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田賦》

《歸田賦》

《歸田賦》是漢代辭賦家張衡從仕途轉向退隱時所作的一篇小賦。全文分為四層:第一層寫自己功業難就,決心抽身退隱;第二層寫自己歸田後的欣喜心情;第三層又頓作轉折,反映了作者一生宦海浮沉的悲憤與心酸之情;最後一段寫出真正的曠達語。這是一篇短小明暢的抒情小賦,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它一洗漢大賦鋪采縟文、繁重凝滯、虛誇堆砌的規矩,轉為文句平淡清麗、結構短小靈活的風格,語言自然清新,洗鍊優美,感情真摯,情景交融,是難得的賦作佳篇。

基本信息

原文

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

《歸田賦》《歸田賦》

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

超埃塵以遐逝,舉世事乎長辭。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

王雎鼓翼,倉庚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

觸矢而斃,食餌吞鉤,落雲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鯋

於時曜靈俄景,係以望舒。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 。

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

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譯文

在京都作官時間已長久,沒有高明的謀略去輔佐君王。只在河旁稱讚魚肥味美,要等到黃河水清還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澤的壯志不能如願,要找唐舉去相面來解決疑題。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隨漁夫去同樂于山川。丟開那污濁的社會遠遠離去,與世間的雜務長期分離。

《歸田賦》《歸田賦》

正是仲春二月,氣候溫和,天氣晴朗。高原與低地,樹木枝葉茂密,雜草滋長。魚鷹在水面張翼低飛,黃鶯在枝頭婉轉歌唱。河面鴛鴦交頸,空中群鳥飛翔。鳴聲吱喳,美妙動聽。逍遙在這原野的春光之中,令我心情歡暢。

於是我就在大湖旁高唱,在小丘上吟詩。向雲間射上箭矢,往河裡撒下釣絲;飛鳥被射中斃命,魚兒因貪吃上鉤,天空落下了鴻雁,水中釣起了魚兒。

不多時夕陽西下,皓月升空。嬉遊已經極樂,夜來還不知疲勞。想到老子的告誡,就該駕車回草廬。彈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讀聖賢書滋味無窮。提筆作文,發揮文采,述說那古代聖王的教範。只要我置身於世人之外,哪管它榮耀與恥辱的所在。

創作背景

東漢文壇同西漢相比,變化很大。東漢士人失去了作為文學侍從參與上層統治集團重大活動的條件,環境和地位的變化給予他們廣泛接觸社會的機會,現實生活的動盪不定也給他們以極大的震撼。他們所關注的熱點已經跨出宮廷苑囿,從更廣闊的範圍尋找有價值的題材。於是,各個時期較突出的社會問題,往往成為他們創作的直接、間接誘因。與題材方面的變化相適應的,還有創作宗旨的變化。在司馬相如時代,賦的諷喻效果同賦家的主觀願望之間就存在著差距,以至於後來引起揚雄的批評。到了東漢,諷喻不僅不起作用,甚至還可能招來災難,這就迫使辭賦家們考慮如何看待和處理賦的社會作用問題。

《歸田賦》張衡

另一方面,社會現實的黑暗以及統治集團所採取的“黨錮”等高壓政策,使士人普遍受到壓抑。物不得其平則鳴,他們越來越多地運用賦這種文學樣式抒發自己的不平。於是,東漢文壇上出現了一批感情激切的抒情賦。世風的變化不僅導致賦的創作在題材選擇和宗旨的設定方面出現新的取向,在賦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方面也與以前有了較大的差異。昔日以鋪張揚厲、汪洋恣肆為主調的風格和豪放昂揚的氣勢,已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風格所揚棄;散句單行的語言,演變為駢儷對偶的句式。賦的風貌經歷了較大的變化。

張衡是東漢中期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他見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乃擬班固《兩都賦》,創作了《二京賦》,張衡不僅創作了《二京賦》那樣表現出傳統特色的京都大賦,同時,他還寫作了《思玄賦》、《歸田賦》等抒情之作。和帝、順帝時,衡以特殊才能受到親幸,宦官共進讒言誣衊之。他每為自己的處境苦惱,經常思考人生和社會問題,以為吉凶倚伏、幽微難明,遂將自己的感受寫成《思玄賦》。此賦篇幅較長,採用騷體句式,表現手法也較多地學習《離騷》。陳述自己遭詆毀卻不肯屈從俗輩,遂馳騁想像,遍訪古聖先賢,以探求人生玄妙之理,此賦帶有較明顯的摹擬成分。

張衡的《歸田賦》則表現出更多的創造性和藝術才能,使其成為文壇上獨領風騷的作家。仕途的污濁使張衡鬱郁不快,想游於紛亂的塵世以外又作不到,於是他憧憬那與官場形成鮮明對比的田園。他構想出一個充滿自然情趣的田園景象:“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鶬鶊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這百草和禽鳥都能任情舒展的田園,這充滿勃勃生機的境界,怎能不令他心馳神往!在這裡可以獲得賞覽自然景物的歡樂,還可以輕鬆自由地射釣。他的蓬廬遠離塵囂之外,在這裡彈奏前代名曲,讀聖賢之書,揮毫奮藻,盡情地陳述其對人生、社會的感受。他筆下的田園充溢著濃厚的生活興趣,體現出身心同外在環境的和諧,同時,也帶有鮮明的道家色彩。

作品鑑賞

這篇賦雖然很短,但卻凝聚了張衡仕宦一生的感慨與情志,《文選》將它納入“志類是非常科學的。全文共二百十一字,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寫自己功業難就,決心抽身退隱。所謂“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是用《史記》蔡澤與唐舉之典。蔡澤當年不遇於時,曾讓唐舉為他相面決疑。作者用此典意在以蔡澤自比,但通過卜相決疑後,他決心歸隱,去追隨象楚辭中所寫的漁父,過那種與世無爭的生活。我們可以體會出作者在這一層中所表達的感情是相當悲憤的,雖然語似曠達,但在曠達中掩蓋不住他對江河日下的東漢末世的失望。他感慨自己再也遇不到黃河為之澄清的太平盛世了;自己雖有蔡澤那樣的滿腹經綸,卻再也沒有他那樣建功立業的機遇了。他只好向著人間社會,慨嘆一聲,悄然而去。

《歸田賦》歸田

第二層寫自己歸田後的欣喜心情。感情的曲線由低沉轉向高昂。心情也從抑鬱轉向開朗。天氣是那樣的晴朗,百草是那樣的豐茂,鳥兒是那樣的歡躍。面對著這美好的大自然,他似乎真的要忘掉世事的一切煩惱,“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了。

第三層又頓作轉折。感情的曲線又跌了深淵之中。作者在寫漁獵時,並沒有寫其中的樂趣,而是大發了一頓“雲間之逸禽”如何“觸矢而斃”,“淵沉之魦鰡”如何“貪餌吞鉤”,這不明明是語此而意彼,藉以大發世事之險惡,官場之傾軋的感慨嗎?話雖很短,但這裡面顯系包含了作者一生宦海浮沉的種種悲憤與心酸。

最後一段是真正的曠達語。所謂“老氏之遺誡”,乃指老子所云:“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意即應節制田獵,加強人生的自我修養。於是他徜徉徘徊於舜所製作的美妙的五弦音樂和周公孔子所遺傳下的深奧的典籍之中,並奮發著述,闡明聖則。最終他以老莊的哲學——游於物外,意即寓意於物而不留意於物,輕外物而自重的哲學來武裝自己,於是達到了齊榮辱、忘得失的境界,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了。感情的曲線在這一層中又轉向開朗昂揚,全篇也就在這曠達超脫的調子中戛然收束。

總觀全篇,可以看出這確實是一篇言“志”之賦。其“志”就是對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的深沉悲哀,就是對人生怎樣擺脫這種悲哀的深刻反省。而這種“志”又是他一生的總結,所以不但思想深刻,而且感情凝聚得也相當深厚和真實。話雖不多,但句句發自內心,且句句閃現著他生活遭遇的折光。而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不斷跳躍變化的感情曲線,更增加了表情的生動性和內心世界的豐富性。這一切都使這篇小品化的抒情小賦在言志抒情時獲得了真實性和個性化的永恆價值,讀起它不知要比讀他所寫的意在和班固爭奇鬥勝的笨拙滯重的《二京賦》要被感動得多多少!

後世影響

張衡的大多數作品都表現出對現實的否定與批評。他探討人生玄妙哲理,也探尋合於自己理想與性格的生活空間。於是,田園的環境、心境,恰與官場、仕途形成對比。《歸田賦》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語言運用,也同他所展現的內容相稱。作者一反《思玄賦》等作品中的藝術表現習慣,此賦篇幅短小,語言清新自然。與作品所展現的環境、心情渾然一體。這些特點使《歸田賦》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描寫田園隱居樂趣的作品,同時,它也是漢代第一篇比較成熟的駢體賦。無論從張衡的全部創作看,還是從漢賦的發展過程看,《歸田賦》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歸田賦》張衡墓

縱觀張衡的述志賦,《思玄賦》和《歸田賦》儘管表現手示有別,但其精神實質是一致的。賦中寫遊仙,寫歸田,這些描寫都是用以排遣精神上的苦悶,並不是真的以隱逸為歸宿。賦家身在仕途,但卻蔑棄功名,不為官場的勾心鬥角所困擾,而是嚮往閒逸,追求人身的自由,這就是《思玄賦》和《歸田賦》共同的心理根源。

張衡的《歸田賦》可謂散體抒情小賦的先驅。這之後東漢末年趙壹《刺世疾邪賦》禰衡《鸚鵡賦》、三國西晉時期王粲《登樓賦》曹植《洛神賦》向秀《思舊賦》陶淵明《悲士不遇賦》,以至具有同樣特點的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劉伶《酒德頌》阮籍《大人先生傳》相繼問世,把賦從僵死滯重的困境中解救出來,開闢了一塊具有生命力的新天地。當然,《歸田賦》給後代影響最大、最直接的要算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了。可以說《歸去來兮辭》在構思、命意、手法上都直接受《歸田賦》的啟示,只不過寫得比它更成熟、更深刻、更成功、更富有個性化和文學色彩罷了。

作者簡介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他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歸田賦》地動儀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係。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製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作品鑑賞

一般來說,中國古代有作為的文人當他們在仕途中遇到挫折、或不滿於當時朝政之時,大都會走向退隱歸田、潔身自好的道路。張衡也是其中一例。自東漢安、順以後,外戚宦官當權,朝政日非,漢順帝有一段時間曾升遷張衡為侍中,諷議左右。然閹豎終恐張衡揭露他們,永和初,張衡遂被罷黜為河間相。永和三年(138),張衡六十一歲由河間相上書乞骸骨,《歸田賦》就是這時作的。文中多用典故是此賦的一大特色,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分別引用《淮南子·說林訓》和《左傳·襄公八年》的典故:“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事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也是從《楚辭·漁父》中“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及“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化來的。張衡充分利用了歷史典故詞句短小、

歸田賦歸田賦
內涵量大的優點,於文辭之外又平添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因而《歸田賦》並未因為篇制短小而顯乾癟。同時,所選用的多是為人們所熟悉的典故,並不晦澀難懂。所以這篇小賦以其雅致精煉、平易清新的語句,包容了內涵豐富的史實,並賦之以新意。此外,《歸田賦》還用了一些疊韻、重複、雙關等修辭方法,如“關關嚶嚶”、“交頸頡頏”,形象地描繪了田園山林那種和諧歡快、神和氣清的景色;而“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既反映了作者暢遊山林,悠閒自得的心情,又頗含自戒之意。總之,《歸田賦》已很不同於先前的漢大賦了,它已開始由敘事大賦轉入抒情小賦,風格上也不再追求氣勢的鋪排、辭藻的堆砌,而類似於四六句駢文,開了駢賦的先河。《歸田賦》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篇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