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

王安石七絕《江上》

作品信息

【名稱】江上
【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體裁】七言絕句

原文

江上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雲含雨卻低徊。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譯文

一個秋天的早晨,詩人站在江的南岸向北岸望去,只見天色陰沉沉的,剛剛透出一半亮色。壓低的雲層含著雨意,徘徊不定。 詩人的目光移向對岸的青山,發現山勢曲折纏繞,江流迂迴蜿蜒,心頭不禁湧起一陣困惑:路在何方?忽然看到無數面白帆在山林的掩映下,正隱隱約約向近處駛來。

鑑賞

王安石晚年辭官閒居於江寧府(南京)城東門與鐘山之間的“半山園”,飽覽山光水色,寫了不少精緻淡雅的山水絕句。連黃庭堅也稱讚:“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
此詩就是他在秋江帆影中獲得精神啟悟而作。
頭兩句寫天,後兩句寫地,可見詩人眼界開闊而幽深。寫天就順手把地點(江北)、季節(秋)和時辰(晚)都交待了,卻交待在陰晴莫定的天氣變化中。“江北秋陰一半開”,似乎有了由陰轉晴的趨勢,誰料想都秋天了,氣候還如此變化無常,逆轉為“晚雲含雨卻低徊”。陰——半晴——濃陰,不僅是天氣變化,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調的變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雲之下,有一個低首徘徊的詩人在。
但是此詩的深層意義不是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
詩人放眼遠望,視野雖然遇到“青山繚繞疑無路”的阻塞,卻又在 “忽見千帆隱映來”中,視野變得豁然暢通了。詩人對光色體察甚細, 遠處的千帆時顯時隱,是對應著天氣的半晴又陰對江面能見度的影響的。
反抗陰暗,便能開通千帆競渡的視境,這就是詩人借山光水色的 變化所體驗到的某種人生哲學、或政治哲學。因此,此詩是以富有辨 證法的思理取勝。
這種思理是積極的,人們讀到南宋詩人陸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可能也會聯想到它。

作者簡介

王安石像王安石像
王安石(1021-1086)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西)人。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臨川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公元1069年(熙寧二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文”。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面,詞作不多,但其詞能夠“一洗五代舊習”,境界醒豁。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王安石五絕《江上》

作品信息

【名稱】江上
【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體裁】五言絕句

原文

江上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譯文

江面上吹過一陣秋風,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紛紛飄落。離別之情給遠去的笛聲吹送,並隨秋風吹到亂山的東面。

鑑賞

這首詩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扣住“秋天”這特定的節令特點,描繪江上的秋色,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江水浩淼無邊,江畔紅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風勁吹,水面則起波浪,蕩漾連綿,江花也漸次凋謝,脫下了紅妝,那岸邊或水上的小舟傳來橫笛聲,也就使景色帶上了濃濃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緒。江水江花、西風橫笛,這些特有時令的特定景物,就構成了一幅色彩濃烈的“江上秋意圖”,具有鮮明的特色。
此詩一、二句兩寫景,其目的並不在要給讀者再現什麼秋聲秋色,而是旨在以比興手法,用景襯情:獵獵的西風帶來秋的訊息,令人心生愁緒,綿綿的江水長流不息,讓人頓時產生感觸,晚開的花兒飄落,正所謂落紅無數,也讓人鬱鬱寡歡。這些景物,都帶上了濃濃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腸百結。而三、四兩句,則題旨非常鮮明地凸現出來:“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特定的季節、特定的景物,觸動了詩人的離情別緒:是自己遠離故鄉、孤身在外,湧起了桑梓之思,還是親人在外飄泊、時世動亂,勾起了眷懷之戀?整首詩,景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給人深雋的詩韻詩味。
對於離讓橫笛吹送的問題,劉逸生先生有這樣詳盡的解釋:詩人剛和親人分手,坐上向遠方而去的船,看著江上的風光,秋意甚濃,也使滿懷離情的詩人更添傷感,忽地不知何處傳來笛聲,嗚嗚咽咽的,聽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聲一直沒停,讓詩人更感折磨,不過,驀然抬頭,原來船已轉到亂山的東邊,適才與親人分別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 這是一種奇特的化虛為實的手法。

董穎七絕《江上》

作品信息

【名稱】江上
【年代】宋代
【作者】董穎
【體裁】七言絕句

原文

江上
萬頃滄江萬頃秋,鏡天飛雪一雙鷗。
摩挲數尺沙邊柳,待汝成陰系釣舟。

注釋

①作者是個窮愁潦倒的詩人,他的一生為生計所迫而常年奔走異鄉。
②滄江,因江水呈青色、蒼色故稱“滄江”。

鑑賞

全詩由江上景寫到心中情,雖然傳遞了詩人一縷輕愁,但景象開闊,格調明快,並不陷於頹喪,表現出詩人闊大開朗的精神氣質。
“待汝成陰系釣舟”一句可謂石破天驚,神來之筆,出人意表。千百年來,詩人們的筆下,“柳”總與“別”相關,詩人在這裡卻不落窠臼,另翻新意,用擬人化的手法,把“柳”與“不別”搭在一起,運思既妙,立意也高,字面上並不曾訴說羈旅孤客之怨思離情,而讀者卻能心領神會,這就比明白道出顯得更動人、更雋永。著一“系”字,不僅抒寫出了自己惜別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長的特點,造語堪稱天然而含蓄,新穎而貼切。

作者

董穎 (生卒年不詳)字仲達,德興人。根據洪邁“夷堅乙志”卷十六的記載,他是個窮愁潦倒的詩人,跟韓駒、徐俯、汪藻等人往來,有《霜傑集》。這部詩集看來在當時頗為傳誦,後來全部遺失,這首《江上》是保存在南宋人陳起所編《前賢小集拾遺》卷四里的。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董穎還值得注意,因為他留下來十首敘述西施事跡的“道宮薄媚”詞,銜接連貫,成為一套,是詞正在蛻變為曲的極少數例子之一。

王士禛七絕《江上》

作品信息

【名稱】江上
【年代】清初
【作者】王士禛
【體裁】七言絕句

原文

江上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鑑賞

此詩描寫了深秋時節,江上白波湧起,而煙雨飄飄,天色陰暗,江上頓時給人沉沉的感覺。那滾滾的江水挾著深秋的寒氣,風寒水冷,吳楚一帶,秋意盎然。而兩岸山巒經秋意的感染,樹葉也被秋霜染成金黃,那金黃的葉子隨風飄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飄忽在秋水之上。樹林裡、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歸,時起的雁聲縈繞在天宇之間,縈繞在人們心頭。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描繪景物:空中,雁鳴陣陣,江上,白波湧起,四面,煙雨迷濛,地上,落葉蕭蕭,多層面的渲染,秋的韻味就顯得濃濃的足足的,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氛圍和效果。此詩一、二兩句,就給人開闊遼遠之感:吳頭楚尾,是春秋時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部,那裡,地域遼闊,山水相接,煙雨迷茫,江濤奔涌,此境此景,詩人非常激賞,足現其心胸之開闊,意境之開朗。三、四兩句,既交待了渡江的時間、環境,更隨意點染,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黃葉構成的秋江圖,簡潔洗鍊,蘊藉含蓄。而秋江晚渡的意境,清爽脫俗,超然典雅,長髯白衫的先覺聖明凌虛於浩淼煙波之上,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作者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晚號漁洋山人。清初濟南府新城縣(今桓台縣)人。出身於世代仕宦之家,自幼聰穎。順治進士。死後謚“文簡”。王士禛是繼錢謙益、吳偉業之後,康熙時的文壇盟主,被譽為“泰山北斗”。詩、詞、散文皆善,傳世著作達數十種。創“神韻”說,稱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詩之最高境界,強調“興會神到”,“神韻天然不可湊泊”,提倡清新淡遠、蘊藉含蓄的詩風。著有詩集《帶經堂集》、《漁洋山人精華錄》,詞集《衍波詞》。另有《居易錄》、《池北偶談》、《香祖筆記》、《分甘余話》、《漁洋詩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