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陵詩三十韻因呈縣內諸官》

《橋陵詩三十韻因呈縣內諸官》是由唐朝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詞,此詩作於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三年),此詩分六段。前四段各八句,後二段各十四句。

作者

杜甫

詩詞正文

先帝昔晏駕,茲山朝百靈。崇岡擁象設,沃野開天庭。
即事壯重險,論功超五丁。坡陀因厚地,卻略羅峻屏。
雲闕虛冉冉,風松肅泠泠。石門霜露白,玉殿莓苔青。
宮女晚知曙,祠官朝見星。空梁簇畫戟,陰井敲銅瓶。
中使日夜繼,惟王心不寧。豈徒恤備享,尚謂求無形。
孝理敦國政,神凝推道經。瑞芝產廟柱,好鳥鳴岩扃。
高岳前嵂崒,洪河左瀅濙。金城蓄峻址,沙苑交回汀。
永與奧區固,川原紛眇冥。居然赤縣立,台榭爭岧亭。
官屬果稱是,聲華真可聽。王劉美竹潤,裴李春蘭馨。
鄭氏才振古,啖侯筆不停。遣辭必中律,利物常發硎。
綺繡相展轉,琳琅愈青熒。側聞魯恭化,秉德崔瑗銘。
太史候鳧影,王喬隨鶴翎。朝儀限霄漢,容思回林坰。
坎軻辭下杜,飄颻陵濁涇。諸生舊短褐,旅泛一浮萍。
荒歲兒女瘦,暮途涕泗零。主人念老馬,廨署容秋螢。
流寓理豈愜,窮愁醉未醒。何當擺俗累,浩蕩乘滄溟。


注釋

(1)黃鶴註:師氏曰:天子之陵曰山陵,取高大之意。《舊唐書》:開元四年十月,葬睿宗於橋陵。奉先縣,本同州蒲城縣,以管橋陵,改屬京兆府,仍改為奉先。開元十七年,制官員同赤縣。《新書》:橋陵,在奉先縣西北三十里豐山。

(2)《蕭望之傳》:“先帝聖德。”《漢書》:“宮車晏駕。”註:“王者初崩,臣子之心猶謂宮車晚出。”

(3)宋之問詩:“茲山棲靈異。”《東都賦》:“禮神祗,懷百靈。”

(4)《嵇康賦》:“記峻岳之崇岡。”《招魂》:“象設居室,靜安閒些。”註:“象,法也,言為君造設屋宇,法象舊廬。”

(5)《國策》:蘇秦說惠王曰:“秦地沃野千里。”揚雄《甘泉賦》:“開天庭兮回群神。”

(6)陶潛詩:“即事多所欣。”《易》:“習坎,重險也。”《天台賦》:“履重險而逾阪。”

(7)《史記·甘茂傳》:樂羊返而論功。《華陽國志》: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一王死,輒為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誌。

(8)坡陀,注見上章。《東京賦》:“豈徒跼高天蹐厚地而已哉。”

(9)古樂府:“卻略再拜跪。”

(10)《漢·祭祀志》:“雲氣成宮闕。”陶潛詩:“冉冉星氣流。”

(11)顏延之詩:“松風遵路急。”《離騷》:“下泠泠而來風。”

(12)《山海經》: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此石門指墓門言。《記》:“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

(13)曹植詩:“歡坐玉殿。”孫綽賦:“踐莓苔之滑石。”

(14)後漢郎顗疏:“簡出宮女。”

(15)《前漢·郊禮志》:祠官各以歲時祠如故。江斅《讓婚表》:“夕不見晚魄,朝不見曙星。”謝靈運詩:“曉聞夕飈急,晚見朝日暾。”此詩“晚知曙”、“朝見星”所自出。(16)薛道衡詩:“空梁落燕泥。”

(17)庾丹詩:“銅瓶素絲綆。”

(18)朱鶴齡註:《舊書》:天寶十載正月,太廟置內官,供灑掃諸陵廟。《晉·武帝紀》:“中使相繼,奉問起居。”

(19)《詩》:“王心載寧。”

(20)《記》:“備物之享。”《唐六典》:凡朔望、元正、冬至、寒食,皆修享於諸陵,若橋陵則日獻羞焉。

(21)《曲禮》:“視於無形,聽於無聲。”(22)沈炯《陳情表》:“刑於四海,弘此孝理。”《孟子》:“行乎國政。”

(23)《莊子》:“其神凝。”《舊書》:天寶十四載,頒《御注老子道德經》並《義疏》於天下。

(24)《杜詩博議》:《舊唐書》:天寶七載三月,大同殿柱產玉芝,八載六月,又產玉芝。此雲產廟柱,蓋橋陵亦有之也。

(25)曹植詩:“好鳥鳴高枝。”宋之問詩:“待月詠岩肩。”

(26)高岳,指華山。《詩》:“崧高維岳。”《子虛賦》:“隆崇嵂崒崔。”

(27)《西都賦》:“帶以洪河涇渭之川。”《水經注》:“河水又南經蒲城東。”闞駰曰:蒲城在西北。《江賦》:“漩澴濴..。”

(28)錢謙益箋:《寰宇記》:秦孝公元年築長城,簡公二年塹洛,故云自鄭濱洛,今沙苑長城是也。《三秦記》云:在蒲城東五十里,秦築長城,即是塹洛也。賈誼云:“關中之固,金城千里。”指長城也。舊注引京兆始平之金城,非是。《魏都賦》:“藐藐標危,亭亭峻趾。”註:“趾,基也。”

(29)沙苑,注見前。陳子昂詩:“祓宴坐回汀。”

(30)《西都賦》,“防禦之阻,則天地之奧區焉。”

(31)曇暖詩:“川原多舊跡。”

(32)張翰詩;“能否居然別。”

(33)《韓詩外傳》:“台榭不如丘山。”江淹詩,“岧亭南樓期。”

(34)漢宜帝詔:二千石各察官屬。此指縣內諸官。稱是,稱職也。《梁孝王傳》:“他財物稱是。”

(35)劉峻書:“聲華無寂。”

(36)《吳志》:虞翻以所注《易》示孔融,答書曰:“延陵之知樂,吾子之治《易》,乃知江南之美者,非徒會稽之竹箭。”

(37)《楚辭》:“春蘭兮秋菊。”阮籍詩:“二子贈嘉詩,馥如幽蘭馨。”

(38)吳陸景書:“高風振古。”

(39)朱鶴齡註:啖侯,疑即啖助。《唐書》:啖助,安叔佐,趙州人,淹該經術,善為《春秋》之三家短長,號集傳。《鸚鵡賦序》:“筆不停綴。”

(40)《文賦序》:“夫其放言遣詞,良多變矣。”王褒《四子講德論》:“轉運中律。”

(41)《莊子》:“刀刃若新發於硎。”

(42)《淮南子》:“養之以芻豢,衣之以綺繡。”《詩》:“輾轉反側。”

(43)《抱朴子》:“琳琅墜於筆端。”《西都賦》:“琳珉青熒。”顏師古註:“色青而有光熒也。”

(44)司馬遷書:“側聞長者之風。”《後漢書》:魯恭為中牟令,專以德化為理,不任刑罰。

(45)《楚辭》:“秉德無私。”漢文帝詔:“秉德以陪朕。”《後漢書》:崔瑗舉茂才,為汲令,作座右銘。

(46)鳧影,見《九日楊奉先》詩。

(47)《列仙傳》:王子養,周靈王太子晉也,七月七日,乘白鶴於緱氏山頭,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

(48)《漢書》:叔孫通起朝儀。謝靈運詩:“結念屬霄漢。”

(49)宋武帝詩:“客思空已繁。”謝靈運詩:“相送越林坰。”

(50)《長安志》:下杜城,在長安縣南一十五里,其城周三里。《漢書·宣帝紀》:“尤樂杜鄠之間,率常在下杜。”應劭曰:“下杜城,故杜陵之下,聚落也。”

(51)曹植詩:“羅衣何飄颻。”黃鶴曰:涇水本濁,而後人襲舛,多以為涇清。《詩》雲“涇以渭濁”,猶謂涇以渭而見其濁也。涇水在長安之北,公自杜陵往奉先,故渡此水。

(52)任昉表:“臣本自諸生,家承素業。”

(53)傅玄歌:“浮萍本無根,非水將何依。”

(54)荒歲,謂天寶十三載,秋霖,關中大飢。陶潛詩:“固為兒女憂。”

(55)漢主父偃曰:“日暮途遠。”《詩》:“涕泗滂沱。”《說文》:“自鼻曰涕,自目曰泗。”

(56)主人,指奉先令。《韓詩外傳》:田子方出,見老馬於道,喟然嘆曰:“少盡其力,老棄其身,仁者不為也。”束帛贖之。

(57)左思《吳都賦》:“廨署棋布。”江淹《畫扇賦》:“秋螢兮初飛。”(58)謝靈運《擬王粲詩序》:“家本秦川貴公子,遭亂流寓,自傷情多也。”謝靈運詩:“意愜理無違。”

(59)《史記》:“虞卿非窮愁,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

(60)凌敬詩:“心灰俗累忘。”

(61)《楚辭》:“志浩蕩而傷懷。”謝朓《箋》:“滄溟未運,波臣自盪。”註:“滄溟,海也。”

作品評析

此詩作於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三年)。黃鶴《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詩云“廨宇客秋螢”,又雲“荒歲見女瘦”,當是天寶十三載,物價暴貴,人多乏食時,往見諸官而作。又篇內不言祿山之事,知非十四載所作矣。

此詩分六段。前四段各八句,後二段各十四句。

前四段,歷敘橋陵始末。首段記山陵之闊大也。百靈,言諸神拱護。象設,石馬之類。天庭,壇宇之高。即事,起陵之事。五丁,開鑿之功。陂陀,言山勢迢遞。卻略,狀山背後擁。次段記寢殿,而及守陵之事。雲闕凌虛,言高大也。松風肅然,言陰寒也。石門冷,故霜露常凝。玉殿空,故莓苔常綠。祠官早入,故梁間簇戟。宮女奉盥,故銅瓶汲井。三段記聖孝,而及感應之符。遣使守陵,而君心未安,盡不徒備享為儀,直欲視於無形矣。敦國政,開元致治也,推道經,御注《老子》也。瑞芝好鳥,言陵上禎祥。四段記山川形勝,而並敘改縣之由。拱岳帶河,抱城環苑,見此陵為王氣所鍾。永與二句,申言地脈之悠長。居然二句,稱其規模之弘遠。嵂崒,聳峙貌。瀅瀠,迴旋貌。眇冥,謂川流插伏。岧亭,謂台形高秀。下四,乃隔句對法。

第五段讚美縣內諸公。王劉六人,皆稱職而有聲者。遣詞四句,稱其文章。側聞四句,敘其政事。

末段敘客況淒涼也。公未受官,故有朝儀二句。來自長安,故有下杜二句。諸生四句,飄零窮老之感。主人四句,秋日旅居之事。末乃不得志而思遁跡矣。

王洙《談錄》云:唐鄭顥自言夢為詩十許韻,有雲“石門霜露白,玉殿燕苔青”,意甚惡之。後遇宣宗山陵,因復緝成。此杜公《橋陵》詩也,顥以為園陵之祥,不亦可鄙乎。

胡夏客曰:此詩前半篇但詠橋陵,略不及諸官,後但味諸官,略不及橋陵,結則陵與官皆不及,但自作感慨。此少陵自成章法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