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澄儒學論集》

《李源澄儒學論集》

《李源澄儒學論集》是由作者李源澄與王川著作、四川大學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李源澄儒學論集》李源澄儒學論集

儒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孕育於古老的中國文化,也深刻地影響和作用於整箇中國古代的歷史和社會。春秋末期,孔子創立私學,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於是形成“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漢書.藝文志》)的儒家學派,開啟了古代中國學術文化的“軸心時代”。儒家創立伊始”即具有以六經為代表的文獻體系,以“仁義”為核心的理論體系,以“順陰陽、明教化”為功能的價值體系,以“堯舜、禹湯、文武”為正宗的信仰體系和以孔子為祖師的學派特徵。一句話,儒學一開始便具有豐富的學術內涵和明顯的治世功能。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以布衣之身而有非凡之思,他集虞、夏、商、周優秀文化之大成,總《詩》、《書》、《禮》、《樂》、《易》、《春秋》以為“六經”’托茲舊籍,寓以“仁義”、“誠信”、“中庸”、“忠恕”之精神,創立儒家系統理論,為人楷模,垂教萬世。從此之後,經過孔子整理刪訂的中國上古典籍,就成為儒家淑世濟人的經典教材。六經(後世演繹為十三經)既是儒家覺世牖民的教典,也是歷代學人闡發儒家思想、寄託慧心玄思的安身立命的經本。歷代學人的智慧結晶和辛勤著述,構成了數以萬計的以十三經為主體的儒學文獻體系。以孔子刪訂六經為標誌,中國前此兩千五百年的上古歷史得以講明,後此兩千五百年中華民族的智慧得以啟迪。六經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橋樑輿指南,也是認識、研究中國上古、中古和近古歷史文化所必不可少的讀本和依據。

圖書前言

儒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孕育於古老的中國文化,也深刻地影響和作用於整箇中國古代的歷史和社會。

春秋末期,孔子創立私學,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於是形成“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漢書.藝文志》)的儒家學派,開啟了古代中國學術文化的“軸心時代”。儒家創立伊始”即具有以六經為代表的文獻體系,以“仁義”為核心的理論體系,以“順陰陽、明教化”為功能的價值體系,以“堯舜、禹湯、文武”為正宗的信仰體系和以孔子為祖師的學派特徵。一句話,儒學一開始便具有豐富的學術內涵和明顯的治世功能。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以布衣之身而有非凡之思,他集虞、夏、商、周優秀文化之大成,總《詩》、《書》、《禮》、《樂》、《易》、《春秋》以為“六經”’托茲舊籍,寓以“仁義”、“誠信”、“中庸”、“忠恕”之精神,創立儒家系統理論,為人楷模,垂教萬世。從此之後,經過孔子整理刪訂的中國上古典籍,就成為儒家淑世濟人的經典教材。六經(後世演繹為十三經)既是儒家覺世牖民的教典,也是歷代學人闡發儒家思想、寄託慧心玄思的安身立命的經本。歷代學人的智慧結晶和辛勤著述,構成了數以萬計的以十三經為主體的儒學文獻體系。以孔子刪訂六經為標誌,中國前此兩千五百年的上古歷史得以講明,後此兩千五百年中華民族的智慧得以啟迪。六經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橋樑輿指南,也是認識、研究中國上古、中古和近古歷史文化所必不可少的讀本和依據。

精彩書摘

孔子孔子

道不可言詮,不遠即幾於道也。以此心事父則孝,以此心事長則弟,以仁心加諸位而異其名。孟子曰:“爰舉斯心加諸彼而已矣。”在心曰仁,在事曰中。仁而後有中,復藉中以顯仁,兩者同出而異名,不可不審。人何以梏亡此心?曰私。私者自營,以有我故。孔子曰:“毋我.”毋我者,非獨無我,亦無人也。無人無我,惟是此心之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所謂無人無我者,非無人我之位,無人我之私而已。於此有二難焉.無私我之心,可以損己以利人乎?曰:損己利人,與損人利己,交非中道。如以吾之金錢而救人之生命則可,以吾之生命而救人之生命則不可。何也?彼陷於死,得生幸也,不得生正也.我無死道,以彼而死,在我則不應死而死,在彼則死人以自生,是兩傷焉。古之人有行之者權也,必其有不得不如此而後可也。又曰:然則愛鄰人之兄若其兄可乎?曰:兄弟之相愛也,非虛加之也,以親之一體,而生相愛之道。鄰人與吾,何緣而生此相愛之心?其愛之也,當有差等,以愛吾兄之心而推及之則可也。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曰:“善推其所為而已矣。”此儒、墨之辨矣。

圖書目錄

諸子概論
先秦諸子是非之準則及對歷史文獻之態度
荀子餘論
淮南子發微
論老子非晚出書並質錢賓四先生
老子余義
老子政治哲學
莊子天學論
列子輿張湛注
法家思想之演變
讀易志疑
論中庸、中正、中和及易傳中庸之成書
尊孔論
周秦儒學史論
新儒學派發微
儒家德名釋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