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嵐清音樂筆談》

《李嵐清音樂筆談———歐洲經典音樂部分》是一部關於音樂與人生、音樂與工作、音樂與教育的音樂普及讀物。全書共20餘萬字,作者將自己幾十年來對歐洲經典音樂的愛好與理解以及音樂給人生的啟悟凝練於文字中,通過陳述50位音樂大師的心路歷程,展示了歐洲經典音樂300多年的歷史。書中配有近100幅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繪製的音樂家肖像,並附有經典音樂選段DVD。目前市場上介紹歐洲古典音樂的出版物大多比較專業,普通讀者不易看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李嵐清音樂筆談》填補的是音樂圖書出版的一個薄弱環節,希望能喚起上述人群對古典音樂的興趣。對於大學的音樂教育、在大學裡普及經典音樂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創造性,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本信息

概述

《李嵐清音樂筆談》李嵐清音樂筆談

《李嵐清音樂筆談》 是一本音樂普及讀物,也是一部關於音樂人生、音樂與工作、音樂與教育的交響詩般的著作。
全書仿佛是一首如歌的行板,以親切樸素的敘述方式,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陳述50位經典音樂大師的心路歷程,展示了歐洲經典音樂三百餘年的歷史。尤為可貴的是,李嵐清同志從非專業音樂工作者的角度,將自己對歐洲經典音樂的愛好與理解,以及音樂對工作的幫助、對人生的啟悟都凝練於文字中,為讀者打開嶄新的視野:音樂給人以直擊心靈的力量,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情趣、思維更有創意、工作更有效率、領導更有藝術、人生更加豐厚。
書中配有近100幅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親筆繪畫的音樂家肖像圖,不僅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而且使全書更為豐富生動,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書中還向讀者推薦了這50位音樂大師的代表作品,簡要解釋了部分音樂常識與名詞,並附有音樂欣賞光碟(DVD)一張。選收部分音樂家的經典作品或樂曲的選段,並請有關專家介紹如何欣賞。它們將輔助讀者更好地認識音樂、理解音樂、讀懂音樂,進一步加深對音樂的感悟。本書從文字斟酌到章節編排,從插圖選編到光碟樂曲的挑選,都充分體現了李嵐清同志的獨具匠心和對普及、推廣經典音樂的殷切期望。
音樂是文化修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把這本書獻給所有現在的和未來的知識分子,以及所有喜愛音樂的人們,願它能架起一座通往音樂的橋樑,讓更多的人通過它進入音樂世界,了解音樂,增強自身的文化修養,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促進中國藝術更好地走向世界。

《李嵐清音樂筆談》一書的編輯、出版和發行,不僅凝練了作者的智慧、出版社工作人員的心血,更是在教育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著作權局領導的親切關懷和直接領導下完成的。據悉,教育部還將以此書的出版發行為契機,通過與有關媒體機構合作在全國各地舉辦座談會、音樂會等活動方式,以促進音樂素質教育和我國音樂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目錄

自序
作者與編輯的對話
維瓦爾第(1678—1741)篇
亨德爾(1685—1759)篇
巴赫(1685—1750)篇
格魯克(1714—1787)篇
海頓(1732—1809)篇
莫扎特(1756—1791)篇
貝多芬(1770—1827)篇
帕格尼尼(1782—1840)篇
韋伯(1976—1826)篇
羅西尼(1792—1868)篇
舒伯特(1797—1828)篇
多尼采蒂(1797—1848)篇
柏遼茲(1803—1869)篇
格林卡(1804—1857)篇
孟德爾頌(1809—1847)篇
蕭邦(1810—1849)篇
舒曼(1810—1856)篇
……
音樂常識與名詞解釋
後記
出版者的話

先讀為快

《李嵐清音樂筆談》《李嵐清音樂筆談》

“藝術歌曲”札記
我國的藝術歌曲,在五四運動以前主要是用外國的曲譜填詞的“學堂樂歌”,如李叔同用美國歌曲填詞的《送別》等。五四運動以後,我國音樂界前輩如蕭友梅、趙元任、黃自、青主(廖尚果)、應尚能、劉雪庵等,也都致力於藝術歌曲的創作,並且留下了大量優美的作品。如蕭友梅《問》 (易韋齋詞),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劉半農詞)、《賣布謠》(劉大白詞),黃自的《玫瑰三願》(龍七詞)、《賦登樓》(王灼詞)、《思鄉》(韋瀚章詞),青主的《我住長江頭》(李之儀詞),應尚能的《漁夫》(蘇賦詞),劉雪庵的《紅豆詞》(曹雪芹詞)、《長城謠》(潘孑農詞)等等,至今都令我們不能忘懷。
抗戰時期的藝術歌曲,對於動員全國人民奮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起到了積極作用。如聶耳的《鐵蹄下的歌女》(許幸之詞),賀綠汀的《嘉陵江上》(端木蕻良詞),夏之秋的《思鄉曲》(戴天道詞),等等。再如陸華柏作曲、張帆作詞的《故鄉》,陸華柏作曲、胡然和映芬作詞的《勇士骨》,鄭律成作曲、莫耶作詞的《延安頌》等,借鑑了西方經典藝術歌曲的作曲理論和技巧進行創作,反映了中華民族不屈於外敵的英勇精神。抗戰時期居住在桂林或在桂林參加過音樂會的歌唱者,幾乎女高音無不唱《故鄉》,男高音無不唱《勇士骨》。張寒暉創作的流亡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東北同胞的心聲,唱出了全國人民的抗日呼聲,悲憤的音調化成了巨大的愛國力量,激發民眾團結起來,投身於反擊日本侵略者的戰鬥。新中國成立前後也出現了許多傑出的作曲家、詞作家和外國藝術歌曲的譯配家,他們創作的不少作品也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要使藝術歌曲得到更好的推廣,首先還是要解決認識問題和重視程度問題。此外,我們在藝術歌曲的認識、創作、推廣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藝術歌曲在古典西方教科書上是有它特定的含義的,例如,藝術歌曲的歌詞應是可朗誦的詩歌,且一般在室內演唱;一般用鋼琴伴奏,且伴奏部分具有獨立性,等等。這些理論都有它一定的時代背景和道理。但按照西方音樂教科書的定義來進行現代藝術歌曲的創作和演出,必然會受到局限,從而大大限制了藝術歌曲的民眾性和普及性。因此,我認為我國現代藝術歌曲,不要受這些定義的束縛。我看藝術歌曲的魅力主要是鏇律優美、韻味豐富、格調健康、歌詞精練、寓意深刻,有藝術性。人們愛聽愛唱的歌曲,都可稱為藝術歌曲,或稱為廣義的藝術歌曲。這樣,藝術歌曲才能有推廣的民眾基礎。再說,即使從理論角度來說,也要與時俱進么!
我們普及藝術歌曲,應當提供藝術歌曲的民眾化,不要使它成為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我們可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來演唱和推廣,選一批優秀的藝術歌曲舉辦音樂會。然而,我們總不能只是唱老歌,關鍵還是要不斷有新的創作。詞曲作家和歌唱家要深入到民眾中去,了解他們喜歡聽什麼和唱什麼,為他們創作出好聽又好唱的藝術歌曲。在做好普及工作的同時,也要考慮提高的問題。應有一批藝術性較強、演唱技巧有一定難度、高雅脫俗的聲樂作品供聽樂欣賞,提高他們的鑑賞力,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藝術歌曲有兩種,一種是好聽又好唱,一種是好聽不一定好唱。這裡有普及和提高的關係問題。當然,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搞好普及,要民眾化,這是前提。有了這個基礎,提高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藝術歌曲的創作題材要寬,面可以廣一些,不要一說藝術歌曲,就要求是高深宏大的題材。民眾更需要貼近他們生活、具有時代精神的抒情題材。多出優秀作品,既要有好聽的作品,更要有既好聽又好唱的作品。要通過演唱、比賽等方式促進創作和選拔精品,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使校園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一曲難忘》與蕭邦
《一曲難忘》是描寫波蘭鋼琴大師蕭邦的故事影片,也是20世紀40年代的優秀文藝故事片。影片雖不是傳記片,一些具體的情節也與史實不盡相符,但它對於蕭邦的性格刻畫,尤其是表現他對祖國的深切熱愛,確實具有很感人的藝術效果。蕭邦的部分重要作品,電影中也有所體現,不但寓意深刻,而且演奏的水平很高,鏇律優美,場景典雅,引人入勝,十分感人。我知道蕭邦和第一次聽到他的鋼琴曲就是從這部電影開始的,幾十年過去了,電影中的場景、故事和那動人的琴聲一直深存記憶之中。
我敬重蕭邦,不僅因為他是一位曠世難得的鋼琴家和作曲家,還因為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儘管他長期漂泊異國他鄉,最後在巴黎去世,但一直沒有忘懷他那被沙俄帝國侵占的祖國和受苦受難的同胞。臨終時,蕭邦甚至要求把他的心臟送回自己的祖國。我認為應當把蕭邦這樣偉大的人物介紹給我們廣大的青年大學生。
與《一曲難忘》同時期在我國上演的,還有一部文藝故事片《居里夫人》,描寫偉大的科學家居里夫人為科學事業奮鬥一生的感人事跡。居里夫人是化學元素鐳和釙的發現者,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
1997年,我同教育部及中央電視台的領導同志商量,把這兩部優秀的文藝片推薦給廣大的青年大學生,他們都很贊成。由於原片是英文版的,中央電視台購得著作權後,請我國的優秀翻譯家和配音演員,譯配成中文對白。這兩部電影不但在中央電視台播放,還製成錄像帶,由教育部發到全國各高校、組織師生收看,引起強烈反響,一時轟動了大學校園。蘇州大學的學生自發寫了3000多篇觀後感,還選編成書,我看了,寫得很好。欣賞類似這樣高水平的文藝作品,不但有助於培養人們對高雅音樂的興趣,也有利於加強校園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我們中國知識分子具有愛國主義和獻身科學、藝術的優秀傳統,廣大的青年大學生應當發揚光大這種傳統。只要具備了這種精神,21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願望就一定會實現。我們應當有這種志氣。
蕭邦雖早已作古,然而他的音樂在推動中波兩國關係發展方面仍發揮著積極作用。1996年,我訪問波蘭時,接待我的波蘭副總理和我一樣,都是蕭邦音樂的愛好者,我們都同樣敬重蕭邦。我們之間的會晤、會談除了國務外,有關蕭邦的話題,也拉近了我們私人之間的友誼。他特地選擇在蕭邦演出過的一個古堡為我舉行了歡迎晚宴,還請波蘭鋼琴家在蕭邦用過的鋼琴上為我們彈奏了蕭邦的鋼琴曲。這位副總理來中國訪問時,我贈送給他中央電視台譯製的《一曲難忘》錄像帶和中國音樂家演奏的蕭邦作品的光碟,他十分高興。
2002年,我們在摩納哥為上海申辦世界博覽會時,我和吳儀、陳良宇同志代表中國,這位副總理代表波蘭參加申辦,我們成了競爭對手。但一到摩納哥的蒙特卡羅,他就要求會見我這個老朋友,除了敘舊外,其實主要是向我傳遞一個信息,如果波蘭提前出局,他這一票就投給中國。這位副總理還是波蘭著名的經濟學家,在退出政壇後,還常來中國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學,並被我國西南財經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現在,我們雖都退出國家領導人的崗位,但他到北京來還是要求見我,這不僅是因為我們都曾是副總理,都是學經濟的,還因為我們都是音樂愛好者,特別是蕭邦的愛好者。
在這裡,我還想向音樂愛好者們推薦蕭邦的《“雨滴”前奏曲》、 李斯特《愛之夢》和舒曼的《夢幻曲》 ,這三首作品是浪漫主義音樂時代著名的鋼琴獨奏曲,希望讀者最好聽一聽。

作者

李嵐清李嵐清

《李嵐清音樂筆談》的作者李嵐清同志是我國原黨和國家高級領導人、兩屆政府的國務院副總理,分管我國科學教育文化等方面工作長達10年之久。在他任職期間,我國的各級各類教育,在黨中央的正確路線方針指引下,認真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李嵐清同志尤其注重各級各類教育中的素質教育,強調美育和藝術教育對於加強和促進素質教育的作用。他在分管教育工作時,不僅對如何抓藝術教育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導,並且身體力行,積極推動藝術教育在學校的開展和普及。即便在他離開黨和國家領導崗位之後,他仍然懷著對黨的教育事業的無比忠誠,以一個普通共產黨員的身份,一如既往地關心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在完成《李嵐清教育訪談錄》的編寫工作後,很快又在多年收集、積累資料和寫作筆記的基礎上,完成了《李嵐清音樂筆談》的撰寫工作。
李嵐清同志曾經多次強調,音樂文化修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本書的序言中開宗明義地提到:“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不僅能夠陶冶情操,而且能夠啟發創意,有助於提高表達自我感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世界文化不斷加強的交流與合作的形勢。希望大家特別是廣大知識分子對歐洲經典音樂予以重視,培養這方面的興趣,進一步發展和豐富我國的音樂文化,完善自身文化修養,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鑒於目前市場上介紹歐洲古典音樂的出版物大多比較專業,普通讀者不易看懂,難以引起對歐洲經典音樂進一步的興趣的狀況,李嵐清同志作了這個可貴的嘗試,他希望通過一個非音樂專業的音樂愛好者的積累和理解,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對歐洲經典音樂有所了解並產生興趣。他的這些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說:希望以一個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身份,進一步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推動藝術教育的開展和普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