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青》

《楊柳青青》

作者:張恨水著

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

上架日期:2007-1-23 20:27:00齣版日期:2004-6-1

所屬分類:中國文學作品(現代) > 小說 > 綜合。


作品簡介

張恨水在《寫作生涯回憶》中曾說:“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我的寫作意識轉變了個方向,我寫任何小說,都想

《楊柳青青》《楊柳青青》
著點抗禦外侮的意識進去。”從1931年底到1933年,張恨水同時開始創作10餘種不同內容的小說和各種雜文。長篇小說《水滸別傳》就帶有抗擊外侮的意識;《啼笑因緣續集》中,張恨水將主人公或是安排到了抗日前線,或是去為抗戰服務,甚至連何廉這樣的人物也會捐出一半財產用於抗日。
1933年3月4日-1934年8月10日,長篇小說《東北四連長》在上海《申報》連載。1946年在出版單行本時,因“楊柳青青莫上樓”而改名為《楊柳青青》此書名,小說描繪了東北義勇軍抵抗日寇保家衛國的故事。這些小說都有一個共同 的特點,即不管故事情節有怎樣的不同,張恨水都將之放於國運的起伏跌宕中。《楊柳青青》以北京海淀姑娘楊桂枝與青年軍官趙自強及官家子弟甘積之三人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繪了一出悲喜劇。歌頌了下層軍官和普通民眾的忠貞愛國,鞭撻了某些中上層軍官和士大夫的自私虛偽,誤國欺民。描寫了東北義勇軍抗敵御倭的故事。通過四個連長做主角,最後三個連長都犧牲……書中對女主人公及其夫由相識到結婚,再到新婚後數天即送夫出征,直到光榮犧牲的心理活動描寫得非常細膩。背景環境又是老北京的西郊海淀,富有濃郁地方色彩。張恨水說“是我平生寫作中,另有一種風味……”的作品。

作者簡介

張恨水,(1895~1967)現代作家。原名張心遠,筆名愁花恨水生、恨水。祖籍安徽潛山,生於江西廣信。從小

《楊柳青青》張恨水
喜讀中外文學作品。少年時代主要在江西讀私塾。16歲回潛山自學。後考入蒙藏墾殖學校,因學校解散而返鄉。1918年任蕪湖《皖江日報》編輯,開始寫作生涯。191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南國相思譜》。同年赴北京,任《益報》校對、上海《申報》駐京辦事處編輯、北京世界通訊社編輯。

1924年主編《世界晚報》副刊《夜光》,此後創作了大量社會言情小說。1935年舉家遷至上海,編輯《立報》副刊《花果山》。次年往南京與張友鸞創辦《南京人報》,編輯副刊《南華經》。抗日戰爭爆發後到重慶,任《新民報》主筆,並主編副刊,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寫了許多小說和詩文。1946年任北平《新民報》總經理,編輯副刊《北海》。

1948年辭去《新民報》職務,結束了40年的新聞生涯。1949年初發表他的回憶自己生活和創作的《寫作生涯口億》。此後任文化部顧問、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所寫長篇小說《秋江》、《孔雀東南飛》、《鳳求凰》等發表於香港、上海等地的報刊上。


主要內容

恨水先生有一部以楊柳為題目為象徵的小說《楊柳青青》,典出於“隨園詩話”中所記的“一句詩”——“楊柳青青莫上樓”。作者自序道:“我覺得這七個字含義極深,是大可贈予書中的悲劇主角的。春風楊柳,它們給人間一片歡愉,又何嘗不給人間一片悲哀”以此意境,構成第二十八回的大結局。抗日義勇軍連長趙自強的愛妻桂枝,在春光明媚,柳花飛雪地日子裡,生了一個兒子。趙老太爺看到面前兩棵大柳樹“半空中搖曳著翠雲堆,便笑著給孫子命了名:‘叫柳青吧。讓這孩子前程遠大,象這楊柳青青似的。’也就是在這時,得到趙自強以身殉國的疆耗:“趙連長躺在地上,等一批日本騎兵跑過來,他跳起來擋了那些馬頭,……把身上預備的一棵手榴彈,猛可的向地上一嘔,趙翁唉喲一聲,像自己中了手榴彈站著直跳起來,……抖戰著道:‘他,他,他,我的兒子,他戰死了,這,這,這,是榮譽’。他將兩隻手反扶了牆壁,抖戰著坐了下去”。……也幾乎是同時,傳來甘家慶祝生日的爆竹聲,甘積之甘二爺,為著戀桂枝不成,一氣之下,投了義勇軍,又由關外跑回北平,說給義勇軍募捐,卻把大把錢給甘大爺作壽。正如一個工人說:“人家當兵,出關打日本,你們當兵向南跑去升官發財。”這種極大的反差,表達作者深深憂慮和憤懣,加重了作品的悲劇氣氛。敘事與詩詞的完美結合構成詩意境,是《春明外史》的特點,這種模式在《楊柳青青》中,則有了突破性進展。更是渾然天成,而不露痕跡了。

後感

讀罷《楊柳青青》,掩卷之際,淚已落下。想到那悲悽的楊浣青,心中便不知梗了什麼,難受難受的。真想為這悲

情女子痛哭一場,以舒心頭之梗。本是一段很沒的愛情故事,本應是個團圓的結局,瓊瑤為何到最終還要分開狄世謙和楊浣青? 想這對有情人兒將從此陰陽兩隔,想到那珮兒以身殉主,感人至深,不覺淚已滿面。都說好事多磨,這多磨了為何卻又成不得好事?有情人的生死兩離分,永久的遺憾啊!悽然兮!

兩情相悅,真心相惜,那是多感人的一個故事啊。視苦難於不存在,與珮兒相依為命,哭等多年,楊柳青了又黃,黃了又青,青青黃換幾多回,卻終因一切成空而心肝俱裂,萬念俱焚。一場誤會,惡人從中作梗,狄、青二人於是便有緣無分了。待那真相大白時,昔日楊柳青青,今日殘花敗柳,雖狄世謙並無責怪和嫌棄之意,怎奈何楊浣青自斷前路。是啊,誰不想把最純潔最美好的給最愛的人呢,但楊浣青自認已無從侍君,故懸樑自盡用以謝君。天下事之多變無從預算,正所謂風雲莫測、世事難料,凡事當深思熟慮。愛著的心是相通的。花開當珍惜


背景

早在1919年,在蕪湖《皖江日報》工作時,年僅25歲的張恨水,就帶領工友近二十人上街遊行示威,聲援蕪湖學

生運動,抵制日貨,被蕪湖人稱為“愛國義舉”。1928年,日本出兵濟南,殺害我外交人員蔡公時,製造了“濟南慘案”,寇氛日深,張恨水即把他在上海《申報》上連載的《楊柳青青》增加了抗日內容,該書出單行本時,作者在自序中說:“而九·一八難作,……自八回起,輒改其非戰小說,而為主戰之論。爭城爭地之人物,盡易為執戈為國之健兒。苛捐雜稅之穿插,亦改為外人鐵蹄蹂躪之事實。

自《楊柳青青》始,張恨水“以筆彎弓”開始了抗戰小說的創作。1931年發表於北平《晨報》的長篇小說《滿城風雨》描繪民眾自發組成義勇軍趕走外寇,光復縣城,堪稱《楊柳青青》的姐妹篇。1932年—1934年張恨水又創作了《似水流年》、《錦繡前程》、 《美人恩》 、《啼笑因緣續集》、《東北四連長》等抗戰小說,這些小說的主人公經過感情的挫折和現實的坎坷,無一例外地都走向了抗日的洪流,描繪了“全民抗日”的藍圖,寄託了作者武裝民眾保家衛國的理想。1932年發表於北平《新晨報》的歷史小說《水滸別傳》亦以北京淪亡的歷史隱喻“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後的亡國危機。


意義

張恨水對中國文學的貢獻,更在於他突破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一直以來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以及一貫以宏大敘事、主流意識形態、革命、國家、嚴肅等新文學的關鍵字為評價文學史地位的話語權所主宰的思維定勢,為我們拓展了一個近乎無人探詢的歷史空間一個“張恨水式”的文學第三維空間,認為張恨水抗戰時期小說轉型主要在二個方面:一為題材的轉型,即從1931年創作《楊柳青青》開始作家已經自覺地將國家、民族的救亡放在自己文學作

《楊柳青青》《楊柳青青》
的主要位置。二是創作觀的轉型,即西北行的所見所感促使作家從夢幻浪漫主義向惡夢現實主義轉型。

有學者分析認為,張恨水力圖在以“五四”新文學為代表的現代性規範和以傳統文學為代表的現代規範之間尋求一種新的整合,並綜合成一種新的小說形式,這就是他所堅持的“軟性”“抗戰國難小說”。經過幾年的探索,張恨水在抗戰的創作之途上真正認識並找到了“自我”,破除了原來的盲目的熱情,從那種創作上相互背離的齟齬狀態中走了出來,逐漸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張恨水是中國“抗戰小說”創作量很多的作家,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國家意識“最為鮮明的作家之一。從1931年底改寫《楊柳青青》增加抗戰色彩始,至1948年底完成《紙醉金迷》止,在十幾年的時間裡,一直將抗戰作為描寫釣對象或背景,把那些苦難日子裡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芸芸從生的喜怒哀樂,真實地再現出來的作家和作品卻是鳳毛麟角。張恨水的作品為重拾那段記憶,審視歷史在那個時期的起承轉合,提供了一個跨越時空的通俗讀本。張恨水創造了中國的文學奇觀,中國現代文學史應為他鄭重地補上一頁。


國畫

作者:徐志敏,男,1961年生,江蘇鎮江人。1997年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國畫人物畫高級研究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鎮江中國畫院專職畫家。

2003年《楊柳青青》入選第四屆南北方中國畫大展(南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