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書院記》石碑

《松林書院記》石碑

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刊刻於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松林書院記》石碑(見圖)。該碑石灰石質,高40厘米、寬68厘米、厚11厘米,四周無紋飾。上刻字徑1厘米的精美楷書,共29行,滿行17字,計465字。碑文無一字缺佚,未見著錄,現將其標點斷句如下(“」”表示轉行),作一考證解釋。

文章

“松林書院記"
《松林書院記》石碑青郡向設松林書院,有祠,祀宋王沂公而下」十有三賢。蓋以策勵後學,景仰前徽,志流風」餘韻於不衰也。康熙戊子、已醜間,先大夫」視學山左,興復濟南白雪書院,時遠邇翕集,」至不能容。而松林書院日久就蕪,乃復慨然」捐俸重加修葺。進諸生而教誨之,飲食之。所」成就者,如徐君士林,李君元直,丁君士偁,陳」君有蓄,馬君長淑,辛君有光,李君志遠,劉君」軼政,秦君紘,林君仲懿,王君瀛,孫君果,董君」思恭,皆知名士也。先大夫之拔擢人材,振」興士氣,類如此矣。歲甲午,余復承」恩命校士於茲會垣,白雪書院已廢無故址,而松」林巍然獨存。郡太守滇南陳君詔、益都尹武」林周君嘉猷,皆雅意勸學,用能招納後進,嘉」惠士林焉。周君固請於余文以紀之,顧余謬」承先人遺軌,惟隕越是懼,何敢以文辭見?」雖然憶先大夫之任滿將代也,郡紳士既」為攀留不可得,乃於書院別置一祠,以躋」先大夫於十三賢之間。宮贊趙秋谷先生碑」記其事。嗚呼!此豈易得之數耶。今日幸登此」堂,先人靈爽,實所式憑。予小子顧抗顏而」步其後塵,毋乃滋愧也乎?諸生中有克世其」業者焉。乃祖乃父,則固先大夫之所陶冶」者也。余今又得與其後人講論於一堂之上,」亦可見詩書之澤長而流風餘韻尚未有艾」也。諸生行自勉矣,余益當自勵以克篤前人」光焉,因書於講舍之左方。」乾隆四十年秋七月朔大興黃登賢記並書。”
這篇碑文記載的是乾隆甲午(1774年),山東學政黃登賢視學青州,蒞臨其父黃叔琳六十餘年前任山東學政時捐俸重修的松林書院。對父親恩澤青州士子,為國育才的政教偉績感慨不已,決心繼承、光大父業。碑文記載到山東古代著名的松林、白雪二書院,涉及人名達十九位之多,茲分別考述於下。
松林書院:在今青州市第一中學校園內。始建於北宋,因院中對植古松二株,乾矮枝闊,時稱“矮松園”。明代正式改名“松林書院”,沿用至今。據《光緒益都縣圖志》卷13《建設志上》載:“十三賢祠,在松林書院。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昂奏請立祠。”該祠祭祀宋代十三位德政顯赫的青州知州——王曾、寇準、曹瑋、龐籍、程琳、范仲淹、李迪、富弼、歐陽修、吳奎、趙抃、張方平、劉摯,為書院學子們樹起效法楷模。松林書院作為青州治學、教育勝地,歷經了千年滄桑。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西學衝擊下,書院被廢除,改為青州公立中學堂。民國三年(1914年)又改名山東省第十中學,校園擴建到書院以外地域。教育總長蔡元培曾親題“勤樸公勇”牌匾作為校訓,高懸門上。新中國成立後,再改名山東省立青州中學。此後數易其名。1986年,正式定名青州市第一中學。
白雪書院:亦名濼源書院。其沿革,據民國《續歷城縣誌》卷15《建置考三》載:“(山)東省故有書院曰白雪,在省治(濟南)西郭趵突泉之左,以明詩人李於鱗白雪樓得名。……以地狹不能容多士,雍正間遷城內都司府故署,更名曰濼源。……世宗憲皇帝賜千金以增諸生膏火,於是乾隆間撫臣準泰、嘉慶間撫臣鐵保相繼承德,意倡十府牧令捐俸,增至一萬五千有奇,亦稱盛矣。”《續歷城縣誌》不載黃叔琳曾“興復濟南白雪書院”事,碑文可豐院史。
王沂公(977—1038年):王曾,青州人,字孝先。《宋史》卷310有傳。真宗鹹平五年(1002年)舉進士第一,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三元狀元。累官宰相,封沂國公。光緒《益都縣圖志》卷12《古蹟志上》載:“今松林書院,……王曾讀書處。”王曾在青少年時代嘗讀書於松林書院,後位居宰執,故而成為松林書院所祀十三賢中的代表人物。
先大夫(1672—1756年):黃登賢之父黃叔琳,順天大興人,字崑圃。《清史稿》卷77有傳。叔琳本安徽歙縣程氏,以父為舅黃氏後,而改姓黃。康熙三十年(1691年)進士第三名,授編修。累遷侍講、鴻臚寺少卿、刑吏二部侍郎。後任浙江巡撫。他以文學政事知名於康、雍、乾三朝,有“北平黃先生”之稱。著有《夏小正傳注》、《史通訓故補注》、《文心雕龍輯注》、《顏氏家訓節抄》、《硯北雜錄》等。黃叔琳於康熙年間任山東學政時,不僅捐俸重修泰山奉祀北宋胡瑗、孫復、石介的三賢祠,為齊魯士人樹起學習榜樣,而且興復濟南白雪、青州松林兩處書院,延名師,選才俊。山左文教,一時稱盛。黃叔琳居青期間,考核生員,評定等級,一絲不苟。對優秀者,他聚宴教誨之。對較差者,決不輕易降黜。知府、知縣如因小故請求剝奪生員資格,一概不準。現存松林書院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趙執信所撰《青郡僚屬紳衿公立》碑稱其“視事三年,清惠翔洽,政教修明,舉前政之以尤異著者,有過之無不及焉。”以致黃叔琳奉調京官,青州“人士皇皇,如失所恃”,在懇請山東巡撫上奏朝廷留任未果後,便立碑於松林書院,“躋先生於十三賢之間”,以示敬仰、愛戴深情。黃叔琳能夠獲享與十三賢相同的禮遇,實屬難得之事。
徐士林:山東文登人,字式儒,號兩峰。《清史稿》卷308有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進士。歷任內閣中書、禮部員外郎、安慶知府等職,累官江蘇巡撫。徐氏“善治獄”,多決疑案。“撫江蘇,有清名”。乾隆六年(1741年)請假歸,卒途中。《清史稿》本傳不載其曾於青州松林書院讀書事,碑文可補史缺。
李元直(1686—1758年):山東高密人,字象山,號愚村。《清史稿》卷306有傳。康熙五十二年(1713)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雍正七年(1729年)為四川道監察御史,“剛氣逼人”,直言敢諫,入台諫僅八個月,章奏凡數十上,語侵諸大臣。世宗面責,抗言無所避,遂“獎其敢言”。京師吏民稱之“戇李”。旋因讒左遷,告歸。家居二十餘年卒。
馬長淑:山東安丘人,字漢荀。《四庫全書總目》卷194載,馬氏為雍正八年(1730年)進士,官至磁州知州。曾輯《渠風集略》七卷,收錄明清安丘人的詩作。
林仲懿:籍貫、生平事跡待考。《清史稿》卷147《藝文志三》和卷148《藝文志四》載其姓名及著述,撰有《南華本義》、《離騷中正》等。
董思恭:山東壽光人,字作肅,號雨亭。民國《壽光縣誌》卷12《文苑志》載,董氏“幼家貧,曾枵(空)腹讀書。”高中康熙丁酉(1717年)解元、辛丑(1721年)進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後出為河南許州知州。歷官湖南常德、沅州府知府、糧儲道。曾因“厘剔漕弊,有令名”。年六十餘致仕。工詩,著有《晦庵文稿》等。
陳詔:青州知府。《光緒益都縣圖志》卷18《官師志四》載,雲南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任知府。其籍貫與碑文所記“滇南”相合。黃登賢《松林書院記》碑文即應陳詔之請而撰。
周嘉猷:益都知縣。《光緒益都縣圖志》卷18《官師志四》載,杭州錢塘人,進士出身,乾隆三十六年由青城調任益都。時縣城久圮,“邑人請捐資以修,工鉅,不克藏事。嘉猷言於大府,請帑繕之。”周氏“性好學,博覽群書”,常與名士李文藻、楊峒等人為文酒之會。著有《南北朝世系》、《齊乘考徵》等。後因積勞卒官。其籍貫與碑文所記“武林(杭州別稱)”相契。
撰文、書丹者黃登賢(1709—1776年):順天大興人,字雲門,號筠盟。《清史稿》卷77有傳。《光緒順天府志》卷101《人物誌》載其事跡較詳。黃氏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歷官戶部主事、刑部給事中、太常寺卿、倉場侍郎、漕運總督等。熟諳漕政,辦事得宜。官至左副都御史。其學以國小《近思學》為主。與父叔琳俱曾任山東學政。《清史稿》本傳載:“康熙間叔琳來(山東)督學,……後六十年,登賢繼之,訓士遴才,皆循叔琳訓。”據碑文知,黃登賢所撰《松林書院記》石碑最初立於松林書院“講舍之左方”。《松林書院記》石碑末鈐“黃登賢印”、“雲門”二章,可證《清史稿》本傳所謂“字筠盟”,乃誤號為字。青州博物館藏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清敕授修職佐郎武城縣儒學訓導黃公墓表》拓本云:“北平黃崑圃先生,先世益都人。”黃登賢字雲門似亦證其祖上應為青州人,按青州城南有雲門山,其字當源於此。據此可知,黃登賢先世應從青州府益都縣徙家順天大興。
趙秋谷(1662—1744年):趙執信,青州益都(今屬淄博博山)人,字伸符,號秋谷,晚號飴山。《清史稿》卷484有傳。清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詩論家。14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18歲時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出典山西鄉試,官至右贊善。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因在國忌日——康熙佟皇后病逝期間至友人洪昇家觀看《長生殿》演出,“為言者所劾,削籍歸。”此後50年間,漫遊南北,寫下許多反映社會現實的優秀詩篇。在清初詩壇,趙執信從理論到創作都有很高成就,甚負盛名。著有《飴山詩集》、《飴山文集》、《談龍錄》、《聲調譜》等。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趙執信出於對黃叔琳的仰慕之情,代表青州吏民撰書了《青郡僚屬紳衿公立》碑,此即《松林書院記》石碑所載“趙秋谷先生碑”。
辛有光、李志遠、劉軼政、王瀛四位松林學子,名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朱保炯、謝沛霖先生所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辛為山東日照人,乾隆二年(1737年)進士;李為山東壽光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進士。劉為山東昌樂人,王為山東臨淄人,二人均系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進士。秦紘、孫果、丁士偁、陳有蓄四人事跡雖不可考,但由碑文“皆知名士”推之,也都應是有一定功名或做學問、為官取得過一定成績者。
青州《松林書院記》石碑雖然碑小字少,但信息量大,是迄今所見松林書院這座千年文教重鎮歷史上存世的最重要碑刻,具有比較珍貴的文獻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