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渡水圖》

《洞山渡水圖》

《洞山渡水圖》,為宋代畫家馬遠繪製。描繪的是曹洞宗祖師洞山良價在雲遊途中,涉水之時見到自己水中之影而恍然大悟的一剎那,是為數不多的馬遠的真跡之一。原藏於圓明園,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收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基本信息

洞山渡水圖(南宋 馬遠作 東京國立博物館)洞山渡水圖(南宋 馬遠作 東京國立博物館)

【名稱】:洞山渡水圖

【類別】:字畫

【年代】:宋代

【規格】:絹本墨畫淡彩,縱77.6cm 橫33.0cm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收藏

【文物現狀】: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被掠奪並流失海外,現收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簡介

宋代畫家馬遠繪製。本圖描繪的是曹洞宗祖師洞山良價在雲遊途中,涉水之時見到自己水中之影而恍然大悟的一剎那,是為數不多的馬遠的真跡之一。圖上有南宋皇帝宋理宗皇后楊妹子之題字。本與天龍寺所藏的雲門大師圖、清涼法眼禪師圖同為描繪禪宗法師的畫作之一。  

作者介紹

馬遠宋代傑出畫家。字遙父,號欽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縣附近),僑寓錢塘(今浙江杭州)。南宋畫院待詔。父世榮、伯父公顯,兄逵,都是畫院畫家。初師李唐,能獨闢蹊徑,自成一家。他畫樹石等用鄭虔的淡彩法,又頗類於巨然。下筆嚴正,用雄奇簡紅的筆法,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以堅實、爽朗有力的淺染來描寫江南雄偉壯麗的山川。兼畫人物、花鳥,作人物有軒昂閒雅之氣,與同時的夏圭,號稱“馬夏”。他善作平視或仰視的構圖,用焦墨作樹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他畫的《水圖》表現了不同條件下江河湖海的運動狀態,奇幻多姿。在構圖方面,善於將複雜的景色給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畫山,常畫山之一角,或“馬半邊”。對他簡潔有力的構圖,稱為“邊角之景”。他又多用水墨,畫樓閣用“界畫”;畫樹幹瘦硬為屈鐵,但剛健中有柔和。筆法豪放而謹嚴,變化多而融和。歷代評畫者評他是“水墨蒼勁”的風格。《格古要論》對馬遠繪畫總結:“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此邊角之景也。”現存畫水的作品用各種輕重不同的筆法,把平遠、迂迴、盤鏇、洶湧、激撞、跳躍,以及微風吹起的微波,月光反映的灩盪等水的動態,畫得十分動人。他的花鳥畫有《柳塘聚禽圖》、《梅石溪鳧圖》。人物畫有《女孝經圖》等。還有《華燈侍宴圖》、《尋灘雙鷺圖》、《四景圖》、《對月圖》、《寒江獨釣圖》、《踏歌圖》、《秋江漁隱圖》、《山徑春行圖》等。

盤點流失在國外的稀世珍寶

圓明園罹難150周年之際,流失在外的上百萬件珍稀文物再次牽動人心。然而,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數量究竟有多少?這恐怕是一個誰也無法準確回答的問題。但可以確定的是,那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大得足以讓國人心驚肉跳,大得足以讓世人瞠目結舌。而那些散落在海外的稀世珍寶,究竟在哪裡,能不能回家,更是讓國人糾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