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通信與網路》

《數據通信與網路》

本書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數據通信中的基本理論、傳輸技術、通信協定、數據交換與網路。

基本信息

 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1~6章,主要介紹數據通信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包括:數據傳輸的信道、數據基帶傳輸理論、頻帶傳輸理論、差錯控制編碼技術和同步技術;第二部分為第7章和第8章,重點介紹了數據通信中基本的協定和數據交換的基本技術,並對近年來出現的新數據通信協定和新數據交換技術進行了深入地介紹。第三部分是第9~11章,介紹了在數據通信中的網路,重點介紹了目前套用最為廣泛的區域網路和無線區域網路,對其他的網路形式也進行了概述。本書每章都附有大量的思考題和習題,有助於讀者對基本概念和技術的理解。

基本信息
《數據通信與網路》《數據通信與網路》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系列名 :21世紀高等院校電子信息類規劃教材
作者:張輝,曹麗娜任光亮,王勇/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版別版次:2007年12月第1次印刷
本書勘誤:有(0)條勘誤
綜合評價:暫無評價(0)條評論
國標編號:9787115166616
條形碼 :9787115166616
字數:588千字印張:24.25
附帶物 :無附帶物

章節

第1章 緒論 1
1.1 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1
1.1.1 數據和數據通信 1
1.1.2 數據通信的特點 1
1.1.3 數據通信研究的內容 2
1.1.4 數據通信系統的組成 2
1.2 網路簡介 3
1.2.1 連線類型 3
1.2.2 拓撲結構 4
1.2.3 網路類型 5
1.3 協定和標準簡介 5
1.3.1 協定 5
1.3.2 標準 6
1.3.3 標準化組織 6
1.4 數據傳輸模式 7
1.4.1 串列傳輸和並行傳輸 7
1.4.2 異步傳輸和同步傳輸 8
1.4.3 單工、半雙工和全雙工通信 9
1.5 多路復用 9
1.5.1 頻分復用(DM) 9
1.5.2 時分復用(DM) 10
1.5.3 碼分復用(DM) 12
1.6 數據通信系統的性能指標 12
1.6.1 有效性指標 12
1.6.2 可靠性指標 13
1.6.3 其他質量指標 13
思考題和習題 13

第2章 數據傳輸的信道 15
2.1 信道定義與數學模型 15
2.1.1 信道定義 15
2.1.2 信道的數學模型 16
2.2 有線信道 19
2.2.1 雙絞線電纜 19
2.2.2 同軸電纜 21
2.2.3 光纖 22
2.3 無線信道 24
2.3.1 微波中繼信道 25
2.3.2 衛星中繼信道 26
2.3.3 短波電離層反射信道 27
2.3.4 陸地移動信道 28
2.4 信道特性及其對信號傳輸的影響 31
2.4.1 恆參信道特性 31
2.4.2 隨參信道特性 33
2.5 加性噪聲 36
2.5.1 噪聲的分類 36
2.5.2 起伏噪聲及特性 37
2.6 信道容量的概念 39
2.6.1 香農公式 39
2.6.2 香農公式的套用 40
思考題和習題 41

第3章 數據基帶傳輸 44
3.1 數據基帶信號 45
3.1.1 基帶信號波形 45
3.1.2 基帶傳輸的常用碼型 46
3.1.3 基帶信號的頻譜特性 50
3.2 數據基帶脈衝傳輸與碼間串擾 52
3.3 無碼間串擾的基帶傳輸特性 53
3.3.1 消除碼間串擾的基本思想 53
3.3.2 無碼間串擾的條件 54
3.3.3 H(ω)的設計 55
3.3.4 部分回響系統 57
3.4 無碼間串擾基帶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59
3.5 眼圖和均衡 62
3.5.1 眼圖 62
3.5.2 均衡 64
思考題和習題 67

第4章 頻帶數據傳輸 70
4.1 二進制振幅鍵控(2ASK) 70
4.1.1 2ASK信號的調製與解調 70
4.1.2 2ASK信號的功率譜密度 72
4.1.3 2ASK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74
4.2 二進制移頻鍵控(2FSK) 80
4.2.1 2FSK信號的調製與解調 80
4.2.2 2FSK信號的功率譜密度 83
4.2.3 2FSK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84
4.3 二進制移相鍵控(2PSK)及二進制差分相位鍵控(2DPSK) 88
4.3.1 2PSK信號的調製與解調 88
4.3.2 2DPSK信號的調製與解調 90
4.3.3 2PSK及2DPSK信號的功率譜密度 92
4.3.4 2PSK和2DPSK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93
4.4 二進制數字調製系統的性能比較 97
4.5 多進制數字相位調製系統 100
4.5.1 多進制數字相位調製信號的表示形式 100
4.5.2 4PSK信號的產生與解調 102
4.5.3 4DPSK信號的產生與解調 104
4.5.4 4PSK及4DPSK系統的誤碼率性能 105
4.6 正交振幅調製(QAM) 106
4.6.1 MQAM調製原理 106
4.6.2 MQAM解調原理 108
4.6.3 MQAM抗噪聲性能 108
思考題和習題 109

第5章 差錯控制編碼 115
5.1 概述 115
5.2 差錯控制編碼的基本原理 119
5.2.1 糾錯編碼的基本原理 119
5.2.2 糾錯編碼的基本概念 120
5.3 常用的簡單編碼 122
5.4 線性分組碼 126
5.4.1 線性分組碼原理 126
5.4.2 監督矩陣與生成矩陣 129
5.4.3 伴隨式與錯誤圖樣 131
5.4.4 漢明碼 132
5.5 循環碼 132
5.5.1 循環碼的基本原理 132
5.5.2 循環碼的生成多項式和生成矩陣 134
5.5.3 循環碼的編碼和解碼方法 135
5.5.4 BCH碼 139
5.5.5 Reed-Solomon碼 141
5.6 卷積碼 142
5.6.1 生成距陣G(卷積碼的解析分析) 142
5.6.2 卷積碼的結構特點 145
5.6.3 卷積碼的Viterbi解碼 148
思考題和習題 155

第6章 同步技術 159
6.1 同步的功用與分類 159
6.2 載波同步 160
6.2.1 插入導頻法 160
6.2.2 直接法 162
6.2.3 載波同步系統的性能 163
6.3 位同步 164
6.3.1 插入導頻法 164
6.3.2 直接法 165
6.3.3 位同步系統的性能 167
6.4 幀同步 167
6.4.1 集中插入法 168
6.4.2 分散插入同步法 169
6.4.3 群同步系統的性能 170
思考題和習題 171

第7章 數據通信體系結構與協定 173
7.1 數據通信協定及OSI通信體系結構 173
7.1.1 概述 173
7.1.2 OSI通信體系結構 174
7.1.3 OSI模型各層的基本功能 175
7.1.4 層間通信 178
7.2 V.24物理層接口標準 179
7.2.1 概述 179
7.2.2 機械特性 180
7.2.3 電氣特性 180
7.2.4 功能特性 181
7.2.5 過程特性 182
7.2.6 信號子集 182
7.3 HDLC數據鏈路控制協定 183
7.3.1 基本概念 183
7.3.2 幀結構 183
7.3.3 控制域(C)格式和參數 185
7.3.4 操作過程 187
7.4 ITU-TX.25標準中的分組層協定 187
7.4.1 X.25的層次 188
7.4.2 X.25的分組層協定 188
7.5 TCP/IP通信體系結構 193
7.5.1 TCP/IP模型 194
7.5.2 TCP/IP模型與OSI標準模型的比較 195
7.6 IP 196
7.6.1 IPv4分組格式 196
7.6.2 IPv4定址方式 198
7.6.3 IPv4路由選擇 201
7.6.4 IPv4分組的分片與重組 202
7.6.5 下一代網際網路的網際協定IPv6 203
7.7 TCP 207
7.7.1 TCP數據段結構 208
7.7.2 TCP連線 210
7.7.3 TCP的可靠數據傳輸 212
思考題和習題 217

第8章 數據交換 219
8.1 電路交換 219
8.1.1 電路交換原理 220
8.1.2 電路交換技術 220
8.1.3 電路交換中的路由選擇 223
8.1.4 電路交換的優缺點 224
8.2 分組交換 225
8.2.1 分組交換原理 225
8.2.2 分組格式與分組長度 227
8.2.3 數據分組的傳輸 232
8.2.4 路由選擇 234
8.2.5 流量控制 236
8.2.6 分組交換機 237
8.2.7 分組交換的特點 237
8.3 幀中繼 238
8.3.1 幀中繼基本原理 238
8.3.2 幀中繼模型 239
8.3.3 幀中繼技術的特點 240
8.4 ATM交換 240
8.4.1 ATM的基本概念 241
8.4.2 ATM交換原理 244
8.4.3 ATM交換的特點 245
8.5 IP交換 245
8.5.1 IP交換機 245
8.5.2 IP交換原理 246
8.5.3 IP交換的特點 247
思考題和習題 247

第9章 區域網路 249
9.1 區域網路體系結構 249
9.1.1 IEEE802參考模型 249
9.1.2 拓撲結構 250
9.1.3 媒體接入控制 252
9.1.4 邏輯鏈路控制 254
9.2 物理層 256
9.2.1 物理層的基本概念 256
9.2.2 傳輸媒體 257
9.2.3 傳輸方式 257
9.3 數據鏈路層接入協定 257
9.3.1 純ALOHA 257
9.3.2 時隙ALOHA 259
9.3.3 載波偵聽多址協定CSMA 260
9.3.4 CSMA/CD 262
9.4 IEEE802.3區域網路 264
9.4.1 802.3區域網路概述 264
9.4.2 802.3區域網路的信號編碼 264
9.4.3 802.3MAC子層協定 265
9.4.4 交換式802.3區域網路 267
9.5 IEEE802.5區域網路 268
9.5.1 令牌環的組成 268
9.5.2 802.5區域網路的MAC子層 270
9.5.3 802.5區域網路令牌環的維護 272
9.6 令牌匯流排區域網路IEEE802.4標準 273
9.6.1 802.4標準MAC子層 274
9.6.2 802.4標準中邏輯環的維護 275
9.6.3 802.3、802.4和802.5標準比較 276
9.7 區域網路的擴展 276
9.7.1 基於集線器的物理層區域網路擴展 277
9.7.2 基於網橋的數據鏈路層的區域網路擴展 277
思考題和習題 279

第10章 無線區域網路 281
10.1 無線區域網路的網路結構 281
10.1.1 無線區域網路的概念 281
10.1.2 無線區域網路的組成結構 282
10.1.3 無線區域網路協定體系 284
10.1.4 網路安全 286
10.1.5 無線區域網路的特點 287
10.2 無線區域網路的物理層 288
10.2.1 物理層含義 288
10.2.2 物理層分類 288
10.2.3 物理層拓撲結構 289
10.2.4 物理層主要技術 291
10.2.5 物理層性能 291
10.3 無線區域網路的數據鏈路層 293
10.3.1 概述 293
10.3.2 MAC層 294
10.3.3 LLC層 299
10.4 無線區域網路IEEE802.11標準 300
10.4.1 IEEE802.11的物理層 301
10.4.2 IEEE802.11MAC層 305
10.4.3 IEEE802.11系列標準比較 312
10.5 其他無線區域網路 314
10.5.1 HIPERLAN無線區域網路 314
10.5.2 藍牙技術 318
思考題和習題 320

第11章 用戶數據接入 322
11.1 接入網概述 322
11.1.1 接入網的概念 322
11.1.2 接入網的接口與功能模型 324
11.1.3 接入技術 325
11.2 ADSL 328
11.2.1 ADSL標準及特點 328
11.2.2 ADSL的體系結構 329
11.2.3 ADSL的分布模式 331
11.2.4 ADSL的調製技術 334
11.2.5 ADSL的套用 340
11.3 VDSL 344
11.3.1 VDSL特點及標準 344
11.3.2 VDSL的體系結構 346
11.3.3 VDSL的關鍵技術 347
11.3.4 VDSL的套用與發展 350
11.4 HFC網路 352
11.4.1 CATV網概述 352
11.4.2 HFC網路技術 354
11.4.3 HFC網路的發展 359
11.5 CableModem 361
11.5.1 CableModem接入技術 361
11.5.2 CableModem系統結構與工作原理 364
11.5.3 基於DOCSIS的CableModem 369
11.5.4 CableModem的套用 374

思考題和習題 374
參考文獻 376

適用範圍

本書是為高等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學習數據通信與網路編寫的教材,也可供實際從事數據通信技術與網路、通信與計算機套用等技術工作的科研開發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或作為培訓教材。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