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蔭媒》

《槐蔭媒》

《槐蔭媒》,縣皮影戲劇目名,講述的是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

故事簡介

雲海深處,玉帝的小女兒七仙女在仙宮過著孤單寂寞的日子。一天,大姐等姐妹七人去凌虛台遊玩,撥開雲霧,

《槐蔭媒》《槐蔭媒》
見到人間男女婚嫁、勤勞耕作的生活,十分羨慕。七仙女看到為葬父而賣身為奴的董永忠厚老實,遂生愛慕之情。大姐看透七妹心事,但礙於天宮戒律,不敢相助。七仙女一再懇求,大姐不得已應允。臨別贈七妹難香一枝,囑其遇難時焚香招姐解救。下凡後,七仙女與董永結為夫妻。為贖丈夫,兩人同去傅員外家做工。傅員外怕七仙女乾不多活白吃飯,先不收留,後又刁難,他要七仙女一夜織十匹錦絹。並說織得成董永三年長工改百日,織不成則工期延一倍。七仙女燃起了難香,姐姐們聞訊借織女天梭前來相助,織成了錦絹十匹。因有言在先,傅員外只得縮短董永工期。做工期滿,夫妻返家。途中,董永得知妻子已有身孕,驚喜異常,趕忙去前村討水為她解渴。這時,狂風驟起,天昏地暗,高空中出現天將傳玉帝旨意:限七仙女午時三刻返回天上,否則便將董永碎屍萬段。七仙女心如刀割,她不忍傷害董永,等董永回來便向他講明自已來歷,並在槐蔭樹上留下“來年春暖花開日,槐蔭樹下把子交,不怕天規重重活拆散,天上人間心一條”的誓言,帶著滿腹悲痛返回天宮。

劇種介紹

1958年初第一出弦板腔戲《槐蔭媒》搬上大戲舞台,一經演唱,座無虛席。
弦板腔也叫“板板腔”,是我市主要得地方劇種之一。由主要伴奏樂器“弦子”和擊鼓樂器“板子”而得名。流行於乾縣、禮泉、興平及隴東地區,為陝、甘兩省民眾所喜聞樂見。
據考證,皮影戲“弦板腔”,起源於宋代。清嘉慶五年(1800)前後,“弦板腔”與“道情”同台演唱,而後獨台演出,形成獨特劇種。
乾縣馬連村皮影戲老藝人郝正發回憶:原來的皮影子工藝粗糙,沒有色彩,型體較大,人稱皮影戲為“四人忙”。四個人分作兩部分,在“亮子”前耍皮影兼唱一人的叫“前手”,後面樂隊的三人叫“後手”,其中一人打鼓帶彈三弦,一人拉二弦帶拍鐃鈸,一人甩呆呆帶大鑼、嗩吶、大號和小鑼。“弦板腔”劇目主要特點是語言通俗、故事內容豐富,劇目取材於歷史演義、民間生活故事。音樂豪邁奔放、慷慨激昂,具有西北民眾傳統的樂觀氣質和明快開朗的性格風度,表現英雄豪傑一類的武打戲最為適宜,但對表現溫柔纏綿的抒情戲,則顯得不足。近代由於名老藝人多分布於乾縣、禮泉一帶,因而形成東西兩路流派。東路以禮泉的王天德為首,擅長演唱武打戲,以演唱《封神榜》《西遊記》等劇目而聞名。乾縣弦板腔名老藝人郝振安後期演傳奇戲,唱腔纏綿抒情,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民眾喜愛。

相關詞條

董永七仙女
弦板腔皮影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