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錄》後序

《指南錄》後序

死,不復顧利害。 往,而不在使者之H。 我戈矛,從王於師,以。

原文

《指南錄》後序

文天祥

《指南錄》後序《指南錄》後序

德枯二年正月十 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 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時北兵已迫修門外, 戰、守、遷皆不及施。 給紳、大夫、土草於左 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會使輸交馳,北邀當國 者相見,眾謂予一行為 可以經禍。“國事至此, 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 可以口舌動也。初,奉 使往來,無留北者,予 更欲一硯北,“歸而求 救國之策。於是辭相印 木拜,翌日,以資政殿 學士行。

初至北黃,抗辭慷 慨,上下頗驚動,北亦 未敢遇輕吾國。不幸月 師孟構惡於前,賈徐慶 獻館於後,予羈麾不得 還產國事道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 垢虜帥失信,“數呂師 益叔侄為逆,但欲求 死,不復顧利害。北雖 貌敬,實則憤怒。二演 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 圍所離舍,而予不得歸 矣。

末幾,賈徐慶等以 祈請使詣北;北驅予並 往,而不在使者之H。 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 以行。著人云:“將以 有為也。”至京口,得 間奔真州,即具以北虛 實告東西二間產約以 連兵大舉。中興機會, 庶幾在此。留二日,維 揚帥下逐客之令。不得 已,變姓名,詭蹤跡, 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 出沒於長推門。窮餓無 聊,追購又急,天高地 迎,號呼靡及。已而得 舟,避話洲,出北海, 然後渡揚子江,入蘇林; 洋,展轉四明、天台, 以至於永嘉。

嗚呼!予立及子死 者不知其幾矣!俄大酋 當死;罵逆賊當死與 貴酋處二十日,爭曲 直,屢當死;去京口, 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 到死;經北艦十徐里, 為巡船所物色,幾從包 腹死Z真州逐之城門 外,幾訪惶死;如揚州, 過瓜洲揚子橋,竟使遇 哨,無不死2揚州城下, 進退不由,始例送死; 坐佳公館上圍中,騎數 千過其l“1,幾落賊手 死;賈家喬幾為巡檄陵迫死嚴夜趨高郵,迷 失道,幾陷死;質明避 哨竹林中,邏者數十 騎,兒無所逃死至高 郵,制府檄下月幾以捕 系死;行城子河,出八 舌L屍中,舟與哨相後 先,幾進逅死;”至海 陵,如高沙,常恐無辜 死Z道海安、如皋,凡 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 間,無日而非可死至 通州,幾以不納死以 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 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嗚呼死生,晝夜事 也;死而死矣,而境界 危惡,層見錯出,非人 世所堪。痛定思痛,痛 何如哉!

於在患難中,間以 詩記所遭,今存其本, 不忍廢,道中手白抄 錄:使北營,留北關外, 為一卷;發北關外,歷 曼門、毗陵,渡瓜洲, 復還京日,為一卷脫 京日,趨真州、揚州、 高郵、泰州、通州,為 一卷閂海道至永嘉, 來三山,為一卷。將藏 之於家,使來者讀之, 悲於志焉。

嗚呼!予立生也幸, 而幸生也何所為?求乎 為臣,主辱臣死,有徐 謬聲所求乎為子,以父 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 徐責。將請罪於君,君 不許;請罪於母,母不 許Z請罪於先人之墓, 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 厲鬼以擊賊,義也;賴 天之靈,宗廟之福,修 我戈矛,從王於師,以。 為前驅,雪九廟之恥, 復高祖之業,所謂‘售 不與賊俱生”,所謂“鞠 躬盡力,死而後已”,亦 義也。嗟夫!者予者,將 無往而不得死所吳。向 也使予委骨幹草莽,予 雖浩然無所愧作,“然 微以自文於君親,君親 其謂予何!誠不自意返 吾衣冠,重見日月,使 旦夕得正丘首,復何憾 哉復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 炎,廬陵文天洋自序其 詩,名日《對南錄》

作者簡介

《指南錄》後序《指南錄》後序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天祥,後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天祥幼時,就學於歐陽守道。寶佑四年(1256)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帝親拔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

天祥所處的時代,是昏君當道人,奸臣弄權,政治腐敗,外族入侵的時代。開慶(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四明以避敵鋒。天祥針對這個逃跑誤國的建議,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並獻禦敵之計,未被採納。鹹淳六年(1270),奸相賈似道託病辭官,以要挾朝廷。天祥在所草擬的制誥中,義正辭嚴地裁責之,因此遭到罷斥。九年(1273),起為湖南提刑,因見故相江萬里。萬里素奇天祥志節,語及國事,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1274),改知贛州。德佑元年(1275)正月,朝廷聞元軍東下,詔天下勤王。天祥聞訊,即將家產全部充作軍費,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今杭州,當時南宋的京城)。所過之地,秋毫無犯,受到人民的擁護。八月,朝命以天祥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江西安撫使,知平江府(治江蘇吳縣)。二年(1276)正月,除天祥右丞相兼樞密使。其時元軍已大舉南下,進逼臨安。有旨令天祥前往臬亭山談判。天祥見蒙古軍統帥伯顏,曉以和戰利害。伯顏初以危言折之,後見天祥有膽識,大義凜然,不敢殺他,也不敢放他,便把他拘留起來,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敵派漢奸吳浚來勸降,天祥當即將吳處斬。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隻身逃免。祥光元撲(1278),加天祥少保、信國公。天祥抵粵後,繼續堅持抗元。同年十二月,在海豐縣北五坡嶺遭元兵襲擊,被俘。天祥吞腦子(冰片),不死。元將張弘范使為書招張世傑,天祥曰:“召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弘范再三強迫他,乃書《過零丁洋》詩與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路上絕食八日,不死。元朝想利用天祥來籠絡人心,請天祥為宰相,均遭拒絕。天祥被囚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當時各地人民抗元活動仍在不斷進行,元朝統治者恐留下後患,遂於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將其殺害。天祥死後,其衣帶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憶,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天祥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詩人。他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和散文作品。其中詩作達作百餘首,成就很高。他的詩歌可分為德佑前後兩個階段,德佑以前,是一般的文人詩,雖然其間有一些詩篇是抒發憂時之感或揭露統治集團的矛盾和罪惡的,但更多的卻是題詠匆匆、酬應瑣屑之作,無以別於一般調弄筆墨的文人之所為。雖然如此,仍有不少佳作。他每遇登臨、寫懷的題材,輒抒發其“頗覺憂時鬢欲斑”的感嘆,不作無病呻吟。即使是罷官歸隱文山時的詩篇,也具有“終有劍心在,聞雞坐欲馳”的雄心壯志。他的登臨寫景的詩篇,並不措意於模山范水的工巧刻劃,而著重於觸景生情,其目的在於言志。他的詠懷感興之作,並不重視含蓄襯托之類的手法,常是那種“丈夫開口即見膽”的坦白率真的風格。他深受江西詩派的“寧拙毋巧,寧朴毋華,寧粗毋弱”的影響。

德佑以後,由於天祥所處的社會環境的激烈變動,並親身體驗到亡國的慘痛,他的愛國主義升華到了新的高度。這個時期的詩詞的藝術成就,也達到了更高的境界。他的古體詩,氣勢磅礴,筆力勁遒。他的律詩,言簡意賅,主題顯豁,對仗工整。他的絕句,悽厲高亢,明白如話。他的詩篇,在南宋詩壇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國文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天祥的作品很多,收入《文山集》二十一卷。今有《文天祥全集》行世。散文較長,不錄,僅錄詩詞各一首於下:“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睢陽,愛君許遠,留得聲名萬古香。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鍊之鋼。人生翕炎雲亡。好轟轟烈烈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流芳?古廟幽沉,遺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沁園春.題張許廟》 )。《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究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顯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關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闃鬼火,春院悶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珍自辟易。嗟哉沮沼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參考網頁

http://www.guxiang.com/shici/guwen/guwen/gw_83.htm

http://www.jxnews.com.cn/jrlx/system/2006/09/05/002330368.s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