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病菌》

《消滅病菌》

老舍創作了大量話劇劇本之後,曾將注意力轉向歌劇劇本的創作上,他期望歌劇這種屬於西方三大高雅藝術之一的藝術形式能在中國發展起來。他在五十年代創作了兩套歌劇:《消滅病菌》和《大家評理》,60年代初還寫了歌劇《青蛙騎手》和《第二個青春》。老舍希望熟悉各種戲劇形式,把不同劇種綜合和溝通起來,完成他的理想的舞台形象。

基本信息

名稱:消滅病菌
作者:老舍著
體裁:戲劇/寓言小歌舞劇
出版時間:1952年5月
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裝幀項:15cm / 22頁
叢編項:通俗文藝小叢書
關鍵字:歌舞劇-劇本-中國-當代 劇本-歌舞劇-中國-當代

作者簡介

(圖)老舍老舍

老舍(1899.2.3-1966.8.24),現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正紅旗人,北京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老舍是他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的筆名。中國現代小說家、戲劇家、著名作家,曾任國小校長、中學教員、大學教授。

老舍有文學語言大師的稱號。其中包括三百多萬字的小說,四十二部戲劇,約三百首舊體詩等。他的作品多為悲劇,作品的語言以北京方言為主,風格幽默。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

老舍的“沉浮人生”

老舍,新文學史上“魯郭茅巴老曹”六位大師之一,老舍是劇作家,《茶館》是他的巔峰之作。
1949年,老舍還在美國。據說當時周恩來發現第一次“文代會”少了老舍、冰心兩位,頗為遺憾,於是囑咐曹禺、陽翰笙等,並請趙清閣致信老舍,“需要老舍這樣的大作家歌唱新中國”。老舍遂啟程返國。回國後,他除了創作了一部讓他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名劇——《龍鬚溝》,又先後寫了劇本《消滅病菌》、《大家評理》、《人同此心》等。

老舍是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員,而“傳統”根深蒂固地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彼時的老舍,有了“知己者”,有了專車,有了房子,有了團聚的家庭,有了相應的身份和地位,顯然,所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用蔣泥的話說,是“他又走到了極端,決定放棄一切,儘快適應新社會的形勢”,而在“一時拿不出新作”時,就一邊按照“行市”刪改舊作,一邊動手寫戲。

在抗日戰爭中的武漢和重慶,老舍和胡風曾共同在周恩來的安排下參加和發起抗戰文藝組織。1938年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老舍是總務股主任,胡風是研究股副主任,郁達夫是主任。後來胡風回憶說:“舉老舍這個有文壇地位、有正義感的作家當總務股主任,這是符合眾望的。”

胡風還回憶說:“‘皖南事變’發生後,國共矛盾白熱化,他按照周恩來的安排離開重慶赴香港。”後來胡風又聽說老舍在香港淪陷後,因得不到胡風的訊息,竟在與別人談話時掉了眼淚,這表明“他很珍視我對他的這種信任”。

可是,後來的一場政治颱風如何會擊碎這些美好的友情呢?這是一個“謎”。據林斤瀾講,1955年批判胡風前,“老舍的心情可說一片蔚藍”,比如喜歡交遊的他經常約友人在家中小聚、賞菊。“1955年之後,這種事少了,到了1959年,根本上就沒有了”。

到了1966年2月,胡風將被迫離開北京,當時他感到莫大的沮喪和屈辱,他給當年在重慶時的友人喬冠華、徐冰、陳家康、徐平羽和老舍寫信致意。不過,接下來發生的事,胡風當然是不知道了。而老舍自己,也竟沒有能夠度過這場劫波。

曾有人說:“面對老舍同一時期的作品,我常有困惑之感。我不知道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老舍,哪個才是真實的老舍。也許兩者都是?”(傅光明《口述歷史下的老舍之死》)那么,“真實的老舍”難道是那個充滿矛盾、困惑的老舍?

描寫和記錄當年文壇往事,拙眼所見,除了陳徒手的《人有病,天知否》,程紹國的《林斤瀾說》也非常難得,因為它是從當事人心底來反映“真實”的。蔣泥評價老舍說:“他一般給人的印象是隨和的,善應酬,善言談。他講話有特點,不是官話,有外交辭令可也不是那種含糊其辭的、溫吞吞的話。他的話有時是過甚其詞、不留餘地的,刻薄的甚至是不給面子的。”接著,他又引了《林斤瀾說》中的一些材料,“他是一個有心機的、智慧過人、知人論世的人”,“他八面玲瓏,以‘外場’和‘交遊’聞名,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兩面人”,“這個人絕不可惡,但有時卻非常可怕”。這,或者才是真正的老舍?

胡風夫人梅志回憶說,胡風對老舍始終是尊重的、相信的,就是當時寫的什麼,胡風也沒有當回事。我們並不在意老舍當時對我們的批判,倒是聽到老舍自殺的訊息,胡風吃了一驚……舍予是經過了生活的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的真不但沒有被這些所湮沒,反而顯得更凸出,更難能而且可愛。所以他的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複雜的枝葉所襯托著的果子。他的客客氣氣,談笑風生裡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話還是笑話的那一種幽默。現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裡面正閃耀著他的對於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時卻要為國事,為公共事業,為友情傷心墜淚,這恐怕是很少為人知道的。這是老舍的“真”。此外,還有老舍的“委曲求全”。胡風所見的主持“文協”的老舍,“是盡了他的責任的,要他賣力的時候他賣力,要他挺身而出的時候他挺身而出,要他委曲求全的時候他委曲求全……特別是為了公共的目的而委屈自己的那一種努力,就我目接過的若干事實說,只有暗暗嘆服包在謙和的言行裡面的他舍己的胸懷”,以及老捨身上的不易發現的某種“孤獨”——胡風說:“舍予是非常歡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但同時也是富於藝術家氣質,能夠孤獨的人。”這一切,最後都使“這樣的人”走向了一條不歸之路,而那又是他的最後一個“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