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方妙用》

《時方妙用》

《時方妙用》為清代醫家陳修園所著,刊於清嘉慶八年(1803)。全書共4卷,卷帙不繁,眉目清晰。該書先敘臨床望、聞、問、切四診要點,後在充分總結歷代醫家和作者本人臨證經驗的基礎上,就中風、噎膈、消渴、腳氣等42種臨床常見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治法方藥等進行了闡發

基本信息

簡介

時方妙用》綜合性醫書。四卷。清·陳修園撰刊於1803年。作者列述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婦科、眼科等多種常見病症,重點介紹這些病症的常用方。全書首論四診,後分門別類各以病證為主,配以主治方劑和加減用法。全書敘述簡明,選方實用,本書流傳較廣,刊本頗多。現存二十餘種清刊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內容

《時方妙用》,全書共4卷,卷帙不繁,眉目清晰。該書先敘臨床望、聞、問、切四診要點,後在充分總結歷代醫家和作者本人臨證經驗的基礎上,就中風、噎膈、消渴、腳氣等42種臨床常見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治法方藥等進行了闡發。

全書內容理論聯繫實際,特別是書中所述的一些成方治法,為作者多年臨證經驗的總結,切實可用,療效較高。本書文理通順,內容簡明,對中醫臨床實踐頗有價值,可供中醫院校師生和中西醫臨床工作者參考之用。

特點

《時方妙用》為陳修園《南雅堂醫書》十六種之一,全書共四卷,首列望色、聞聲、問證、切脈等四診,以下編次內、婦、傷寒等科各種病證,以疾病辨證為綱,詳論病因、證侯、治法,然後再出以主方,書中集各家之說,參以巳見,或加評論,或附治驗,條理井然,簡明扼要,誠為醫學入門之階梯,臨證處方不可不讀此書。然此書何以冠以“時方”,又曰“妙用”呢?蓋其原先以《時方歌括出,後感“然有方而不審其用,則不足以活人”,遂“續成四卷,詳病原於一百八首中”。

作者

陳修園陳修園

陳修園(1753~1823),中國清代醫學家。名念祖,字修園,又字良有,號慎修。長樂(今福建長樂)人。生於乾隆十八年(1753),卒於道光三年(1823)。陳修園自幼一邊攻讀儒經,一邊學醫,曾拜泉州名醫蔡茗莊為師學醫。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舉,曾任直隸省威縣知縣等職,在任上曾自選有效方劑救治水災後罹患疫病的百姓。陳修園一生著作極多,多為開蒙普及讀物。有《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醫學實在易》、《醫學三字經》、《神農本草經讀》、《醫學從眾錄》、《靈素節要淺注》、《時方妙用》、《女科要旨》等。在學術觀點上陳修園是典型的尊經崇古派。後世所編《陳修園醫書》中不少是託名作品。陳氏“勸讀十則”,根源於清,流承至今,所論內容豐富,見解明確實用,古今皆宜。此乃啟迪深思,備受人用,醫術醫德醫患,收益久遠矣。

圖書一

《時方妙用》《時方妙用》

本書為清代醫家陳修園所著。全書共4卷,卷帙不繁,眉目清晰。該書先敘臨床望、聞、問、切四診要點,後在充分總結歷代醫家和作者本人臨證經驗的基礎上,就中風、噎膈、消渴、腳氣等42種臨床常見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治法方藥等進行了闡發。全書內容理論聯繫實際,特別是書中所述的一些成方治法,為作者多年臨證經驗的總結,切實可用,療效較高。本次整理,以光緒十八年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出版的《陳修園醫書十六種》作底本,以光緒乙巳仲夏上海文盛堂書局出版的《陳修園醫書四十八種》、上海錦章書局出版的《陳修園公餘五種》為主校本,並參考《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陳修園有關著作進行校勘。本書文理通順,內容簡明,對中醫臨床實踐頗有價值,可供中醫院校師生和中西醫臨床工作者參考之用。本書系清代醫家陳修園為拯災救疫、解除民瘼而作。書凡四卷,首敘望、聞、問、切四診要點,次融歷代醫家和個人經驗,就四十二種常見病的病理、證候和治法方藥等作進一步的闡發。內容簡明通俗,切合臨床實用,是陳氏繼《時方歌括》之後的又一名篇佳作,堪為後學者師法。

圖書二

《時方妙用》《時方妙用》

《時方妙用》為清代醫家陳修園所著,刊於清嘉慶八年(1803)。全書共4卷,卷帙不繁,眉目清晰。該書先敘臨床望、聞、問、切四診要點,後在充分總結歷代醫家和作者本人臨證經驗的基礎上,就中風、噎膈、消渴、腳氣等42種臨床常見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治法方藥等進行了闡發。

全書內容理論聯繫實際,特別是書中所述的一些成方治法,為作者多年臨證經驗的總結,切實可用,療效較高。

本次整理,以清光緒十八年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陳修園醫書十六種》本為底本,經過精心校勘而成,書前增加導讀,便於讀者了解全書概況。

本書文理通順,內容簡明,對中醫臨床實踐頗有價值,可供中醫院校師生和中西醫臨床工作者參考之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