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花》

《太平花》

《太平花》是張恨水先生的名著。張恨水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寫小說100多部,其作品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80年代來,他的作品經久不衰。幾年來他的很多作品被搬上螢幕,再度展現了其深厚的文化魅力和藝術感染力,在眾多的讀者和觀眾中有相當的地位。

《太平花》《太平花》
《太平花》是張恨水先生的名著。張恨水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一生寫小說100多部,其作品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80年代來,他的作品經久不衰。幾年來他的很多作品被搬上螢幕,再度展現了其深厚的文化魅力和藝術感染力,在眾多的讀者和觀眾中有相當的地位。

簡介

這本書寫的是軍閥混戰的年代,報社記者李守白前往“前線”採訪的所見所感。當然,還有他自己和外號“太平

《太平花》《太平花》
花”的女子韓小梅和酒家女貞妹的感情糾葛。兩個女子都對他有情有意,他取捨不定,要了這個又要那個,最後兩段情都無疾而終。

《太平花》是他所寫第一部帶有抗日色彩的作品,也是其“國難小說”的開端。小說中的主人公記者李守白為了報導戰爭新聞,只身前往前線。碰到了很多的困難,卻處處逢貴人相助,總是能夠化險為夷。不僅如此,他還贏得了兩個姑娘的芳心。與李守白行蹤這條明線相輔的是李守白的感情暗線。如何發展與小梅和貞妹的感情,又如何在兩者之間做出艱難的抉擇,作者都花了相當的筆墨功夫。而作為書名的太平花則自始至終,或隱或現的出現在小說中,不斷的點出小說的主旨。

老派人寫書,書中的遣詞造句和現在很不一樣。因為年代久遠,以後不一定再看。不過這本書里寫的軍閥混戰和新式思想想來在當時頗不容易。

作者簡介

張恨水,(1895~1967)現代作家。原名張心遠,筆名愁花恨水生、恨水。祖籍安徽潛山,生於江西廣信。從小

《太平花》張恨水
喜讀中外文學作品。少年時代主要在江西讀私塾。16歲回潛山自學。後考入蒙藏墾殖學校,因學校解散而返鄉。1918年任蕪湖《皖江日報》編輯,開始寫作生涯。191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南國相思譜》。同年赴北京,任《益報》校對、上海《申報》駐京辦事處編輯、北京世界通訊社編輯。
1924年主編《世界晚報》副刊《夜光》,此後創作了大量社會言情小說。1935年舉家遷至上海,編輯《立報》副刊《花果山》。次年往南京與張友鸞創辦《南京人報》,編輯副刊《南華經》。抗日戰爭爆發後到重慶,任《新民報》主筆,並主編副刊,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寫了許多小說和詩文。1946年任北平《新民報》總經理,編輯副刊《北海》。
1948年辭去《新民報》職務,結束了40年的新聞生涯。1949年初發表他的回憶自己生活和創作的《寫作生涯口億》。此後任文化部顧問、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所寫長篇小說《秋江》、《孔雀東南飛》、《鳳求凰》等發表於香港、上海等地的報刊上。

詳情

"抗戰國難"小說是張恨水小說創作的重要部分。自1931年創作《太平花》開始,張恨水共創作"抗戰國難"小說近二十部,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直接描寫抗戰的,如《太平花》、《彎弓集》、《滿城風雨》、《桃花港》、《潛山血》、《前線的安徽安徽的前線》、《游擊隊》、《大江東去》、《巷戰之夜》、《敵國的瘋兵》、《楊柳青青》、《啼笑因緣續集》、《虎賁萬歲》等;第二類屬於諷刺、暴露性作品,如《八十一夢》、《魍魎世界》、 《五子登科》 、《瘋狂》、《偶像》、《傲霜花》 、《蜀道難》等;再就是歷史題材的作品,代表性的有《水滸新傳》等。"抗戰國難"小說構成了張恨水小說創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標誌著張恨水創作姿態和思路的巨

《太平花》《太平花》
大調整,通常認為是張恨水創作上的"進步"。
許多論者都有這樣一種認識,那就是張恨水的創作,從二三十年代的"社會言情小說"到40年代的"抗戰一國難"小說,越來越向新文學"靠攏",越來越"雅"化,因而也越來越具有"現代性","他終於由消遣文學走到了聽將令文學,終於'帶藝投師',被新文學招安到帳下。這使他終於有了'到家'的感覺"。其實,這仍是種一廂情願。事實上,這種"靠攏"充滿了無奈,"靠攏"的結果,就是張恨水在獲得了"主流文學"的某種程度的"認可"的同時,嚴重喪失了張恨水之所以為張恨水的特徵和意義。張恨水"到家"了,他由一個出色的小說家變成了一個逐漸"主流化"的作家,張恨水小說原來所具有的豐富的現代性特徵日漸狹仄和枯萎,張恨水在獲得某種思想的"先進性"的同時,也被一種充滿了深刻偏見和日漸"窄化"的"現代性"所收編和桎梏。當然,這期間張恨水曾經充滿了矛盾和掙扎。他在力圖保持原來的"現代性"的豐富性的探索中,陷入了另一種"現代性"的迷途。

張恨水的被"收編",其深層"動力"來自於"五四"新文學對他一貫的鄙視性的打壓姿態。雖然在張恨水的許多言詞甚至是《春明外史》、《藝術之宮》、 《八十一夢》等小說中,都有明顯的對"五四"新文學的譏刺和挖苦,雖然他有時在文詞上毫不示弱,甚至更逞詞鋒;但是,在內心深處,張恨水有著某種文體的自卑"情結",甚至是某種恐懼意識,這從張恨水對新文學明顯的對立情緒中可以得知。
在張恨水創作初期,"被老先生們說成是不務正業,歪門邪道;後來出名了,又被青年人給他戴上這一派那一派的'桂冠',硬派他做'異教徒"'。①與"老先生們"的壓力相比。但更大的"壓力"卻是來自"青年人"即新文學家們的鄙視目光和打壓態度,權且不說茅盾、瞿秋白、馮雪峰、錢杏邨、夏征農等人的"批評",就以魯迅為例,30年代張恨水的影響力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以至於走到哪裡都有"《啼笑因緣》迷"、"《金粉世家》迷",但魯迅的對於張恨水的小說卻說"未曾看過,不知內容如何也",其態度甚至比茅盾、瞿秋白等人的批評和錢杏郵、夏征農的謾罵更顯示出新文學家們"不屑一顧"的傲慢。張恨水對魯迅這種"不屑一顧"的傲慢姿態始終是耿耿於懷的,更何況新文學家們送給張恨水的那頂"鴛鴦蝴蝶派"的帽子,雖然不是魯迅給戴上的,也是魯迅發明的。

主旨

張恨水小說《太平花》連載於上海《新聞報》副刊《快活林》,主旨原是反對內戰,但連載開始後,九一八事變發生了,全國都要求武裝救國,張恨水感到小說表現的非戰的和平思想有些不合時宜,報社的編輯也有同感,寫信來問他:何以善其後?張恨水考慮有兩個辦法,一是改寫,二是腰斬,另寫一部。商量的結果,雙方都同意第一個辦

《太平花》《太平花》
法。於是從第八回起,張恨水做了大幅度的改寫:由於外寇侵襲,交戰雙方認識到同室操戈不對,一致言好禦侮。1933年春,該作全部寫完。1945年,有出版社欲將此作印刷成書,這時張恨水認為,我們一方面要追述全國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跡,一方面也不可忘記了當年內戰的禍害,若不是長期的內戰內耗,國家的元氣也不會削弱到如此地步。因此他又來了個第二次修改,仍然把命意著重放在當年內戰、削弱國本上。《太平花》的兩次大改寫,反映了中國近代歷史的兩次大轉折,令人深思。

張恨水第一篇抗戰小說《太平花》的"遭遇"更是曲折。《太平花》原是"非戰之篇",本來是以內戰為背景,寫勞動人民的"流離之苦",不料小說寫到第八回,"九一八"事變爆發,全國人心一反往日厭惡內戰、不願談兵的態度,人民都喊叫著武裝救國,小說因此"大反民意","違反輿情",於是,小說的意識不得不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跟著說抗戰。從第八回開始,書中主人公也"陡然一個轉變",因外禍突然侵襲,大家感到同室操戈不對,一致言好禦侮。而全書的故事,也不能不大為改變了。然而,到出版的日子,日本人又投降了。"在日本人又投降之後,我們還要提倡戰爭,也覺得不對。於是又來了個第二次訂正。


背景

早在1919年,在蕪湖《皖江日報》工作時,年僅25歲的張恨水,就帶領工友近二十人上街遊行示威,聲援蕪湖學生運動,抵制日貨,被蕪湖人稱為“愛國義舉”。1928年,日本出兵濟南,殺害我外交人員蔡公時,製造了“濟

《太平花》《太平花》
南慘案”,寇氛日深,張恨水即把他在上海《新聞報》上連載的《太平花》增加了抗日內容,該書出單行本時,作者在自序中說:“而九·一八難作,……自八回起,輒改其非戰小說,而為主戰之論。爭城爭地之人物,盡易為執戈為國之健兒。苛捐雜稅之穿插,亦改為外人鐵蹄蹂躪之事實。
自《太平花》始,張恨水“以筆彎弓”開始了抗戰小說的創作。1931年發表於北平《晨報》的長篇小說《滿城風雨》描繪民眾自發組成義勇軍趕走外寇,光復縣城,堪稱《太平花》的姐妹篇。1932年—1934年張恨水又創作了《似水流年》、《錦繡前程》、《美人恩》、《啼笑因緣續集》、《東北四連長》等抗戰小說,這些小說的主人公經過感情的挫折和現實的坎坷,無一例外地都走向了抗日的洪流,描繪了“全民抗日”的藍圖,寄託了作者武裝民眾保家衛國的理想。1932年發表於北平《新晨報》的歷史小說《水滸別傳》亦以北京淪亡的歷史隱喻“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後的亡國危機。

意義

張恨水對中國文學的貢獻,更在於他突破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一直以來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以及一貫以宏大敘事、主流意識形態、革命、國家、嚴肅等新文學的關鍵字為評價文學史地位的話語權所主宰的思維定勢,為我們拓展了一個近乎無人探詢的歷史空間一個“張恨水式”的文學第三維空間,認為張恨水抗戰時期小說轉型主要在二個方面:一為題材的轉型,即從1931年創作《太平花》開始作家已經自覺地將國家、民族的救亡放在自己文學作的

《太平花》《太平花》
主要位置。二是創作觀的轉型,即西北行的所見所感促使作家從夢幻浪漫主義向惡夢現實主義轉型。
有學者分析認為,張恨水力圖在以“五四”新文學為代表的現代性規範和以傳統文學為代表的現代規範之間尋求一種新的整合,並綜合成一種新的小說形式,這就是他所堅持的“軟性”“抗戰國難小說”。經過幾年的探索,張恨水在抗戰的創作之途上真正認識並找到了“自我”,破除了原來的盲目的熱情,從那種創作上相互背離的齟齬狀態中走了出來,逐漸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張恨水是中國“抗戰小說”創作量很多的作家,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國家意識“最為鮮明的作家之一。從1931年底改寫《太平花》增加抗戰色彩始,至1948年底完成《紙醉金迷》止,在十幾年的時間裡,一直將抗戰作為描寫釣對象或背景,把那些苦難日子裡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芸芸從生的喜怒哀樂,真實地再現出來的作家和作品卻是鳳毛麟角。張恨水的作品為重拾那段記憶,審視歷史在那個時期的起承轉合,提供了一個跨越時空的通俗讀本。張恨水創造了中國的文學奇觀,中國現代文學史應為他鄭重地補上一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