到,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啊!”於是找個樹藤上吊了。

第六隻狐狸吃不到葡萄便破口大罵,被路人一棒子了卻性命。

第七隻狐狸抱著“我得不到的東西也決不讓別人得到”的陰暗心理,一把火把葡萄園燒了,遭到其它狐狸的共同圍剿。

第八隻狐狸想從第一隻狐狸那裡偷、騙、搶些葡萄,也受到了嚴厲懲罰。

第九隻狐狸因為吃不到葡萄氣極發瘋,蓬頭垢面,口中念念有詞:“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終日瘋瘋癲癲。

另外有幾隻狐狸來到一個更高的葡萄架下,經過友好協商,利用疊羅漢的方法,成果共享,皆大歡喜。

故事哲理

《狐狸吃葡萄》《狐狸吃葡萄》
第一隻狐狸發現葡萄架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願意就次放棄。想了一會兒,它發現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
 
第二隻狐狸發現以它的個頭這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這是心理學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

第三隻狐狸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得到。可是事與願違,它跳得越來越低,最後累死在葡萄架下,獻身做了肥料。(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固執”,有時也稱為“強迫症”。它說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決問題,要看自己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

第四隻狐狸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罵,撕咬自己夠得到的藤,正巧被農夫發現,一鋤頭拍死了。(這行為我們稱它為“攻擊”,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方式,於人於己都是有害無利的。)
 
第五隻狐狸一看自己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為什麼自己如此矮小?如果象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為什麼葡萄架如此高?(這種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倒退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
 

《狐狸吃葡萄》《狐狸吃葡萄》
第六隻狐狸仰望著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沒什麼好遺憾了,反正大家都一樣。(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願望,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
 
第七隻狐狸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想:為什麼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么如此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它越想越鬱悶,最後鬱鬱而終。(這是“抑鬱症”的表現,即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徵的神經性障礙。)
 
第八隻狐狸嘗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它抵抗不了;它還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它聽說有別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後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很多人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因為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
 
第九隻狐狸同樣夠不到葡萄。它心想,聽別的狐狸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嘗一下檸檬呢?因此,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不能滿足的願望。)
 
第十隻狐狸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電,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採摘葡萄的技術,最後當然是如願以償了。(這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正確分析自己與問題的關係和性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第十一隻狐狸把幾個同伴騙了來,然後趁它們不注意,用鋤頭把它們拍昏,將同伴摞起來,踩著同伴的身體,如願以償地吃到了葡萄。(這隻狐狸是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問題的,這種應對方式不可取。)

第十二隻狐狸是一隻漂亮的狐狸小姐,它想:我一個弱女子無論如何也夠不到葡萄,何不利用別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個男朋友,這隻狐狸先生藉助梯子給狐狸小姐最好的禮物。(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原則”,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面的優勢或是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狐狸吃葡萄》《狐狸吃葡萄》
第十三隻狐狸對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滿,於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來。說葡萄藤太好高務遠,爬那么高,說葡萄的內心其實並沒有表面看上去那么漂亮。發泄完後,它平靜地離開了。(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抵消作用”,即以從事某種象徵性的活動來抵消一個人的真實感情。)
 
第十四隻狐狸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葡萄,它輕蔑地看著地上的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作嘔吐狀,嘴上說:“真讓人噁心,誰能吃這些東西啊!”(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反向作用”,即行為與動機完全相反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第十五隻狐狸發出了感嘆: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么遠,這樣有一段距離,讓自己留有一點幻想又有什麼不好呢?於是它詩性大發,一本詩集從此誕生了!(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置換作用”,即用一種精神宣洩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洩。)
 
第十六隻狐狸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隻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飲食的它,怎么會在消化系統出現問題。(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化”,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病。)
 
第十七隻狐狸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一撇嘴,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狐狸中已經有人吃過了,誰說只有猴子能吃到果子,狐狸一樣行。”(這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傍同作用”,即當自我評價值低於他人價值時,尋找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來實現自我價值。)
 
第十八隻狐狸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也吃不到,為什麼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於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搭成狐狸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這隻狐狸採取的是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終的結果既有利於自己,又利於大家。)

不同版本

寓意版本

《狐狸吃葡萄》《狐狸吃葡萄》
有一隻狐狸,外出尋找食物,忽然看見一個很大的葡萄園,熟透的葡萄看起來那么誘人,讓它垂涎欲滴。但葡萄園四周圍著鐵柵欄,狐狸太胖了,無法鑽進去。於是狐狸決定減肥,讓自己瘦下來。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它在園外餓了三天三夜,瘦得前心貼後背,終於順利地鑽進了葡萄園。

狐狸在園內甩開腮幫子,大吃起來。葡萄真是又甜又香啊!不知吃了多久,它終於心滿意足了。但是,當它想溜出園子時,卻發現自己因為吃得太胖而鑽不出去了,於是它只好又在園內餓了三天三夜,當它瘦得像原來一樣時,才順利地鑽到園外。回到外面的狐狸,看著園內的葡萄,不禁感嘆:空著肚子進去,又空著肚子出來,真是白忙一場啊!也許你認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人孑然一身來到這世界,又孑然一身離開這個世界,到頭來還不是白忙一場!但是,講這個故事的人說,看問題要看重點:狐狸的經歷就像人生,重點在中間一部分:你看,狐狸在葡萄園裡吃得多開心啊!

搞笑版本

有一隻狐狸來到一個葡萄架下,看見葡萄藤上結了很多串葡萄,於是就使勁兒地往上跳,想咬下一串來。但是葡萄架很高,狐狸第一次試跳沒有咬到葡萄。狐狸想,這串葡萄不好,瞧它長的那個樣子,外面看著挺好,裡面肯定是去年的陳餡。狐狸瞄準另外一串葡萄跳了上去,可惜這次又沒撲著。狐狸想,這串葡萄也不好,肯定使用過化肥,絕對不是綠色食品,要不然就是注水葡萄。幸虧沒吃著,否則吃了我還得去醫院看病。第三次試跳依然沒有成功,不知從哪傳來了稀稀拉拉的掌聲,原來是樹上落著幾隻前來看熱鬧的烏鴉。狐狸只好向它們鞠躬還禮,表示感謝。

狐狸有點累兒了,蹲下來呼哧、呼哧地喘氣。它心想,這時候要是有個教練遞給我一瓶礦泉水,再給我講講動作要領,布置一下戰術,那該有多好啊!一生能有幾回搏?讓我最後再跳一次,我就不信跳不過這個破葡萄架。狐狸轉動著狡猾的眼睛,四下尋找,終於找到了一根長竹竿。狐狸抓住竹竿,後退了幾步,舉手向周圍示意,請烏鴉們給予掌聲鼓勵。狐狸提竿快步向葡萄藤奔去,竹竿頭準確地插入了地面,竹竿將狐狸高高盪起,然後是漂亮的拋竿動作,自由下墜,狐狸成功地躍過了高高的葡萄架,安全地落到了鬆軟的草地上。這時候,一隻年輕的母烏鴉從樹上飛了下來,向狐狸獻上了一束野花。狐狸手捧著野花,心情非常激動,多少年的期盼,多少代狐狸的努力,終於迎來了這勝利的時光!但是狐狸很快就冷靜下來了,心想,葡萄在哪呢?我這不是白跳了嗎!

故事來源

《狐狸吃葡萄》《狐狸吃葡萄》
《狐狸吃葡萄》來源於《克雷洛夫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是俄國最偉大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1769—1844)最傑出的作品,也是世界三大寓言故事之一,可以和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垃封丹寓言》相媲美。《克雷洛夫寓言》被譯成各種文字在全世界流傳,其中《農夫和她》《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家喻戶曉。克雷洛夫的寓言,題材廣泛,寓意深刻。雖然篇幅都很簡短,但每每托物言事,借古諷今,把簡單的含有訓誡意義的寓言變成了雅俗共賞的諷刺文學作品。俄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說過:“克雷洛夫的寓言——不是簡單的寓言,而是小說,是喜劇,是幽默的特寫……”

讀後感

《狐狸吃葡萄》《狐狸吃葡萄》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讀完《狐狸吃葡萄》的故事後,我對此有了更深的感慨,狐狸因為具有合作精神,懂得個人力量的有限,依靠集體的力量取得了成功。團結協作,無論對集體還是個人來說,都是應當具有的精神風貌和品質特徵。

在一個集體中,自己要有同別人合作的風格,善於尊重人,團結人,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既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也發揮別人的聰明才智。巴甫洛夫說:“在我所領導的這個集體內,互助氣氛解決一切。我們大家聯結在一個共同的事業上,每個人都按自己的力量和可能來推動這個事業。在我們這裡,往往辨別不出哪是‘我的’,哪是‘你的’。但是,正因為這樣做,我們的共同事業才贏得勝利。”這位科學家的所作所為,也是我們應該身體力行的。現代社會,人們再也不可能互不相干地各自生活在地球的一方,客觀上越來越密切的相互關係把人們緊密地聯結在一起,那種損人利已和幸災樂禍的行為,已經越來越顯得愚蠢,並將造成越來越嚴重的自我懲罰。只有使自己的發展有益於集體,才能使自己本身得到良好的有前途的發展。

能否做到團結協作,關健是要有寬廣的胸襟,一個人的度量大小,對於他的事業成敗至關重要。寬宏大度,才能胸懷若谷,滿腹經綸,堅定如一地朝著正確的目標前進,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寬宏大度,才能夠站得高,看得遠,行動有理、有利、有節。寬宏大度,才能有穩定、積極、健康的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