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談藝》

《李叔同談藝》

《李叔同談藝》,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李叔同的著作。弘一法師李叔同,是第一個將西洋繪畫、音樂、話劇、廣告圖案設計、現代木刻帶回中國的近代藝術家。本書輯錄了弘一法師賞析西洋油畫、中國繪畫、書法篆刻的講演稿,並包含他講解音樂發展和英倫文學的珍貴文獻。讀大師的文字,一方面是在感悟大師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在以自己的一點兒淺薄,在大師的思想中找尋些許共鳴,以堅定自己的一些想法。

基本信息

李叔同是近代傑出的畫家、書法家、音樂家和教育家;未出家時,多才多藝、風度翩翩,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無一不精,是一位不可多得、難得一見的藝術天才。他的一生,為我國的藝術界建樹頗多,貢獻非小;加之,他盛年出家,後為佛教弘法利生、重振戒律亦做出不菲功績,後被推舉為“律宗第十一代祖師”。正如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郭沫若所言,研究中國近現代新詩不能不提徐志摩;同樣的,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化史或藝術史,不能不提李叔同。

李叔同談藝

作者:李叔同

頁數:256

開本:大16開

《李叔同談藝》《李叔同談藝》

封面形式:簡裝本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7-1
李叔同談藝內容簡介★賞析——世界藝術經典名家名作。
★講談——中西繪畫、書法、篆刻、音樂與文學的藝術。
★傳授——繪畫和書法的技法心得。半緣藝術半緣佛,一輪明月耀天心!
《李叔同談藝》——講談藝術的極品收藏本。弘一法師以藝術為渡,帶你抵達人生精神追求的圓滿。(全彩印刷)
中國文化藝術先驅,一代高僧弘一法師為你講談繪畫、書法、篆刻、音樂、文學的藝術。

李叔同簡介

李叔同先生,即後來的一代法師,是第一個將西洋繪畫音樂話劇廣告圖案設計現代木刻西洋術史帶回中國的近代文藝驅者,也是最早採用“人體寫生教學法”,首倡改良中國畫的藝術教育家,同時亦是我國著名的書畫家、書法家、金石篆刻家,其書法、篆刻作品享譽中國,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先生的一幅字畫為無尚榮耀。先生集諸多藝術門類大成於一身,登峰造極,空前絕後,並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

李叔同先生,即後來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為僧的弘一法師,是中國近代文藝的先驅者。早在五十年前,他首先留學日本,把現代的話劇、油畫和鋼琴音樂介紹到中國來。中國有話劇、油畫和鋼琴音樂,是從李先生開始的。他富有文藝才能,除上述三種藝術外,又精書法,工金石(現在西湖西泠印社石壁里有叔同印藏),長於文章詩詞。文藝的園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

內容

本書輯錄了李叔同先生對中西繪畫、書法篆刻歷代經典名作的賞析講評(附有中西曆代名作彩圖)。同時,讀者亦可通過本書,學到先生親授的繪畫與書寫的技法,傾聽先生論述文學與音樂的藝術。凡有緣者,以此書為渡,定能抵達人生精神追求的圓滿。
李叔同談藝本書目錄代序一李叔同先生的文藝觀——先器識而後文藝
代序二近代藝術的先驅者李叔同

繪畫談 

一、圖畫修得法

⒈圖畫之效力
⒉圖畫之種類
⒊自在畫概說 
二、中西繪畫比較

三、石膏模型用法
⒈石膏模型為學圖畫者最良之範本
⒉收藏法
⒊教室之選定及室內之設備
⒋圖畫之材料 

四、水彩畫略論
⒈水彩畫材料
⒉水彩畫之臨本

淺談西畫

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繪畫

⒈波提切利
⒉達·文西
⒊拉斐爾
⒋米開朗基羅
⒌弗朗索瓦·克魯埃 
二、17世紀歐洲繪畫

⒈卡拉瓦喬
⒉魯本斯
⒊倫勃朗
⒋委拉斯開茲
⒌維米爾
三、18世紀歐洲繪畫

⒈亞森特·里戈
⒉弗朗索瓦·布歇
⒊夏爾丹
⒋弗拉格納爾
⒌戈雅
⒍安格爾
⒎德拉克羅瓦
⒏米勒

淺談國畫

一、隋唐時期

⒈展子虔
⒉閻立本
⒊周日方
⒋李思訓
⒌王維
⒍李昭道
二、宋元時期

⒈夏圭
⒉米芾
⒊米友仁
⒋趙孟頫
三、明代時期

⒈戴進
⒉唐寅
⒊陳淳
⒋仇英
⒌董其昌
四、清代時期

⒈吳宏及國畫之裝裱
⒉石濤
⒊八大山人
⒋鄒喆及國畫之技法
⒌髡殘
⒍弘仁

淺談書法

緣起
 一、五大書體及其流派

古文
甲骨文

金文
篆書
大篆
小篆
隸書
秦隸
漢隸
楷書
歐體
虞體
褚體
薛體
顏體
柳體
趙體
草書
⑴章草
⑵今草
行書

 二、歷代書法家及其作品

⒈兩漢時期
⑴史游
⑵鍾繇
⒉魏晉南北朝
⑴王羲之
王獻之

⒊隋唐五代
⑴歐陽詢
⑵虞世南
褚遂良
顏真卿
⑸柳公權
⑹張旭
⒋宋元時期
⑴蔡襄
⑵蘇軾
⑶米芾
趙孟頫
 

 談寫字的方法

淺談篆刻

一、明代篆刻

⒈文彭
⒉何震
⒊蘇宣
朱簡
⒌汪關
明代印譜
二、清代篆刻

⒈程邃
⒉巴慰祖
丁敬
⒋蔣仁
黃易
⒍奚岡
⒎陳豫鍾
⒏陳鴻壽
⒐趙之琛
錢松
⒒鄧石如
⒓吳熙載
⒔徐三庚
⒕清代印譜

附錄

《李廬印譜》
《樂石社記》

淺談音樂

西洋樂器種類概況
第一章弦樂器
第二章管樂器
樂聖比獨芬傳
《音樂小雜誌》
淺談文學
近世歐洲文學之概觀
關於弘一法師書法變化
弘一法師書法欣賞李叔同談藝文章節選代序一·李叔同先生的文藝觀——先器識而後文藝
豐子愷

李叔同的文藝觀

一般人因為他後來做和尚,不大注意他的文藝。今年(1957)是李先生逝世十五周年紀念,又是中國話劇五十周年紀念,我追慕他的文藝觀,略談如下:李先生出家之後,別的文藝都屏除,只有對書法和金石不能忘情。他常常用精妙的筆法來寫經文佛號,蓋上精妙的圖章。有少數圖章是自己刻的,有許多圖章是他所贊善的金石家許霏(晦廬)刻的。他在致晦廬的信中說:晦廬居士文席:惠書誦悉。諸荷護念,感謝無已。朽人剃染已來二十餘年,於文藝不復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況乎出家離俗之侶;朽人昔嘗誡人云: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即此義也。承刊三印,古穆可喜,至用感謝。

這正是李先生文藝觀的自述,先器識而後文藝,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正是李先生的文藝觀。四十年前我是李先生在杭州師範任教時的學生,曾經在五年間受他的文藝教育,現在我要回憶往昔。李先生雖然是一個演話劇,畫油畫、彈鋼琴、作文、吟詩、填詞、寫字、刻圖章的人,但在杭州師範的宿舍(即今貢院杭州一中)里的案頭,常常放著一冊《人譜》(明·劉宗周著,書中列舉古來許多賢人的嘉言懿行,凡數百條),這書的封面上,李先生親手寫著“身體力行”四個字,每個字旁加一個紅圈,我每次到他房間裡去,總看見案頭的一角放著這冊書。當時我年幼無知,心裡覺得奇怪,李先生專精西洋藝術,為什麼看這些陳貓古老鼠,而且把它放在座右,後來李先生當了我們的級任教師,有一次叫我們幾個人到他房間裡去談話,他翻開這冊《人譜》來指出一節給我們看。唐初,王(勃)、楊、廬、駱皆以文章有盛名,人皆期許其貴顯,裴行儉見之,曰: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文藝。勃等雖有文章,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見《人譜》卷五,這一節是節錄《唐書·裴行儉傳》的。) 他紅著臉,吃著口(李先生是不善講話的),把先器識而後文藝的意義講解給我們聽,並且說明這裡的顯貴和享爵祿不可呆板地解釋為做官,應該解釋道德高尚,人格偉大的意思。先器識而後文藝,譯為現代話,大約是首重人格修養,次重文藝學習,更具體地說:要做一個好文藝家,必先做一個好人。

可見李先生平日致力於演劇、繪畫、音樂、文學等文藝修養,同時更致力於器識修養。他認為一個文藝家倘沒有器識,無論技術何等精通熟練,亦不足道,所以他常誡人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我那時正熱衷於油畫和鋼琴藝術,這一天聽了他這番話,心裡好比新開了一個明窗,真是勝讀十年書。從此我對李先生更加崇敬了。後來李先生在出家前夕把這冊《人譜》連同別的書送給我。我一直把它保藏在緣緣堂中,直到抗戰時被炮火所毀。我避難入川,偶在成都舊攤上看到一部《人譜》,我就買了,直到現在還保存在我的書架上,不過上面沒有加紅圈的“身體力行”四個字了。李先生因為有這樣的文藝觀,所以他富有愛國心,一向關心祖國。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成功的時候,李先生(那時已在杭州師範任教)填一曲慷慨激昂的《滿江紅》,以誌慶喜:皎皎崑崙山頂月,有人長嘯。看囊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雙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出民權腦。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荊軻墓,鹹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余情還繞。魂魄化成精衛鳥,血花濺作紅心草。看從今一擔好河山,英雄造。(見《弘一大師年譜》第三十九頁。)李先生這樣熱烈地慶喜河山的光復,後來怎么捨得拋棄這一擔好河山而遁入空門呢?我想,這也仿佛是屈原為了楚王無道而憂國自沉吧!假定李先生在靈山勝會上和屈原相見,我想一定拈花相視而笑。

近代藝術的先驅者李叔同

行痴

提起近代藝術家,有一人不能不提——那就是一生頗富傳奇色彩、聞名華人世界的藝術家、中國近現代藝術先驅、一代佛教高僧弘一大師——李叔同。

李叔同,公元1880年(清?光緒六年,歲次庚辰)陰曆9月20(陽曆10月23)日辰時生於天津河東(區)地藏庵前陸家胡同二號一名門望族家中;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學名文濤,字叔同,又號漱筒。祖籍山西(一說為浙江平湖)。他5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當時家人曾請佛教僧侶為其父作“超度”法事,那時李叔同年紀雖小,但見到僧人的舉止端莊,故心生歡喜,常嬉戲模仿,也許這就是促成他後來出家的遠因。父親去世後,母親於他寄予厚望,故對他管教較嚴。他七歲時就從其兄文熙學習《三字經》、《百家姓》、《玉曆寶鈔》、《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璧》、《文選》等啟蒙教育;後又從一位教私塾的老師學《孝經》、《毛詩》、《唐詩》、《千家詩》、《四書》、《古文觀止》等,這些古代典籍為他日後吟詩作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久,因家人學佛,受其影響的李叔同很快學會了持誦《大悲咒》、《往生咒》;又從乳母學《名賢集》,並能知曉大意,時年才九歲。同時,因家中有京戲班子唱堂會,他頓生好奇之心,還嘗試學唱戲,這也許與他後來在日本熱衷於戲劇有著潛在的聯繫。後來,他又讀誦學習了《詩經?爾雅》、《說文解字》等“訓詁學”的書籍;書法方面,則臨摹篆帖《宣王獵碣》,據稱“每日練寫五百餘字”;又學隸書、魏碑,臨《張猛龍碑》、《張遷碑》、《龍門二十品》等,此是他日後書法精深妙絕的功底所在。此外,他還讀了《左傳》、《史記》、《漢書》、《史漢精華錄》等歷史典籍,為他的國文底蘊奠定了基石;至15歲時,已能吟出“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的詩句了。他17歲時,師從天津詩詞界名流趙幼梅學詩文,喜讀唐五代詩詞;其中,尤愛讀王維的詩;並學習“八股文”。他的詩,文理清秀、詞句和婉,凡讀過的人都感到驚奇。那時,他已經明讀書之理,有“讀書之士,立品為先”的感悟。後來,他又師從津門書法名家唐敬嚴(一作靜岩)學篆、隸諸書及篆刻,所以他的書法及篆刻均得名師傳授,故根基紮實而深厚;並與當時的名士文人交遊甚密。同年,他開始關注西學,對新的知識有極大興趣,並好學外語,加之後來留學日本,所以他掌握了好幾種外語,如英語、日語、義大利語。他的後半生更富傳奇色彩乃至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地方,蓋因他於一生中藝術成就最輝煌的時候,且正值盛年而頓然離俗出家,尤其是“諸藝皆廢”而毅然獻身佛教,世人多不理解。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李叔同後半生所選的道路最終還是有人定論的。正如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所言:“弘一法師……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事業的。入世事業在分工制下可以有多種,他是從文化思想這個根本上著眼。他持律那樣謹嚴,一生清風亮節,會永遠廉頑立懦,為精神文化樹立了豐碑。”或許,這樣的評價比較中肯而恰當吧!他的學生豐子愷,曾對老師“為何出家”做了最好的詮釋。他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一座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這裡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就是宗教徒。”又說:“我們的弘一大師,是一層層地走上去的……故我對於弘一大師的由藝術升華到宗教,一向認為當然,毫不足怪。”從豐子愷的詮釋中,可見李叔同的人生境界與追求。大師出家後,“諸藝皆廢,唯書法不輟”,所以,他一生的藝術成就中,尤以書法最為突出。他的字,“樸拙圓滿,渾若天成”。正如國學大師、著名佛教居士馬一浮所說:“大師書法,得力於《張猛龍碑》,晚歲離塵,刊落鋒穎,乃一味恬靜,在書家當為逸品。嘗謂華亭(董其昌)於書頗得禪悅,如讀王右丞詩。今現大師書,精嚴淨妙,乃似宣律師文字。蓋大師深究律學,於南山、靈芝撰述,皆有闡明。內熏之力自然流露,非具眼者,未足以知之也。肇公云:‘三災彌綸,而行業湛然’。道人墨寶所在,宜足以消除兵劫矣。”李叔同晚年的人生境界到底如何?這從他臨終前預言自己辭世並寫的偈言中可見一斑,給人以解脫或生死自在的覺悟,至為感人。他是這樣寫的:“朽人已於×月×日遷化。曾賦二偈,附錄於後:‘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謹達,不宣!音啟。前所記月日系依農曆,又白。”

李叔同的一生

那到底如何來評論和總結李叔同的一生呢?我覺得用熟悉他的人品、人格以及藝術生涯的人——他的學生豐子愷的話來總結也許最為恰當。他說:“……李先生人格上的第二特點是‘多才多藝’。……李先生不但能作曲,能作歌,又能作畫、作文、吟詩、填詞、寫字、治金石、演劇,他對於藝術,差不多全般皆能,而且每種都很出色;專門一種的藝術家大都不及他,向他學習。……他的油畫,大部分暫存在北平(北京)美專,現在大概還在北平。寫實風而兼印象派筆調,每幅都很穩健、精到,為我國洋畫界難得的佳作。他的詩詞文章,載在從前出版的《南社文集》中,典雅秀麗,不亞於蘇曼殊。他的字,功夫尤深,早年學黃山谷,中年專研北碑,得力於《張猛龍碑》尤多。晚年寫佛經,脫胎化骨,自成一家,輕描淡寫,毫無煙火氣。他的金石,同字一樣秀美……總之,在藝術上,他是無所不精的一個作家。藝術之外,他又曾研究理學、道學、佛學,研究外國文。……李先生多才多藝,一通百通。所以他雖然只教我音樂圖畫,他所擅長的卻不止這兩種。換言之,他教授的圖畫音樂,有許多其他修養作背景,所以我們不得不崇敬他。借夏尊先生的話來講:他做教師,有人格作背景,好比佛菩薩的有‘後光’。所以他從不威脅學生,而學生見他自生畏敬;從不嚴責學生,而學生自會用功。他是實行人格感化的一位大教育家。我敢說:自有學校以來,自有教師以來,未有盛於李先生者也。”
從近現代的文化史可知,李叔同是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第一個將西洋油畫、音樂和話劇帶回中國的人;也是第一個將廣告圖案設計、現代木刻和西洋美術史帶回中國的人;最早採用人體寫生教學法的人;第一個提倡改良中國畫的人。可以說他是近代史上為我國藝術有多方面貢獻的先驅者,是值得懷念及景仰的人,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對於這樣一位藝術大師,我早已欽佩得很。這次有機緣將李叔同先生有關藝術方面——如西方繪畫、國畫、書法、音樂及文學論述等精要整理出來,並配以史料與圖文,以供那些同樣愛敬李先生的人賞析、借鑑和參考,也為那些愛好藝術、追求真理的讀者提供一份精美的作品。編輯整理過程中,瑕疵、錯誤再所難免,希方家不吝指正!李叔同談藝作者介紹弘一法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於天津。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畫為無尚榮耀。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作詞《送別》,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佛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朴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