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講孔孟》

《梁漱溟先生講孔孟》

圍繞《論語》一書,梁漱溟從自己的理解出發,把儒家思想解釋為十三個方面:樂、訥言敏行、看自己、看當下、反宗教、毋意必固我,非功利、非刑罰、禮樂、孝弟、不遷怒不貳過、天命。同時。

基本信息

作者: 梁漱溟 著,李淵庭閻秉華 整理
《梁漱溟先生講孔孟》梁漱溟先生講孔孟

出版時間: 2008-8-1
字數: 165000
版次: 1
頁數: 178
印刷時間: 2008/08/01
開本: 16開
印次: 1
紙張:膠版紙 I S B N : 9787542628374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哲學/宗教 >> 哲學 >> 哲學知識讀物

內容簡介

《梁漱溟先生講孔孟》結合中國現時的思想及西方思想,談了新時期對儒家思想的再審視、再理解。大家之筆,儘是神來之處,寥寥十萬字把一個“儒”字解釋得淋漓盡致,讀來不禁為之拍案!

目錄

孔家思想史
一、命名
二、範圍
三、取材
四、方法
五、孔家思想之來歷
六、孔子的態度


訥言敏行
看自己
看當下
反宗教
毋意必固我的態度
非功利的態度
非刑罰的態度
禮樂的態度
孝弟
不遷怒不貳過
天命
結束語
七、孟子
人類心理之觀察
生活的工夫
《孔家思想史》整理後記
附錄
孔子真面目將於何求?
今天我們應當如何評價孔子
一、一個分析貫徹全文
二、從物理、情理之不同談到西洋人和中國人之不同
三、今天中國人好講情理是淵源自古的
四、革命從身出發抑或從心出發有所不同
五、革命從心出發是中國革命的特色
六、中國傳統文化植根於倫理情誼
七、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八、西人所長,吾人所短,長短互見,各有得失
九、從馬克思主義階級觀點審查孔孟之道(上)
十、從馬克思主義階級觀點審查孔孟之道(下)
試論宋朱儒熹氏在儒家學術上的貢獻及其理論思維上的疏失

書摘插圖

孔家思想史
一、命名
我當初本不願意用“孔家思想史”這種名目,亦不願用“孔家哲學史”那種名目。在我與陳百年先生通信之時所用之題目是“孔學史”,要是我們根據實質來說,“孔家思想史”之名詞實在不當。因為我們現在觀察東方與西方之學問,由比較之結果,其中似有一種區別。以其發展之道路不同,學術之命名覺得須有所分別。歐洲在希臘時,一般人的眼光都向外看,於是對於宇宙萬物,發生種種問題,所以他們在古代能發明天文數學等種種科學,都是看外面的世界,持靜觀的態度,用五官去研究以求解決此種問題。換言之,就是他們喜歡尋討對面的問題,具體的問題,此種態度至文藝復興時稍變。然而雖有“經驗論”及以後之“認識論”來推翻前說,要亦不過運用理智發展前此問題至於精微而已。中國卻不如是,印度亦當然非是(因問題不同)。中國古昔也有研究具體問題的,但未發展。若就其已發展者來說,則完全不同。西洋認識論發展之時,恰值宋明理學發皇之時,看去似若走一條相同發展的路,其實乃兩種相反的方向,各沿著自己的路在走。假若中國循此前進,決不會並且永遠不會走到認識論發展的道路上。中國的問題不是向外看,是注意在“生活的本身”,講的是變化,是生活。要是用西洋的方法來講,當然不適宜。蓋凡從理智出來的東西,皆是固定不變的。
以上一段話,不過是說明用“孔家思想史”及“孔家哲學史”種種名詞之不當;並且容易使人誤會,孔家生活也不外許多理論,或想出關於生活之種種道理。實則不是如此一回事。從孔子起以到宋、明,在那一條路極有受用的,如程明道、王陽明等決不是想出許多道理來告訴人,他們傳給人的只是他們的生活。如謂生活為思想、為哲學,自然非是。所謂思想或哲學者,不過是他的副產物。故我以為用《孔學史》為較當,蓋生活亦學問也,我們不能離開生活而空談學問。但是在教室里講學,說來說去還是道理,還是思想,以生活非具體的物可示人也,故仍用此名。
  二、範圍
我提出這個題目之意思,原在說明孔家之真面目。而宋、明之研究孔子者正不乏其人,以是不能不涉及宋明諸儒。但一般人之研究宋明理學者,又有一種太普遍之觀念,似乎說宋明人研究的東西,不是孔家那套東西。究竟宋明人是否繼承孔家所走那一條路,我們自不能不確實加以批評而求一解決。那么我們要作這種工夫,凡屬關於批評宋明人的東西,亦自不可忽略。清代學者如戴東原輩多從事於此,所以對於近世須加注意。其所以前前後後都須討論者,蓋如是而後方能了解孔家之真義也。但我的意思現在有一點變更,以後再說。
此外,有以經傳講孔家為事者,本在孔家思想史範圍以外,故漢代除有思想關於孔家而予以稍有所得外,純主傳經如伏生輩,則不涉及。清代如陳蘭甫等有列出性理命心各條目來綜合漢代各家之思想,因謂漢代亦多有研究孔家那種問題者,其實則兩不相干,要不過持客觀態度,以研究或解釋孔家思想耳。但說到此,我們發現一種困難問題,就是研究孔家思想者,實繁有徒,去取應以何為準?我想最好是以見解為準。凡有特殊意思,可說特別見解可取者,即列入之;若在同一見解之下,雖其人頗有價值,亦不列入,如清黃梨洲輩,其志節固有足稱者,然以其得力於陽明蕺山為多,故不另提。
三、取材
中國書籍,真是浩如煙海,其中關於孔家的也多至不可勝數。若要覓出一個頭緒來,頗覺困難。現在只好就孔子手訂的六經來講。但是學者,對於六經尚有“今古文”之爭,迄今尚無定論。我們現在要研究它,只好以爭論較少的書為憑。如此,我們的取材可分兩樣:
甲 嚴格的取材六經中比較少有爭論的是《論語》和《易經》。但《易經》的《繫辭傳》是否為孔子作的,尚不確定。所以最少有問題是《論語》了。《論語》雖也有假託的,如孔子對於子路說“六言六蔽”是,然而大部分還靠得住。
乙 寬泛的取材此不但那些假託書可以取材,即先後各學派的書籍也可以取材,通俗一般人對於孔子的見解亦可作為研究之資料,甚至反對派的意思雖粗淺不可靠,亦可以指示我們一個方向。他們所說自然不一定是對,就是錯了,我們可以問,到底為什麼單錯到這面來,而不錯到那面去,這是很可研究的。如一般人以孔子為迂緩或文弱,這必定有個緣故在。於此,實可以指給我們一個大概的方向,讓我們不往別的方向去追尋孔子,而向此一方向去。我們所找得的結果,不一定是迂緩或文弱,然而可以給那錯看孔子的人說出一個緣故。倘若不能說出一個緣故,那么所得的結果,仍非根本精神所在處。宋明以後,書籍極少偽托,多可取材。
四、方法
講到方法一層,算是困難極了。我首先講一句,若是講孔家思想仍依從前那種樣子,是決不能成功的,無結果的。所以現在最切要的是要有極好的方法出來。說到此處,須分開來講,依孔家本身來說:
  第一是談形上學;
  第二是談人生問題。
  談到形上學的方法,真是困難,無法可講。照我已有的主見說,我們可以作的,僅能避去講學無結果的方法。但是要去尋出一種方法來講,則難辦到。如陸子持無極而太極之說,朱子則以為非。自然,我們對於孔子的玄學之說,多少可以理會一些;但是如何可以得一種方法去講明玄學,實證他們的說法對不對呢?這真難說。所以對於形上學方法問題,只得從略不講,專談人生問題一面的方法。
說到人生問題方面,從前的方法怎樣?從前的人往往對於方法漫不經心。他們用的極可靠的方法就是一個解釋的方法。這種方法,實在不能證明他們的意思與孔家的意思是一樣。若是根據他們的意思去批評旁人的意思,真是大錯。我們自然可以避免此病,並且還要進一步去改正他。假使原來的意思不知道,我們不要去解釋他,妄說一番道理。例如王陽明說,意是心之所發。其後泰州王一庵、餘姚劉蕺山則雲未發(按陽明說意是心之所發,蓋就念慮處言,而蕺山則云:意志也,心之主宰也,故云是未發),這是什麼緣故,不過是彼此所知之“意”義有不同耳。不在工夫上去驗證,事實上去說話,只從符號上去講求,終無頭緒。最要緊的方法,是要把符號用事實去驗證出來。除此以外,都不成功。換言之,即是要實地去作這種生活,方可以講這個東西。要把他當作思想或哲學客觀的研究,完全不能講。
我們說凡是符號,都要返回到事實去,才能研究這種東西。這好像西洋洛克所說,要掃去一切的空觀念或虛偽的觀念一樣。我們通常的大病,就是只有許多觀念。本來不是欺人的觀念,在古人實有那一回事實,而後人偏不握著事實去說話,完全在空觀念上講,那自然要會變成欺人的空觀念。要是我們從事實入手,雖不能了解古人真正的意義,卻可以掃除這一切依稀仿佛的假觀念。要知道他們本來是簡單的,痛快的。所以總要切近事實研究,不要用那形上學推演辯證的方法。如人有善的行為而斷其為性善;可是人又有惡的行為,則惡又從何處來,於是又想出一個說法,這都是用玄學上推演辯證的方法。他總是想如何排列出來方可以說的恰好,但終無結果。故凡有種種說法,都要陷於同樣的謬誤。宋人講義理之性與氣質之性,各有許多說法,亦然。中國的形上學本身,固有他的價值,不過我此刻說不上來,至多也不過只能了解他一點意思。所以我們最好避開那種方法,免致謬誤。
我說的根據事實,究竟是什麼?就是心理,或者也可以說生理。前人往往不注意事實,我所謂事實者,即是生活。也就是不外乎心理與生理。那么所有的問題,就有法解決了。霍布士研究社會是怎樣成功的,他說是由於人人交相利。而現在講社會學的人,一看便知道他的錯誤,是由於推演,而不根據事實。因社會之成立,全由於人有社會本能。因此,我們要本著事實去講,比較能了解清楚一些,確實一些,切切不要說那種包攬籠統的話。如只概括斷定是怎樣,不就心理現象上,一點一點地挨次去解決,那便大錯。我們看心理方面,哪些是本能,哪些不是本能,本能之應付外面是怎樣,老老實實去解決,一定可以成功。宋明人不問問題發生的地方,就是宋人形上學的色彩較多一些。而陽明差不多完全是在生活上講話,不取玄學上的說法。我的意思也是要抱明儒那種態度去講,則許多問題都可依此解決。晦庵之“道問學”,陸子之“遵德性”,說來說去都無結果。要是回到事實上去,就容易了。如人之有好行為,是先天的抑是後天的,即使屬於後天是如何養成的(朱子以為是由於學問),其根本上的價值如何,種種都可以討論。而朱子之主“道問學窮義理”,抑合於孔孟的意思否,究竟後天的東西加進去,其價值是否與前一樣,或效力更好,皆可用本能習慣去解決。
前面不是說我們的意思有一點變動么,我現在打算不照著大綱上的次序去講;前邊不是說過,要了解孔家的真意義,不能不講宋明人的東西,而批評宋明儒家的清代學者,當然亦須涉及。漢唐之有關係者,亦在必講之列,所以列出時代來講。現在不管是不是思想史、哲學史,不照那種次序。我們先講明孔孟之真意之後,再把程明道、王陽明提出來講,意在把孔家的意思說個痛快淋漓,使大家知道;其次再講各家,最後講批評派或反對派,如戴東原、王船山、羅整庵等。
我們還有一個意思是,要大家都要去研究。如只我站在勞的一邊,你們站在逸的一邊,大家所得的一定很少。我的意思是,我講那個人的事實時,要大家去尋找關於批評他的話,摘錄下來,看他非難之所在,就反對的地方,提出幾個意見,我來解答。那么我們懷疑的地方,容易了解,正面的意思也藉此可以證明。
……

插圖

《梁漱溟先生講孔孟》插圖

相關詞條

書籍 小說 雜誌 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