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海》

《故事海》

《故事海》是取材於印度古代的一部故事集,名為《大故事》。

基本信息

(圖)《故事海》《故事海》
《故事海》是取材於印度古代的一部故事集,名為《大故事》。該故事集將印度自古代流傳下來的故事都匯集在一起,包括帝王變化陰謀的故事,戰爭謀殺、背叛出賣的故事,鬼怪符籙吸血鬼幽靈的故事,寓言和真實的動物故事,此外還有乞丐方士賭徒醉漢娼妓的故事。採用史詩中頌的格律,樸素而生動,帶有民間文學氣息,反映了古印度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印度古典梵語文學世界故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簡介

(圖)大梵天大梵天

《故事海》是古代印度一部詩體的故事總集。作者月天(音譯“蘇摩提婆”)是11世紀人,自稱這部書是俗語作品《偉

大的故事》的梵文縮寫本。全書約有22000詩節,篇幅與史詩《羅摩衍那》相當。作者在開篇時說明《偉大的故事》產生的傳說,仿佛是全書的“楔子”。雖然其中有神話性質的虛構成分,但指明了這部故事總集來源。它在社會最下層的民眾之中流傳,是用所謂“鬼語”寫成。
原本的篇幅超過史詩《摩訶婆羅多》,只因不用文言,不受國王賞識,原作者德富燒毀了詩稿,搶救出來的只是原詩七分之一,而這部梵文的《故事海》又不過是個縮寫本。自稱為《偉大的故事》的梵文縮寫本的,現存有三部,都記載了這個傳說。這部詩中包括了著名民間故事集《五卷書》《殭屍鬼故事二十五則》中的故事,用詩體作了改寫。全書分為18卷,又進而分為124個“波浪”。全書以國王父子兩人的故事作為主線,夾敘了171個小故事,展示了古代印度封建社會中的生活圖景;以德富和被反覆引用的優填王及其兒子的故事為主幹,插入約三百五十多個包括神話、傳說、寓言、幻想、歷險、愛情、婦女、傻子、騙子、動物、宮廷等大大小小的故事,像《五卷書》和《殭屍鬼故事》這樣的著名故事都全篇收入,不愧為一部印度故事大全。
《故事海》原來都是寫在貝葉上的手鈔本。在上古時代曾被人焚毀了六十萬葉,到月天的時代只存下十萬葉。這些材料,采入了《故事海》。至於《大故事》本身,後來也另有一個單行本是由卡希曼特拉 (Kshementra) 整理匯集的,改稱《大故事花束》 (Briliat Kaiha Man Jari) , 但是它的篇幅,不及《故事海》的三分之一。
《故事海》的內容,是在故事之中又包含故事,往往一個大故事之中包含了十幾個小故事。有些故事追溯源流,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二千年, 因此印度古代民間流傳的故事,以及經典里所載的故事,其精華可說全部集中在《故事海》里了。在結構上與古印度的許多故事一樣,採取了“連串插入式”敘事方法,即將許許多多的小故事用一個主幹故事連起來,使之形成一個整體。
故事裡最有特色的是以城市生活為背景的世俗故事,反映了商人和市民的意識。如木匠製作機關木鳥、飛車飛行的故事,再如騙子賄賂國王,造成與國王密切假象而接受大臣賄賂,成為巨富,獻給國王,國王無奈,收了一半,封其為宰相的故事等。裡面也有很多笑話,如吃八塊餅飽了,後悔浪費了前七塊之類的。
故事饒有趣味,如有則這么說:三個青年愛上一個美少女,少女突然死去,火化後三人分別當遊方僧、攜遺骨朝聖、以骨灰為住所,後遊方僧獲起死回生術,合遺骨骨灰,使少女復活,少女應該嫁誰?健日王答曰:居骨灰者,因為遊方僧所行如父,朝聖者如子,而躺在骨灰上的如丈夫擁抱她。最後的故事是:各有一對母女和父子,母與子,父與女婚配,各生一個兒子,二者之間什麼關係?健日王不能回答,殭屍鬼就告訴健日王,那個修道人是想用健日王活祭女神。健日王將計就計,把修道人活祭,得超人法力。

這種猜謎答題式兒的故事是最能調動聽者的腦筋和興趣的,也是它流傳的法寶

淵源

(圖)濕婆神濕婆神

月天(Somadeva,音譯蘇摩提婆)的《故事海》(Kathasaritsagara)是德富(Gunadhya,音譯古那底耶)的俗語故事集《偉大的故事》(Brhatkatha,或譯《故事廣記》)的梵語改寫本。《故事海》寫於十一世紀,而《偉大的故事》現已失傳,成書年代難以確定。但它至少於七世紀。因為七世紀的梵語作家檀丁和波那都已提到這部故事集。檀丁在《詩鏡》中將《偉大的故事》歸入散文體故事,並說“《偉大的故事》內容奇異,是用鬼語(bhutabhasa)寫的。”波那在《戒日王傳》序詩中稱讚“《偉大的故事》猶如濕婆大神的遊戲,點燃愛神,裝飾高利女神,誰不為之驚奇?”
《故事海》第一卷講述了德富用“鬼語”寫作《偉大的故事》的緣起:濕婆大神應妻子波哩婆提的要求,為她講述新奇的故事。濕婆的一個侍從布濕波丹多出於好奇,偷聽了濕婆講述的七位持明王的故事。為此,波哩婆提罰下凡人間。濕婆的另一位侍從摩利耶凡為布濕波丹多說情,也受到同樣的處罰。後經懇求,波哩婆提說,布濕波丹多一旦遇見一位名叫迦那菩提畢舍遮人,並把偷聽到的故事複述給這人聽後,就能返回天國;而摩利耶凡一旦聽到迦那菩提向複述這些故事,並在大地上傳播後,也能返回天國。
布濕波丹多下凡人間,成為一位國王的大臣。後來,在文底耶森林遇見迦那菩提,複述了這些故事,返回天國。同時,摩利耶凡下凡人間,名叫德富,成為國王娑多婆訶那的大臣。這位國王不懂梵語語法,向德富請教。德富答應在六年內教會他。而另一位大臣說只須六個月。德富與他打賭,如果能在六個月內教會國王梵語語法,自己就終生不說梵語、俗語和方言。結果,另一位大臣獲得成功。德富只得緘口不語,帶著兩個徒弟離開宮廷,出外漫遊,來到文底耶森林。在森林中,學會畢舍遮族的“鬼語”,並遇見迦那菩提。迦那菩提用“鬼語”向複述了七位持明王的故事。
德富在七年內,用“鬼語”在貝葉上寫下這些故事,總共七十萬頌。為了使這些故事得以在大地上傳播,派遣兩個徒弟將這部故事集獻給國王娑多婆訶。然而,國王瞧不起這部用“鬼語”寫成的故事集,拒絕接受。德富感到絕望,點燃一堆火,面對鳥獸朗誦這些故事,念完一葉,燒掉一葉。這樣,總共燒掉六十萬頌。只是由於兩個徒弟特別喜愛持明王那羅婆訶那達多的故事,才保留了最後十萬頌。此時,國王娑多婆訶那聞訊趕來,接受了這部十萬頌的《偉大的散事》。德富完成使命,擺脫肉身,返回天國

特點

(圖)月亮神月亮神

1.懲惡揚善是故事的一個重要內容。
善良、正真、謙遜、忠於友誼、忠於愛情等高尚的道德品質受到讚揚,而且得到好報。這類故事很多,如《勒克希米和洋娃娃》、《誰更愉快》、《阿耶本》、《班鳩》、《印度鴛鴦》和《善有善報》等。與此相反,貪婪、詭詐、虛偽、忘恩負義口蜜腹劍等行為則受到譴責,得到惡報,如《獅子和啄木鳥》、《月亮母親》、《聰明的猴子和愚蠢的鱷魚》、《 口蜜腹劍的印度鶴》、《不自量力的豺》等。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在長期生活與鬥爭中形成的道德觀念。把這種道德觀念用民間故事的形式表現出來,用以懲治惡人,表彰好人。還可以把這些故事看作人民自己編寫的教科書。在勞動者被剝奪了受教育權利的當時,用這些生動形象的故事作為教育後代,培養高尚品德的課本,實在是再好不過了。即使在今天看來,上述的道德標準也還是值得稱道的。這類故事中,《善有善報》是頗有代表性的故事。這個故事說:兄弟二人,一富一貧。有錢的哥哥認為,在世界上“善不會有善報”,人只能顧自己才是正理。窮弟弟則認為,即使自己受苦也應想到幫助別人,“善總會有善報的”。兩人爭執不下,便以各自的財產打賭。後來弟弟窮得被迫把自己的兩隻眼睛都出賣給了哥哥。一個偶然的機會,弟弟偷聽了魔鬼的談話,找到了治癒眼睛的神藥,並且救活了瀕於死亡的一城百姓,治好了啞公主,受到了國王的獎賞。哥哥打聽到弟弟發財的原因後,也連忙去偷聽魔鬼談話,卻被魔鬼掐死了。這個故事不僅表現了弟弟的勤勞、善良,而且突出了舍己為群的優秀品質。壞心腸的哥哥卻受到懲罰。顯然,在人妖顛倒的封建社會裡,勤勞、善良的窮弟弟往往是不會交好運的;相反,殘忍、貪婪的富哥哥倒常常會飛黃騰達。儘管人民暫時還改變不了這種不合理的現實,但是在自己創作的民間故事裡,卻可以痛快淋漓、狠狠地處罰和嘲弄富有者,讚揚道德高尚的勞動者,即讚揚勞動者自己。這正是這類作品深刻的人民性所在。
2.歌頌弱者團結起來,戰勝橫行霸道的強者,這是故事的一個重要主題
《鶴鶴和大象比哈利》中,鵪鶉、烏鴉、蒼蠅、青蛙四個小東西,團結一起戰勝了欺侮他們的大象。《珍貴的友誼》寫了鷹、獅子、雌鶚、烏龜四朋友戰勝獵人的故事。《捕鳥人和鵪鶉》說的是鵪鶉王帶領大家一齊起飛,抬走了獵人布下的網,不但自己獲救,而且迫使獵人另謀生路去了。這些故事中,總是弱者用團結和智慧的力量打敗愚蠢的強者。故事寫的雖是動物,表現的則是現實社會中的鬥爭。它鼓勵受欺侮的弱者起來反抗,啟迪人們,在吃人的社會裡,被壓迫者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
3.故事沒有放過對權勢者們的諷刺和揭露。
它把矛頭對準暴君奸臣、居心叵測的法官、貪心的主、吝嗇的婆羅門、狡猾的商人以及愚蠢的御用文人等。它毫不留情地揭穿他們道貌岸然的假面孔,還他們以醜惡的真面目。如《暴君》中,一個無惡不作的暴君突然死去。正當全國人民張燈結彩慶賀這件喜事的時候,一個衛兵卻哭泣起來。新國王十分詫異,問他為什麼哭,他回答說:“我現在哭泣,是擔心先王對閻王爺也是這種態度,萬一閻王爺也害怕他,再把他送回來可怎么辦?”多么絕妙的諷刺!作者沒有去寫暴君生前的惡行,單寫他死後給人們留下的餘悸,這種揭露比正面的譴責還要入木三分。此外,《會變金幣的海螺》嘲弄了貪心的商人;《男孩蘇克糾里亞》通過機智的男孩,懲罰了一毛不拔的地主;《居心叵測的法官》以動物故事的形式,揭露了法官假正經、真害人的本質。總之,這些諷刺是辛辣的,一針見血的。這種大無畏的鬥爭精神,在等級森嚴的印度古代社會中出現,尤令人敬佩。同時,它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階級鬥爭的尖銳性。 

影響

(圖)印度文化印度文化

故事傳入中國後,很大一部分保存在佛教書籍中,有些故事大概是印度佛教徒從民間流傳的材料里取來,也有些可能是信仰佛教的人創作的。這許多故事傳到中國被譯成漢文後,便成了中國文學寶庫的一部分。信仰佛教的人重視這裡面的宗教教訓,而一般人和文學家卻對那些曲折的情節和生動的描寫感興趣。儘管故事情節有時很奇怪,故事裡還夾雜著宗教教訓。但是很多作品都是富有生活氣息,為歷代人所喜愛,被人們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這類作品集很多,例如《雜譬喻經》、《雜寶藏經》、《六度集經》、《大莊嚴論經》、《百喻經》等等,這類作品譯成漢語後,使人耳目一新。中國古代舊有的文學流傳在新來的外國文學刺激下,生長出了新的花枝,得到了新的發展。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魏晉以來,漸譯釋典,天竺故事亦流傳世間,文人喜其穎異,於有意或無意中用之,遂蛻化為國有。”中國文學的發展,早在遠古時代就受到印度寓言的影響,那時候的所謂文學只是口頭文學,還沒有寫成書,內容主要是寓言和神話。到後來影響就更大了,在先秦的書籍里有不少從印度傳來的寓言。如《戰國策·楚策》中的狐假虎威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秦漢時,社會上盛行神仙,從東漢起,不少佛經被譯成漢文,晉以後越譯越多,佛經中有許多寓言故事,到了六朝時代,由於原來就流行神仙傳說,加上從印度傳來的說佛談鬼的風氣,於是出現了鬼神志怪之類的書籍,最突出的是“陰司地獄和因果報應”等內容。後來內容範圍逐漸擴大,又達到一個新的階段,發展成為唐朝的傳奇小說。唐代的另一種新文化是“變文”,它是詩歌和散文相結合的形式,是一種通俗而生動的文體。它最初專門講佛經里的故事,以後才增加了新的內容。因此變文的產生與印度影響有關,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到後來變文又直接影響了宋代的話本,就是所說的故事書。宋朝“說書”行業很發達,與上述影響有直接關係。

中國元代戲曲與印度文學的影響也有密切關係,正如季羨林教授所指出的,有很多雜劇取材於唐代的傳奇,像馬致遠的“黃粱夢”取材於《枕中記》,鄭德輝的“倩女離魂”取材於《離魂記》,尚仲賢的“柳毅傳書”取材於《柳毅傳》,這都是最著名的例子。因此可以說,印度的文學也影響了中國的元代戲劇。

魯迅先生非常重視對印度文學的研究,在《中國小說史略》里,一再指出印度文學對於中國文學的影響。指出“漢武帝內傳”竊取了佛教的東西;還指出,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陽羨鵝籠的故事,說的是一個中國書生,但是在晉人《靈鬼志》里也記載了這個故事,這裡不是一個中國書生,而是一個來自外國的道人。用這一例子來說明印度故事中國化的過程。

中國現代許多文學家也受到印度寓言的影響。例如“小說家沈從文有時候也取材於印度的寓言文學。利用這些材料主要是通過漢譯的佛經”。一部叫做《月下小景》短篇小說集裡,幾乎都取材於漢譯佛典。供取材的書有:《雜譬喻經》、《智度論》、《長阿含經》、《大莊嚴論》等。

印度寓言故事對中國的影響都是通過佛教佛經的傳入而發生的,伴隨佛教俱來的還有天文、音樂、音韻、美術、醫學、哲學等等。今天我們為繼承和發揚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正在深入地研究中國文化,要研究中國文化,也要研究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季羨林先生說過:“弄不清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自己的家底。”這話千真萬確。回顧歷史,不難看出,不僅中國文學發展受到印度的影響,如前所說,就連中國的繪畫、語言、音韻、建築、音樂、舞蹈、醫藥、天文等等也都無不深受印度的影響,弄不清印度的這些影響,就無法弄清自己的家底,“就無法寫什麼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史,再細分起來,更無法寫中國繪畫史、中國語言史、中國音韻學史、中國建築史、中國音樂史、中國舞蹈史,等等。”可見印度文化、印度佛教同中國的重大關係。 

寓言故事

(圖)四面佛四面佛

印度的文化寶庫里,有豐富的古代。這些寓言,短小精悍,構思巧妙,語言深刻,把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有機地結合一起,以鮮明的形象和簡潔的哲理啟迪人們的智慧,揭露醜惡的現實,影響人們的思想和感情,在社會、政治和文化等各個領域內均起了重要作用。印度寓言有明顯的民族特色,不愧為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寶庫,在本國,乃至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今天,寓言仍然熠熠閃光,有著現實意義,起著重要作用。

印度寓言故事,起初來自民間,是人民口頭創作。“每一個宗教,每一個學派都想利用老百姓所喜歡的這些故事,來宣傳自己的宗教,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因此,同一個寓言故事,可見於佛教的經典,也可見於耆那教的經典,還可以見於其它書籍。佛教徒把它說成是釋迦牟尼前生的故事,耆那教徒把它說成是大雄前生的故事,其他人又各自根據自己的信仰把它套用到其他人身上。”因此,原來的寓言就有所分化。

印度寓言故事的高度發展,即它的黃金時代,大約是在公元前的幾個世紀裡。當時在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貿易繁榮的同時,由於小王國林立,相互攻伐,使商業的發展受到影響。印度人民從很早的時代起,就有一個強烈的統一願望,希望過和平安定日子,人們思想非常活躍,從而引起了科學、文學和哲學等學術的空前繁榮,也形成了一個“百家爭鳴”的局面;各教派的弟子們,為了宣傳宗教和提供例證,以及統治者為了更好地進行統治,全部看中了民間流行的生動活潑、語言精闢、深入人心的民間寓言,或收集整理,編成專集,或改造修改,雜入經典
印度寓言故事倍受歡迎,世代流傳,影響很大,這與寓言的特點有密切關係。它的特點之一是富有反抗精神。而由於社會殘酷,壓迫沉重,鬥爭複雜,人民百姓的鬥爭和反抗方式也要講究。出於鬥爭的需要,要曲折隱晦地表現自己的思想,需要托物寄言。加之印度的自然特點,多有珍禽異獸,於是大量動物形象進入了寓言故事,這是印度寓言的又一特點。它告訴人們:兇惡殘暴的動物本性難改,是善良被害動物的敵人;只要他們存在,山林的世界就不會有和平安定的生活。這類寓言故事想像豐富,生動活潑,妙趣橫生,自然應當把它們當作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藝術品來欣賞,而不會把它們等同於動物學的文章來看待。故事的結局,總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這是印度寓言的又一特點。例如印度寓言《聰明的兔子》,講的是聰明弱小的小兔,為眾獸報仇,巧計使兇惡的獅子掉進井裡淹死。這些故事,總是弱者用團結和智慧的力量打敗愚蠢的強者。寫的雖是動物,表現的則是現實社會中的鬥爭。儘管這些在現實生活中雖屬少見,有時也難於實現,但是卻表現了人民的理想與願望,它是勞動人民反抗壓迫的意志體現。這些寓言故事,既是動物的事,又是關於人的事,但歸根結底是關於人的事。這是人與動物的統一,現實與幻想的統一,擬人化的藝術手法,它鼓勵受欺侮的弱者起來反抗,啟迪人們,在吃人的社會裡,被壓迫者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

不少寓言故事是通過不同動物的典型形象來表現。這是印度寓言的又一特點。大多數情況下,兇惡殘暴的典型是通過老虎、豺狼來表現;善良被害的典型形象是通過山羊和兔子等表現;狡猾者的典型是通過狐狸、猴子等表現。這些典型形象與動物本來習性特點有關。但是,也不完全固定。如猴子有時做好事,有時做壞事。狐狸也是同樣。老虎的形象也是如此,有時是凶暴者,有時又是被害者。它們的形象之所以不同,原因很多,主要同它們所處的地位、關係、行為的不同有關,因而人們對它們的態度也就不同了。因此,一個動物的習性特點,往往是多方面的。只是根據故事的主題需要,突出它的不同習性罷了。不能只看它的一個特點,一個性格,而是要根據時間、地點和條件的不同,以及故事的主題思想不同,來區別對待,看它處於什麼地位,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和起些什麼作用,給以具體分析。

寓言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印度寓言的又一特點。翻開印度的寓言,仿佛看到天鵝抬著烏龜在天空飛翔,接著又聽到烏龜因自滿開口講話,掉在地上而被甩成粉身碎骨的聲音;又仿佛看到一隻狼掉進染缸後的可憐樣子,而後又招搖撞騙的可憎舉動;一隻狐狸耀武揚威地走在老虎面前,也不由得使人深思,現實生活中有誰是這種形象,等等。印度寓言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乃至一草一木,一鳥一獸,無不栩栩如生,生機勃勃。

印度的寓言故事主題很多,內容廣泛,除了政治性和宗教性的以外,還有許多教導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生活、勞動、學習、鬥爭等方面的寓言,或者告誡人們如何掌握事物的規律,避免犯錯誤等等。有的教人要未雨綢繆,勿臨渴掘井,如《聰明的天鵝》;有的教人辦事要調查研究,避免主觀主義,如《鸚鵡黑姆林格》;有的教人要納人善言,不要忘乎所以,如《愛唱歌的驢》;有的教人要有自知之明,如《狼崽兒》等等。有些寓言短小精悍,含義深邃,形象生動,耐人尋味。甚至讀後使人捧腹大笑,而在笑的背後,卻包含一些尖銳的諷刺和深刻的教訓,給人們以啟發。

印度寓言結構新穎,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故事的編排常常是全書有一個基幹故事,然後故事中又派生出新的故事,如此環環相套,從而編織成一個龐大的故事集。故事集的規模之大,令人驚嘆不已。而讀起來又扣人心弦,引人入勝,使讀者恨不得一口氣想把全書讀完。這種風格,不乏其例。

上述寓言故事的特點,為印度所特有。同時,對中國文學藝術和思想影響甚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