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時通考》

中國清代官修的綜合性農書。清乾隆二年(1737),由總裁鄂爾泰、張廷玉奉旨率詞臣40餘人,收集、輯錄前人有關農事的文獻記載,歷時5年,於乾隆七年(1742)編成。

正文

書名中的“授時”出自《尚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表示由朝廷“敬授民時”的意思。本書除輯錄歷代農書外,還徵引了經、史、子、集中有關農事的記載達427種、插圖512幅,其中有不少材料十分珍貴。成書時除朝廷印製外,各省還奉旨復刻,故出版數量多,流傳廣。後來又有石印本以及近年的排印本問世。
全書共78卷,計98萬字,內容以大田生產為中心,兼及林牧副漁各業,分天時、土宜、谷種、功作、勸課、蓄聚、農余和蠶桑8門。每一門的開端有“匯考”,即匯總考證歷代的有關文獻;然後分目,徵引前人文獻中有關的生產經驗和詔令、政策等。天時門分總論及春、夏、秋、冬等6卷,分述農家一年四季的農事活動。土宜門包括辨方、物土、田制、田製圖說、水利等內容,共12卷。谷種門包括糧食作物(、稷、黍、、麥類、豆類及麻類)的種名考源、品種名稱等,其中以匯集各地水稻品種資源最為詳細,但不敘及栽培技術。全書技術性最強的部分是功作門,系將農作物的栽培過程分為耕墾、耙耮、播種、淤蔭(即施肥)、耘耔、灌溉、收穫、攻治(即貯藏、加工)等8個環節共8卷進行敘述。在灌溉卷後附泰西水法1卷,介紹當時傳入的西洋灌溉工具。最後還附牧事1卷,敘述耕畜的飼養。勸課門收詔令、章奏、官司、祈報、敕諭、祈谷以及御製詩文(2卷)、耕織圖(2卷)等共12卷,以耕織圖較有價值。蓄聚門4卷,專載常平倉、社倉、義倉及有關的圖式,記述積穀備荒的制度和政令。農余門則是篇幅最大的一門,共14卷,其內容龐雜,包括蔬類4卷、果類4卷、木類2卷、雜植1卷,另有畜牧2卷等;這些部分統被稱為農余,是當時統治者片面重視糧食生產的反映。蠶桑門共有7卷,前5卷講蠶的飼養、分箔、入蔟、擇繭、繅絲、織染及桑政;後2卷桑余,敘述清代業已大為發展的棉花種植及其他纖維作物等。棉花被稱作桑余是受了“農桑並重”的傳統影響。
本書的不足之處是沒有清初的農業生產技術資料,也看不到編纂者對農業的見解。
參考書目
 伊欽恆:《授時通考輯要詮釋》,農業出版社,北京,1981。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