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記》[電影]

《摩托日記》[電影]
《摩托日記》[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真人真事改編,來自阿根廷的23歲醫學院學生Che Guevara在1951年間與好友亞柏托完成了以機車環遊南美一圈的壯舉,過程充滿淚水與歡笑,這趟開拓眼界的旅程同時造就了一個舉世聞名的革命英雄。影片來自於切·格瓦拉在旅途中寫下的日記,那時,他還叫厄內斯托·格瓦拉。他在日記的結尾寫道:“寫這本日記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死了。組織與打磨過這本日記的那個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現在的我,已不再是過去的那個我了。漫遊南美洲對我造成的改變,遠遠超過我所能預見的。”

基本信息

劇情

《摩托日記》《摩托日記》

真人真事改編,來自阿根廷的23歲醫學院學生Che Guevara在1951年間與好友亞柏托完成了以機車環遊南美一圈的壯舉,過程充滿淚水與歡笑,這趟開拓眼界的旅程同時造就了一個舉世聞名的革命英雄。切·格瓦拉是挑戰強權的革命家,然而,除了一把叛逆的長髮,你對他的一生又知多少?為了這段可謂非常浪漫的冒險旅程,兩位好友離開了他們熟悉且優厚的生活環境——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開始了一段與一輛老舊蹣跚的1939年產的諾頓500型機車相伴的日子。儘管這輛老氣的機車在他們長達八個月的旅行過程之中就已經宣告崩潰了,而這兩個年輕人卻執著向前,靠沿途搭車來完成剩下的旅途。當他們開始在沿途所遇到的不同人們的眼中看到一個個完全不同的拉丁美洲的時候,加上他們自己所直接看到的拉美大地上的各種各樣地理環境等,使得二人開始對這塊神秘的土地產生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在探尋著名的古老印加文明的過程中,他們來到了宏偉壯觀的印加遺址馬庫·匹庫”廢墟,這一歷史遺留的文化遺產對這兩個年輕人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甚至是衝擊。當他們來到秘魯境內亞馬遜河流域的深處的時候,他們被在這裡居住的人們的落後、愚昧與無知所震驚。從而也引發了了他們種種的疑問——人類社會的文明空氣何在?經濟社會的發展價值何在?這對年輕人的這段不尋常的經歷不但對他們日後的人生旅途有著深深的影響,同樣也喚醒了他們周圍許多人沉睡已久的內心世界……

1952年,兩個阿根廷大學生決定要來一次自由行,駕著Norton 500機車橫越南美洲,路程超過一萬三千公里,途經智利、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等地,但旅程卻沒有想像中美好。他們眼前所見的,儘是貧苦大眾遭強權剝削的慘況;一場關乎人性鬥爭的風暴,在他們的心中靜靜地開始革命。一個旅程,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而這個人的改變,卻改變了整個世界。1952年1月, 23歲的格瓦拉還只是一個沒有拿到文憑、主攻麻風學的醫學院研究生,但在按捺不住的瘋狂青春的驅使下,他毅然告別了父母和女友,與好友——29歲的生物化學家艾伯特匆匆忙忙地抱著帳篷被褥上路了。在格瓦拉和艾伯特的眼中,地圖上那條跨越美洲的美麗曲線正在向他們招手致意,“快快快,前方猶如聶魯達的愛情詩般美好”……就是這種對未知事物懷有的無限探索的興趣,使他們並肩駕著諾頓500機車,開始了穿越阿根廷、智利、秘魯、古巴等拉丁美洲國家,為期8個月的旅程。

起初格瓦拉以為這段旅程將是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因此從機車壞在半路到被貨船運走而不覺,從戀愛、喝酒、打架到充當消防員幫助救火……每一次新奇的冒險都讓他們心動不已,但當兩位年輕人體味到他們所在的拉丁美洲的社會與政治問題時,他們旅行的基調發生了改變,他們的價值觀也徹底被顛覆。

在智利那種“不是人走的路”上,兩個人遇到了一家窮得連最後一塊貧瘠的土地也被地主剝奪的背井離鄉者,他們的“幸運”就是能在附近的礦山找到工作,而礦山老闆連一口水也不給他們喝,這次遭遇讓格瓦拉經歷了“生命中最寒冷的夜晚”,眼前的世界與他們享受的生活相距是那么遙遠

隨後一路上所感受到的新鮮事物連續不斷地衝擊和轉變著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印加文化的奇觀、馬丘比丘的美深深地震撼著他們,而在旅程的最後一段時間,也是格瓦拉24歲生日那天,他們來到秘魯山區的麻風病人隔離區,與麻風病人共處的親身經歷更使得他們不得不開始質疑——被經濟定義的所謂的“進步”究竟有何價值?

旅程雖然結束了,但窮苦的人民、無依的孩童、艱難的礦工、疾苦的病人……滿眼無情仍時時衝擊著他們的神經,同時樂觀的美洲人跳起的溫情的舞蹈,舞步間釋放的那種種的不快與不幸,以及那份隨著美妙的音樂適時而來的天性里的自由,更讓他們久久難以釋懷……

劇照

《摩托日記》《摩托日記》
《摩托日記》《摩托日記》

演員簡介

《摩托日記》《摩托日記》

蓋爾·加西亞·貝納爾Gael García Bernal
男,生於1978年11月30日,墨西哥
星座: 射手座
更多譯名:蓋爾·加西亞·伯納爾
更多名字:又名:Gael Garcia Bernal
生平:
蓋爾·加西亞·貝納爾1978年生於墨西哥,他在孩提時就開始了自己的表演生涯,因為他的父母都是演員。1992年當他還只有十四歲時他出演了一部肥皂劇,在墨西哥還是頗受歡迎的。1996年他出演了電影學校的短片,獲得了學院獎最佳短片的提名。貝納爾在倫敦的中央戲劇學校學習表演,2000年他出演了著名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的影片《愛情是狗娘》 ,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電影作品,影片獲得了眾多獎項,貝納爾也開始受到多方關注。2001年他主演了新銳導演阿方索·卡隆的電影《衰仔失樂園》 ,影片再一次受到廣泛讚譽,而貝納爾也開始走紅,成為一名頗受肯定的演員。而貝納爾最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個年輕的演員,他非常愛護自己的羽毛,他接拍的電影作品每一部均和大導演合作,從不因為金錢而接演商業影片。2002年他出演了影片《阿馬羅神父的罪惡》 ,2004年他又出演了佩德羅·阿爾莫多瓦執導的影片《不良教育》 ,同年還主演了影片《摩托日記》 ,他在片中飾演了年輕的切·格瓦拉,讓人感受到這位年輕演員日漸成熟的演技。2005年他出演了影片《國王》。蓋爾·加西亞·貝納爾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年輕演員,可以想像他未來不可限量的前程。
參與影片
Rudo y Cursi (2008)
Mammoth (2008)
Pasado, El (2007)
第7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2007)
赤字 (2007)
通天塔 (2006)
睡眠科學 (2006)
上帝的私生子 (2005)
不良教育 (2004)
摩托日記 (2004)
愛奴 (2003)
夢見朱麗亞 (2003)
第7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2003)
神父禁戀 (2002)
2002年獨立精神獎頒獎禮 (2002)
古巴強人卡斯楚 (2002)
露茜相親記 (2002)
私人生活 (2001)
沒有上帝的訊息 (2001)
衰仔失樂園 (2001)
愛情是狗娘 (2000)

台前

蓋爾·加西亞·貝納爾可以說演藝界的幸運兒,自從2000年以在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的《愛情是狗娘》中的處女表演得到大家的喜歡與認可後,演藝事業便直上青雲。出道幾年內就參演了《衰仔失樂園》、《阿瑪羅神父

《摩托日記》《摩托日記》
的罪惡》和今年坎城開幕片《不良教育》,大大小小的表演獎也是獲了不少。這一次更是有機會在《摩托日記》中擔綱出演年輕時的格瓦拉。導演認為無論是從外形還是氣質上考慮,貝納爾都是這個年齡段的出色演員中最適合出演這個角色的。而且在導演沃爾特·塞勒斯看來,貝納爾是這部影片的一劑催化劑,他那旺盛的精力和對角色不斷的探索都鼓舞著劇組人員繼續前進。他說在拍攝此片時,他仿佛伴著格瓦拉走完了旅程,而年輕格瓦拉的生命也成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這不是貝納爾第一次出演公路片,《衰仔失樂園》中他也演繹了一段青春之旅,或許是這些公路片的拍攝經歷給他的影響,他還準備像他所飾演的年輕的格瓦拉一樣,逆流橫渡亞馬遜河。
艾伯特的扮演者阿根廷人羅德里格·德拉·塞納是一位演藝多面手,在舞台劇、電影、電視方面都有良好表現。導演將他視為這次選角的最大收穫。塞勒斯覺得羅德里格不但與年輕時的艾伯特的外形極為相似,而且他還是一個有著老牌演員特質的年輕演員,就像維托里奧·加斯曼和阿伯特·索迪一樣,能把幽默與戲劇性融合在一起,總是會給我們帶來驚喜。另外,還有一點也值得一提,羅德里格還是格瓦拉的親戚。
如果你看過阿根廷影片《探戈》 ,你一定會記得片中那個聰明、感性、美麗的艾琳娜,她的扮演者是歌舞影三棲演員米亞·梅塞德斯。雖然她的聲音早已在《埃維塔》中出現過,但是大家熟悉她還是從她的處女表演《探戈》開始,之後她又出演了《時間密碼》《旅館》《亂世姐妹花》 《弗里達》。這一次她在《摩托日記》中飾演格瓦拉的女友。

幕後製作

影片來自於切·格瓦拉在旅途中寫下的日記,那時,他還叫厄內斯托·格瓦拉。他在日記的結尾寫道:“寫這本日記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死了。組織與打磨過這本日記的那個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現在的我,已不再是過去的那個我了。漫遊南美洲對我造成的改變,遠遠超過我所能預見的。”
《摩托日記》是根據格瓦拉家族提供的日記拍攝的影片。在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它曾與中國影片《十面埋伏》一起,代表亞洲與拉美的新興力量,參與最佳外語片獎的角逐。雖然最終只獲得了最佳歌曲獎,但有關“格瓦拉的故事”因此而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來自巴西的導演沃爾特·塞勒斯曾憑藉影片《中央車站》享譽國際影壇,是無可爭議的巴西電影界的領軍人物。他擅長處理平淡的題材,在《摩托日記》中,面對革命偶像切·格瓦拉,沃爾特·塞勒斯沒有選擇他轟轟烈烈的鬥爭經歷,而是選取了格瓦拉年輕時的一段旅行經歷,表現他在追尋理想的路上逐漸找到自己定位的心路歷程。
影片的主演蓋爾·加西亞·貝納爾因成功出演了片中的青年切·格瓦拉而一舉成名,成為當下頗具人氣的演員。還有一點也值得一提,在片中飾演格瓦拉的好友艾伯特的阿根廷演藝多面手羅德里格·德拉·塞納還是格瓦拉的親戚。
來自巴西的導演沃爾特-塞勒斯曾憑藉《中央車站》享譽國際影壇,是無可爭議的巴西電影屆領軍人物,《上帝之城》即由他擔任製片。他擅長處理平淡的題材,面對革命偶像切-格瓦拉,導演沒有選擇他轟轟烈烈的鬥爭經歷,而是選取了格瓦拉年輕時的一段經歷,表現他在追尋理想的路上逐漸找到自己的定位。原本該片要參加柏林電影節,卻臨時改變轉投到了坎城,可見該片的熱度。主演蓋爾-加西亞-貝納爾也是當下人氣演員,曾主演過的電影有:《愛情是狗娘》,《你媽媽也一樣》《阿瑪羅神父的罪惡》 ,《不良教育》……

評論

切·格瓦拉,古巴革命的傳奇領袖,他的信念,他的實踐一直影響著全世界的年輕人。無論是牆上的海報,衣服上的印圖,還是人們心中的他都已經成為了青春與革命的象徵。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格瓦拉的形象,所以說,《摩托日記》這樣一部人物類影片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如何編劇,如何在刻畫人物時接近年輕時的格瓦拉,如何人性化的表現出這段傳奇人生,如果平衡格瓦拉與同伴之間的戲份,如何表現格瓦拉從男孩到男人的內心轉化,如何煽情又不失於真實,又如何表現出那個飄搖的時代中的拉丁美洲。但其實只要導演在重走當年路後帶給觀眾一個充滿了青春、激情與思考的切·格瓦拉,就已足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