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文爾雅》

《溫文爾雅》

《溫文爾雅》作者汪龍麟、何長江,由中國畫報出版社於2010年10月出版,全書分為“詩”和“文”兩大部分,由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汪龍麟、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辦公廳副主任何長江主編。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溫文爾雅》《溫文爾雅》

《溫文爾雅》全書分為“詩”和“文”兩大部分,詳細解讀溫總理引用的語境和環境,結合原作和溫總理引用時的背景予以文學性和政治性的賞析。本書由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汪龍麟、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辦公廳副主任何長江主編,以溫總理在不同場合引用的一百多首傳統詩文名句為題,以文學賞析的形式詳細解讀其背景出處,既有對文本的知識性分析,又有對原文義理的評述與闡發,並且闡釋了溫總理引用詩詞的語境和內涵。

溫總理引用詩文賞析——《溫文爾雅》一書由中國畫報出版社於2010年9月出版,全書分為“詩”和“文”兩大部分,詳細解讀溫家寶總理引用的語境和環境,結合原作和溫總理引用時的背景予以文學性和政治性的賞析。

本書由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汪龍麟、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辦公廳副主任何長江主編,以溫總理在不同場合引用的一百多首傳統詩文名句為題,以文學賞析的形式詳細解讀其背景出處,既有對文本的知識性分析,又有對原文義理的評述與闡發,並且闡釋了溫總理引用詩詞的語境和內涵。

內容簡介

眾所周知,自2002年溫家寶就任國家總理以來,在記者招待會等各種公開場合,溫總理經常引用中國的古典詩文來為自己的講話做註腳,中國領導人熟練運用本民族的傳統智慧應對處理各類事務的能力令世界矚目。

2003年3月18日,在新一屆國務院領導首次召開的中外記者會上,針對台灣中天電視台記者有關兩岸關係的問題,溫家寶總理不疾不徐地背誦出辛亥革命元老於佑任的《望大陸》一詩: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遠不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溫總理運用這首詩歌恰到好處地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並使這首原本不為多數人所知的詩歌傳遍了大江南北。

子曰:不讀詩,無以言。溫總理在講話中對詩文的靈活運用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也為他所引用的詩歌賦予了時代的新意。事實上,自就任至2010年10月,溫總理在公開場合引用過的詩文已達百餘首,《溫文爾雅》一書就是這些詩文的結集。

出版背景

《溫文爾雅》《溫文爾雅》

2003年在出任國務院總理的中外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在回答德新社記者提問時,引出林則徐的兩句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以表達自己不論福禍、一心報國的工作態度,讓人印象深刻。

2007年5月4日,溫總理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與青年學子們共度五四青年節。在回答同學們的提問時,一位同學提到總理常在談話中引用詩文,有很深的文學造詣。溫總理回答說:“我在網上看到,瀋陽有位教授曾把我幾次記者招待會引用的古代詩文統計了一下,說我引用詩文95%是教科書上沒有的,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
本書的編者汪龍麟教授表示,希望藉此書可讓讀者領略到一個大國總理的文化底蘊和語言魅力,體會到東方古國傳統文化的智性閃光。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激發廣大民眾對傳統文化著述的閱讀激情和探索興趣。

編者

汪龍麟,教授,男,中國致公黨黨員,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古典文學教研室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元明清文學研究,尤長於戲曲、小說研究。主要著作有《20世紀清代文學研究》2002年7月獲北京市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朱子箴言錄》等。

書摘



“的”在古代也寫作“昀”,從日,意為鮮明,有時候用來形容美女的嘴唇。你看宋玉《神女賦》的這句:
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

就是說,仙女雖然不用美寶蓮,唇部照樣熠熠生輝。今人所謂唇彩不過如此,可惜迄今為止尚無一家現代化妝品公司將自己生產的唇膏命名為“的”。和大多數“日部”的漢字一樣,“的”的本義其實是“白”和“光明”,進而引申出鮮明、亮點、子、籽粒等豐富的含義。由此,《爾雅·釋草》的這段解釋就更易理解:

荷,芙蕖。其莖,茄……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
古人對荷花如此熟稔和喜愛,以至於給荷的每一部分都單獨命名,不厭其煩——荷又稱芙蕖,荷梗叫做“茄”,荷花叫“菡萏”,蓮蓬叫“蓮”,裡面的蓮子就是“的”。除此之外,《爾雅》又給出了蓮子的另一個稱謂:“的,薂。”蓮子又名薂,“薂”和“昀”的古音差不多,或許就是一個字的不同寫法。

蓮子的雅號可謂命運多舛——“薂”已基本消失,“的”卻廣泛地生存,儘管早已是風馬牛不相及。讀音、字義和用法一變後,“的”成了現代漢語中運用最廣泛的漢字,也算新文化運動締造的奇蹟。從美女的芳唇到荷花的蓮子,美好的“的”現如今半點詩意也無。但是,“的”還是和美好的感覺有關,起碼,我們管一切食物叫做“吃的”,至於珍饈美味那便是“好吃的”。蓮子的確是一種好吃的東西:蓮蓉、蓮子粥和糖蓮子;此外,“的”還可入藥,蓮子又名蓮心,中醫也稱為蓮薏,能夠收斂強壯,補中安心。但凡老人婦女兒童心躁失眠者,食蓮子即能安心寧神。

蓮的藥用價值與它的外觀確實表里如一。不光宋代理學家周敦頤讚美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在佛教里更是奉蓮花為聖潔之物,所謂一花一世界,蓮作為花之君子,似已達成中外共識。就像火紅熾烈的咖啡豆可使人興奮,潔白安詳的蓮子讓人心曠神怡。正如荷花有白荷紅荷之分,蓮子也有白蓮紅蓮之別。雖然據說紅蓮熬粥更具滋補效用,但相對那種把飽滿圓潤的蓮子扔到黏黏的糊狀物里,成就一鍋之天下,我更願意享受手把蓮蓬,一粒粒剝出來品味的歡樂。辛棄疾筆下“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描繪的是一派天真的清平之樂,而那首著名的古樂府《西洲曲》,表達的卻是純潔雋永的愛意和哀而不傷的淡淡春愁: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蕩舟採蓮的女子深深懷想著她遠遊的愛人,傾述起來卻是如此含蓄,那份情感的牽掛如煙似霧,若有若無。從此以後,蓮舟便成為一個文化意象,承載著無數才女的情愁。一代才女李清照,這樣抒寫對夫君的思念: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紅藕指的當然不是藕,而是花。雖然《爾雅》叮囑人們,荷的根、莖、葉、花朵、果實各自有那么多的專有名詞,可稍後的古人就已經沒了那份耐心,隨便拈來一個字眼,都是指荷花。不過這倒正合了禪宗的本義,來看下面這則公案:

僧問智門:蓮花未出水時如何?
智門云:蓮花。
僧云:出水後如何?
智門云:荷葉。
中國的禪並無神秘,看主客言語交鋒,你來我往,雲山霧罩,如食春筍,剝開了外衣,轉頭倒臥,咀嚼一番,無非兩個字:機智。按照演員范偉的理解,就是高雅的腦筋急轉彎。

目錄

第一部分 詩
民惟邦本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結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
明年春色倍還人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每逢佳節倍思親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編輯推薦

《溫文爾雅》一書從《爾雅》浩翰的釋名中擇取與當代讀者文化記憶關聯密切的一些條目,分別單獨成文,進行饒有趣味的天馬行空式的重新解讀與闡釋,力圖在艱辛的古典閱讀中開掘一線光明,從而不斷擴延,匯集成無限春光,使讀者在那片春光下,再次發現傳統文化的不朽偉力與不老神奇。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出版故事

《溫文爾雅》《溫文爾雅》

十審十校保證內容準確
《溫文爾雅》的編寫工作自2008年7月啟動,歷時兩年才正式出版。談及出版策划過程,孫左滿表示,由於涉及國家領導人在各類場合的講話,內容上要求高度精準,因此出版社是相當謹慎的,不僅邀請了高校的專業教授進行編寫解讀,還邀請了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的相關領導進行把關審核。孫左滿說,“一般圖書出版只需三審三校,而《溫文爾雅》的出版則經歷了十審十校”。
孫左滿表示,《溫文爾雅》的出版過程總體較為順利。為了慎重起見,圖書樣稿出來後,還特地邀請相關部門進行審核,之後才正式出版印刷。值得一提的是,該書還邀請到國務院相關同志作序,以及著名書法家林岫題寫書名。
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辦公廳副主任何長江表示,之所以擔任該書主編,是因為《溫文爾雅》是本知識性讀物,有利於古典文化的傳播與普及。由於日常事務繁忙,編寫工作都是利用節假日和休息時間完成的。他說,“在編寫過程中,主要是從學者的角度,並結合工作經驗,對圖書內容進行整體上的把握。”
忍痛割愛刪除幾篇詩文
汪龍麟教授表示,《溫文爾雅》的編寫過程中,主要遇到了三大難題。一是如何解讀溫總理引用的詩文。儘管關於溫總理引用詩文的報導較多,但圖書不是材料的簡單摘錄,而是有其內在的邏輯以及獨特的視角。因此,圖書分為“詩”和“文”兩類後,再按照詩文的年代順序進行編排。
其二,引文的出處力求準確、有據可靠,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工作量。汪龍麟教授說,“書中引用的每一句詩文都是有出處的,都與相關著作仔細核對過。”可惜由於篇幅所限,引文的詳細注釋並未全部刊登,“但從中可以看出我們的確很用心”。
汪龍麟教授表示,此外,編輯“催書”很急,要求嚴格,審稿、校對後,部分內容推倒重寫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經常接連幾個晚上趕書稿,非常辛苦”。
《溫文爾雅》一書已順利出版,但汪龍麟教授表示仍有遺憾。他說,成稿時有30萬字,由於篇幅所限,出版時只好忍痛割愛,刪除了幾篇詩文,出版時是26萬字左右,“希望將來再版時,能夠把這幾篇也加上,如再配上插圖的話就更好了”。

媒體評論

在喧囂的世風裡行文做事,筆靜已屬不易,何況心靜如此!沐齋在古文中淡淡地搜尋趣味,骨子裡卻是對現實的糾纏與凝視。所謂“溫文”,或許意味了文字的溫和。然而在假面之後,我看見他正悄悄地走向老辣——我期待著他的筆了。
——劉恆作家, 《集結號》 、《秋菊打官司》等編劇

“爾雅”在“溫文爾雅”這個詞里,或許只是表示著“雅”的意涵。不過,沐齋別具心裁,竟真由《爾雅》發展出一篇篇散文來,令人眼睛一亮……
——龔鵬程學者,台灣南華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教授

風子(沐齋)作文,沒有太多的雕琢,夾敘夾議,娓娓道來,文風意象清新空靈,散淡的筆致中透著悠悠的清雋之美;風子習書,師魏碑,學蘇黃,臨八大,結體中收外放,用筆率性流暢,筆勢生動而有爽爽風氣;風子繪畫,純然文士自娛一路,了無功利掛礙,任憑書法用筆隨意寫來,畫裡儘是一己恬淡而活潑的生活,充滿盎然現代情趣。
——呂品田 美術理論家,《美術觀察》主編

我所見的對中國傳統文化闡釋得最好、最優雅的作品之一。文本展現出的作者的天賦、學識和洞見深抵人心。閱讀其作品的過程,如同傾聽一位才華橫溢的導師的精彩講座,雅致從容,讓人受益匪淺。
——ZhenbinSun美國FairleighDickinson大學傳播學副教授

書評

將詩文本意的解讀嵌入現代人對於詩文的引用背景及現代人對其引用詩文深意的分析之中的體例安排,就體現了本書作者的隱微意圖——以古詩文關照現實。通過對於文本內容的解析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作品內容分析部分,本書作者著力甚深,不僅僅指出詩歌本身的內容,還通過作品寫作背景或者原著者的生活經歷或明或暗地指出了詩歌寫作的隱微之處。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文。本書作者引用了《論語》中的“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說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中的“士”並不僅僅是後世所指的普通讀書人,而是“理想人格的典型楷模與儒家社會理想的堅定執行者”。

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精神價值取向是什麼?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自孔子以後逐漸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主心骨,現代仍是如此。也許現代人會懷疑儒家思想是否是現代思想的主要潮流,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實生活之中,儒家思想已經浸入了每箇中國人的骨髓,無法根除。人們所遵循的“孝道”來自於儒家思想,“親疏倫理”觀念也來自於儒家……總之,儒家思想是中國人思想深處的根源。本書作者看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專門解釋什麼是“士”的同時也解釋“士”應該具備哪些品格。作者最可貴之處還不在於此,而是在於運用古典詩文關照了現實世界。他解釋古代“士”的含義之時並不僅僅是將它作為一個單獨的名詞,而是作為一個現代“士人”,或者說政治家的化身。現在我們的時代仍是一個具有濃烈儒家思想元素的時代,我們所需要的也恰恰還是那些具有“弘毅”品格的“士”。“以古觀今”而“古今皆見”正是本書的獨特所在。溫總理引用此言勉勵香港特首曾蔭權先生,可謂是遵照了“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但是通過對“士”一詞深層意義的解讀又可明了它實際上具有了隱微性的外交辭令特點。這正是現代人引用古人詩文最美妙,或者說最獨特之處。而這,恰恰是現代學科分科之後我們所忽略的詩文解讀的方法。

因此,我們可以說《溫文爾雅》是“以古觀今”的傑出之作,也可以說是春秋戰國時期“隱微外交辭令”在現代的新型解讀,甚至可以說它是“糾正現代人解讀詩文方法”的示範之作。總之,《溫文爾雅》是解釋古典詩文的隱微性對於現代政治生活關照的作品,是以“爾雅”精神釋現代政治的典範之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