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錄後序》

《指南錄後序》

《指南錄後序》選自《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三(《四部叢刊》本),有刪節。以自述抒懷的形式,歷數作者自己出使北營被扣及伺機脫逃九死一生的艱險歷程。文章氣宇軒昂,慷慨悲歌,尤其是一連串地集中運用“死”字句,氣斷聲吞,扣人弦心,愛國之志,充滿字裡行間,抒發了誓死報國的慷慨豪情,捨生取義的崇高品格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圖)《指南錄後序》《指南錄後序》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廬陵(今屬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全集》、《文山樂府》,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名(狀元),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他晚年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鬥精神。

創作背景

(圖)受困的文天祥受困的文天祥

《指南錄後序》是文天祥為自己的詩集《指南錄》寫的序文。文天祥記錄了自一二七六年(宋恭帝趙顯德祐二年)二月至五月受命出使元軍,被扣留,後脫身逃出,被驅北行的一段歷盡艱辛的經過。詩集命名為《指南錄》,取“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詩意,表達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歸的愛國之情。由於在這篇序文之前作者已經寫過一篇《自序》。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穩定地統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區,遷都於大都(今北京),並不斷南侵。當時南宋王朝的奸相賈似道只顧追求歡樂,不問邊事,國勢岌岌可危。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年),元將伯顏大舉入寇,前鋒直達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聞報,驚恐萬狀,乃下詔勤王。次年(宋恭宗德祐元年),賈似道迫不得已,親自都督諸路軍馬與元軍大戰於池州(今安徽貴池),結果大敗,伯顏進占建康(今江蘇南京)。至德祐二年(1276年)初,又進逼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勢說的。關於文天祥起兵勤王,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勤王詔至贛(今江西贛州),天祥捧之涕泣,發郡中豪傑,並結溪峒山蠻,得萬人,遂入衛。天祥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至是,痛自損抑,以家貲為軍費。……聞者為之感動。”

德祐(宋恭帝年號)元年(1275)正月,國事危急,朝廷召諸路“勤王”,文天祥積極回響,以全部家產充軍費,組織武裝力量。次年元軍大舉南下,駐軍於皋亭山,這時文天祥被任為右丞相樞密使,被派往元軍議和,他不辱國體,慷慨陳辭,觸怒元方丞相伯顏,被扣,解送北方;至鎮江逃脫,歷盡艱險,才得南歸。端宗趙昰派遣他與南下元軍作戰,景元三年(1278年)兵敗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為誘降條件,遭到文天祥的嚴辭拒絕。右丞相,漢奸鄧光薦勸其降元,亦遭唾罵。文天祥歷盡折磨而志不屈,於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義,年僅47歲。

正文欣賞

(圖)《指南錄後序》《指南錄後序》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會使轍交馳,北邀當國者相見,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於是辭相印不拜,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

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呂師孟叔侄為逆,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北雖貌敬,實則憤怒,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
未幾,賈餘慶等以祈請使詣北。北驅予並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云:“將以有為也”。至京口,得間奔真州,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約以連兵大舉。中興機會,庶幾在此。留二日,維揚帥下逐客之令。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後渡揚子江,入蘇州洋,展轉四明、天台,以至於永嘉。

嗚呼!予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詆大酋當死;罵逆賊當死;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經北艦十餘里,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真州逐之城門外,几旁徨死;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竟使遇哨,無不死;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賈家莊幾為巡徼陵迫死;夜趨高郵,迷失道,幾陷死;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至高郵,制府檄下,幾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亂屍中,舟與哨相後先,幾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無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幾以不納死;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廢,道中手自抄錄。使北營,留北關外,為一卷;發北關外,歷吳門、毗陵,渡瓜洲,復還京口,為一卷;脫京口,趨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

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為?求乎為臣,主辱,臣死有餘僇;所求乎為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餘責。將請罪於君,君不許;請罪於母,母不許;請罪於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從王於師,以為前驅,雪九廟之恥,復高祖之業,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亦義也。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於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於君親,君親其謂予何?誠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見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復何憾哉!復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

文章翻譯

(圖)《指南錄後序》《指南錄後序》作者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統率全國各路兵馬。當時元兵已經逼近都城北門外,交戰、防守、轉移都來不及做了。滿朝大小官員會集在左丞相吳堅家裡,都不知道該怎么辦。正當雙方使者的車輛往來頻繁,元軍邀約宋朝主持國事的人前去相見,大家認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禍患。國事到了這種地步,我不能顧惜自己了;料想元方也還可以用言詞打動的。當初,使者奉命往來,並沒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虛實,回來謀求救國的計策。於是,辭去右丞相職位,第二天,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

剛到元營時,據理抗爭,言詞激昂慷慨,元軍上下都很驚慌震動,他們也未敢立即輕視我國。可不幸的是,呂師孟早就同我結怨,賈餘慶又緊跟著媚敵獻計,於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國,國事就不可整治了。我自料不能脫身,就徑直上前痛罵元軍統帥不守信用,揭露呂師孟叔侄的叛國行徑,只要求死,不再考慮個人的利害。元軍雖然表面尊敬,其實卻很憤怒,兩個重要頭目名義上是到賓館來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圍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國了。不久,賈餘慶等以祈請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軍驅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單。我按理應當自殺,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說:“將要有所作為啊!”

到了京口,得到機會逃奔到真州,我立即把元方的虛實情況告訴淮東、淮西兩位制置使,相約他們聯兵討元。復興宋朝的機會,大概就在此一舉了。留住了兩天,駐守維揚的統帥竟下了逐客令。不得已,只能改變姓名,隱蔽蹤跡,奔走草野,宿於露天,日日為躲避元軍的騎兵出沒在淮河一帶。困窘飢餓,無依無靠,元軍懸賞追捕得又很緊急,天高地遠,號呼不應。後來得到一條船,避開元軍占據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後渡過揚子江口,進入蘇州洋,展轉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後到達永嘉。

唉!我到達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痛罵元軍統帥該當死;辱罵叛國賊該當死;與元軍頭目相處二十天,爭論是非曲直,多次該當死;離開京口,帶著匕首以防意外,幾次想要自殺死;經過元軍兵艦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邏船隻搜尋,幾乎投江餵魚而死;真州守將把我逐出城門外,幾乎彷徨而死;到揚州,路過瓜洲揚子橋,假使遇上元軍哨兵,也不會不死;揚州城下,進退兩難,幾乎等於送死;坐在桂公塘的土圍中,元軍數千騎兵從門前經過,幾乎落到敵人手中而死;在賈家莊幾乎被巡察兵凌辱逼迫死;夜晚奔向高郵,迷失道路,幾乎陷入沼澤而死;天亮時,到竹林中躲避哨兵,巡邏的騎兵有好幾十,幾乎無處逃避而死;到了高郵,制置使官署的通緝令下達,幾乎被捕而死;經過城子河,在亂屍中出入,我乘的船和敵方哨船一前一後行進,幾乎不期而遇被殺死;到海陵,往高沙,常擔心無罪而死;經過海安、如皋,總計三百里,元兵與盜賊往來其間,沒有一天不可能死;到通州,幾乎由於不被收留而死;靠了一條小船渡過驚濤駭浪,實在無可奈何,對於死本已置之度外了!唉!死和生,不過是晝夜之間的事罷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這樣境界險惡,壞事層疊交錯湧現,實在不是人世間所能忍受的。痛苦過去以後,再去追思當時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我在患難中,有時用詩記述個人的遭遇,現在還保存著那些底稿,不忍心廢棄,在逃亡路上親手抄錄。現在將出使元營,被扣留在北門外的,作為一卷;從北門外出發,經過吳門、毗陵,渡過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為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的,作為一卷;從海路到永嘉、來三山的,作為一卷。我將把這詩稿收藏在家中,使後來的人讀了它,為我的志向而悲嘆。

唉!我能死裡逃生算是幸運了,可幸運地活下來要乾什麼呢?要求做一個忠臣,國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還是有罪的;要求做一個孝子,用父母留給自己的身體去冒險,即使死了也有罪責。將向國君請罪,國君不答應;向母親請罪,母親不答應;我只好向祖先的墳墓請罪。人活著不能拯救國難,死後還要變成惡鬼去殺賊,這就是義;依靠上天的神靈、祖宗的福澤,修整武備,跟隨國君出征,做為先鋒,洗雪朝廷的恥辱,恢復開國皇帝的事業,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誓不與賊共存”,“恭敬謹慎地竭盡全力,直到死了方休”,這也是義。唉!像我這樣的人,將是無處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以前,假使我喪身在荒野里,我雖然正大光明問心無愧,但也不能掩飾自己對國君、對父母的過錯,國君和父母會怎么講我呢?實在料不到我終於返回朝廷,重整衣冠,又見到皇帝,即使立刻死在故國的土地上,我還有什麼遺憾呢!還有什麼遺憾呢! 這一年夏天五月,改年號為景炎,廬陵文天祥為自己的詩集作序,詩集名《指南錄》。

創作特色

(圖)《指南錄後序》《指南錄後序》

一、記敘、說明、抒情相結合

就全篇看,第一部分(1—3自然段)側重記敘,第三部分(5——6自然段)以說明為主,第二部分則突出抒情。事實上三者往往融為一體,很難截然分開,而三者結合的方式又不一樣。有的在記敘的基礎上抒情。如第二自然段記敘“初至北營”“予羈縻不得還”及“被驅北往”三個階段不同形式的鬥爭之後,接著寫“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這兩句反映了作者矛盾的心情:既想以一死報國,又想以有生之年繼續求救國之策。“昔人云:‘將以有為也’”一句,包含的思想感情尤為複雜:有對含笑就義的“昔人”南霽雲的緬懷,有對自己的策勵,有中興宋王朝的熱望,也有為此而忍辱含垢的沉痛,並且說明了“隱忍以行”的原因。有時在敘事的前後,都用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句直接抒情。如第二部分開頭的“嗚呼!予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結尾的“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等,都直接抒發了百感交集的情思。而這種情思又是因追憶南奔途中“非人世所堪”的艱險遭遇引發出來的。中間記敘的種種面臨死地的情景,是這種情思賴以產生的基礎。兩者緊密結合,相得益彰。有時將感情融入敘事。如第三自然段的“得間,奔真州,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閫,約以連兵大舉。中興機會,庶幾在此。留二日,維楊帥下逐客之令。……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這幾句,記敘的是當時由中興有望到無可投奔的處境,同時反映出作者由興奮而悲憤的急劇變化的感情。

二、語言豐富多彩

1、句式多變。全篇以散行為主,適當運用了排比對偶。如第二部分,除了開頭結尾為散行句,中間連用了18個排比句,每句長短不一,有五字的,六字的,最長的22字,各句的結構也不相同,但每一句都勾勒出一幅場景,反映一番鬥爭,傾注作者一捧血淚,將“層見錯出”的危惡境界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並且生動地表達出作者“痛定思痛”時複雜而強烈的感情。第三自然段的“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革行露宿,日與北騎出沒於長淮間”,其中第二、三兩句為對偶,第四句雖屬散行,但又當句成對,配上前面另一個三字句,後面一個長句,使句式錯落有致,既適應了表達內容的需要,又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

2、用詞準確多樣,特別是動詞。篇中表行蹤的動詞,共用了約20個,其中有表離開某地的,如“去(京口)”;有表前往某地的,如“如(揚州)”,“(夜)趨(高郵)”;有表到達某地的,如“至(海陵)”,“來(三山)”;有表經由某處的,如“過(瓜州揚子橋)”,“道(海安、如皋)”“歷(吳門毗陵)”;有表現地理條件、交通工具特點的,如“渡(長江)”,“涉(鯨波)”。即是同一個“行”字,具體含義也有區別:有表“走一趟”之意的,如“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的“行”;有表“前往”之意的,如“予以資政殿學士行”的“行”;有表“航行”之意的,如“行城子河”的“行”。再如“出入(亂屍中)”、“(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等,不僅表明行蹤,還反映了環境的險惡,表現了作者一行為逃出險境的用心之苦。特別是“奔真州”的“奔”字,具有多種表意作用:表現了作者一行的行色匆遽,反映了情況的危急,而作者因逃出魔掌而產生的脫網之魚的喜悅與擔心元軍追捕而不無驚弓之鳥的餘悸,以及由這種憂喜交織而產生的忐忑不安的心情,也都可以從中領會得出。

作品評價

(圖)《指南錄後序》《指南錄後序》

《指南錄後序》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過自身的艱險經歷表達了以身許國的決心和奔走報國的意志,抒發了自己在九死一生的情況下的愛國情懷。

作者通過敘述《指南錄》詩集的成書經過,表達了自己的堅定信念和巨大毅力。作者的悲劇遭遇是雙重的:既有來自敵人的懸購追捕,又有來自內部的誤解和中傷。因此,這非同尋常的九死一生的經歷,越發昭示出他信念的崇高和毅力的非凡。文章三次重複南下路線,但每次作用都不一樣。由於目的、作用不同,表達方式也隨之有異,語氣有緩有急,自敘出使元營、不幸被拘、真州脫逃、輾轉而至永嘉、福州的始末,顯示出這位民族英雄如日月經天的一身正氣、至死不渝的愛國忠心、救亡圖存的報國宏願,體會作者的愛國熱情和堅定信念。

讀《指南錄後序》有感 

漫遊詩書拜奇文,先生光輝耀如今。
耿耿正氣塞天地,杲杲丹心照乾坤。
身似飄蓬歷百劫,志若鯤鵬望一心。
強虜灰飛煙滅日,信公九泉應笑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