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揚娜拉》

徐志摩的小詩《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短短五句,卻包融了無限的離緒和柔情。以一朵不勝嬌羞的水蓮狀寫日本女郎溫柔的神態,貼切傳神,既純潔無瑕,又楚楚動人。一聲“沙揚娜拉”,輕飄而不失深沉,隨意而不失執著,簡潔而又充滿異國情調。這首詩充分顯示出詩人徐志摩善於勾勒,巧於傳情,以及他駕馭語言的非凡功力。

原文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賞析

這是一首徐志摩寫給日本女郎的。整首詩以一種清新脫俗的姿態,展現了詩人對萍水相逢的女子朦朧的詩情畫意,這樣的情愫,被詩人的一首玲瓏之作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詩的第一句說“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低頭”而又“溫柔”,一個美麗的女子形象應運而生。細細想來,這是怎樣一種微妙。白皙的皮膚,有著東方人烏黑髮絲的頭輕輕垂下,只看得見臉頰微微的泛紅和稍稍彎起的嘴角,一張側微的臉。那眼角也試探性地向上揚起,但終究不敢正眼望上來,於是又飛快地低下去,呼吸聲也顯得溫暖而急促起來。不由得使人想起白居易的詩句“猶抱琵琶半遮面”,在東方人的審美看來,這樣的美才足以讓人心動,讓人為之醉心。
《沙揚娜拉》寫於二三十年代那種情緒高漲的時代。但是,詩人的詩卻不像情緒高漲的樣子,反而增添了些許淡淡的憂愁。這或許與詩人的浪漫主義氣質、唯美主義思想是分不開的。“唯美主義者”格調上充滿感傷、頹廢。詩人作為一個人,可能存在局限,產生這種局限是自然的,詩人容易受到來自社會自然的影響,是情緒化、衝動的。
“沙揚娜拉”是日語“再見”的音譯。這首詩開篇就用了構思精巧的比喻,“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把日本女性那種特有的溫柔和羞怯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們知道,徐志摩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就是愛、自由、美。理想是自由的,是個人自由性的幻想,有理想化人格的人,他的終極追求就是美,既漂渺又遙不可及。但是,徐志摩一生的理想追求都是失敗的。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裡,人與人之間所堅立起來的高牆將人們隔離開了,這與詩人所追求的理想是背道而馳。現實的世界中不可能盡善盡美,詩人借用日本女性溫柔這一形象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平衡。

思想

徐志摩作為新月詩派的代表,他執著的理想追求,複雜的人生經歷,短暫的生命旅程都是詩界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朱自清也曾說過:“志摩是跳著濺著不捨晝夜的一道生命水。”
徐志摩的思想是其作品的根源,他對人生的複雜性作了詩意的提煉,從中不僅可以窺見詩人自己,而且也可以窺見那個時代。在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少了真誠、善良,更多的是冷漠、麻木,沒有表情的面容。這種溫柔的女性就像黑暗中的一絲亮光,可以在一瞬間照亮幽暗的心靈,給人們帶來一些欣慰。就像偶爾有一個人給我們一些親切的微笑與關愛,都會讓人的內心有一絲被激動的震動。正因為此,作為理想主義的詩人對這種溫柔的女性就有一種特有的喜愛。
但是,凡事有開始便有終結。愛情、友情、親情,任何關係都是如此,只是終結的方式不同罷了。有的分離兩地,有的相守一生,有的互為敵人,有的卻成為知己……那么,這時候的我們該怎么做?是強留?是寬容?是同去?還是像詩人那樣“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人生有離合的悲傷,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人生有許多無奈,也有不得不的分離。“生的開始,總有死在等著,重逢的快樂,總有離別的憂傷來點綴。”人生本來是一場鬧劇,喜劇開始,悲劇結束,生是死的開端,是死的倒計時。既然相識是一種緣分,明天的離別是一個不能逃避的東西,何不說一聲“珍重”,讓該來的來,該去的去呢?
離別總是愁悵的,沒有哪種離別不帶一絲傷感。“蜜甜”是因為相識的快樂,“憂愁”是由於離別的傷感,“蜜甜的憂愁”融合兩種不同的心情,儘管矛盾,卻又合情合理!
《沙揚娜拉》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詮釋。“人生際遇,皆有天定。有時說是有緣卻無緣;又有時說是無緣卻有緣。”生命就是這樣,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時間流走了,就不能重新來過;緣分到頭了,就不能過分強求。所以,有時候每一眼都是別離,每一天都有遺憾。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沒有規律的陰差陽錯,不管我們怎樣去追尋,怎樣去挽留,所有的一切只能變成一種成長的痕跡。人生路上,有時一個和善的微笑,一句悅人的話語,一種大方的手勢,一波秋水般的眼神,即使只有一點點,也絕不失為一幕動人的風景!
人的一生很短暫!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地把握每一天,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向過去“道一聲珍重”,不必再苦苦尋覓,苦苦追求,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明天又有新的故事,雖然離別總有愁悵的傷感,瀟灑地揮手也算一種灑脫。讓過去成為一種理智的美麗,衷心地說一聲“沙揚娜拉”——再見,讓我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也學會品味這種離別的傷感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