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者》[歐美電影]

《拓荒者》[歐美電影]
《拓荒者》[歐美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拓荒者》講述了一名倖存者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名小海盜(卡爾·厄本)。

基本信息

《拓荒者》講述了一名倖存者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名小海盜(卡爾·厄本)。龍形海盜船駛出神秘的挪威大陸,進入尚未被外人涉足的處女地--美洲大陸。為了掠奪奴隸,貪婪的挪威海盜襲擊了美洲大陸一個靠近海岸的村落。然而就在滿載而歸的途中,這艘海盜船遭遇海難,小海盜成為唯一一個倖存者。影片中用到的頭盔有金屬和橡膠兩種版本。在拍攝特技場面時,演員們所佩戴的自然是橡膠頭盔,金屬頭盔難免會為片場製造影片中那種“血流成河”的場面。

影片概況

(圖)《拓荒者》《拓荒者》

片名:Pathfinder

譯名:拓荒者

導演:馬考斯·尼斯派爾 Marcus Nispel

編劇:拉爾塔·卡拉德里迪斯 Laeta Kalogridis

主演:卡爾·厄本 Karl Urban穆恩·布拉德古德 Moon Bloodgood拉塞爾·米恩斯 Russell Mean

類型:動作/冒險/劇情/戰爭

劇情介紹

(圖)《拓荒者》《拓荒者》

講述了一名倖存者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名小海盜(卡爾·厄本)。龍形海盜船駛出神秘的挪威大陸,進入尚未被外人涉足的處女地--美洲大陸。為了掠奪奴隸,貪婪的挪威海盜襲擊了美洲大陸一個靠近海岸的村落。然而就在滿載而歸的途中,這艘海盜船遭遇海難,小海盜成為唯一一個倖存者。

儘管有著一頭金黃色的頭髮和奇怪的語言,儘管懷疑這個只有10歲的男孩無論走到哪裡都有魔鬼跟在他的身後,但當地的萬帕諾亞格人(北美印第安人阿爾琴族一部落, 後移居美國麻薩諸塞州東南部)還是收留了他,並把他培養成一名技藝超群的獵手和戰士。

15年後,小海盜已經成為一個體格健壯的青年,但這個白皮膚的小伙子卻被他的部落視為幽靈,為了擺脫尷尬的處境,他一直想方設法逃離自己的過去。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幽靈”的命運再一次與海盜聯繫在一起。貪婪、殘忍的海盜又一次將掠奪的矛頭對準美洲大陸,這一次,他們決心進行一次野蠻性襲擊,消滅“幽靈”深愛的部落,搶走他心愛的女人(穆恩·布拉德古德)。

在海盜的這次野蠻行動中,“幽靈”又一次成為倖存者,但這一次不是失去同伴,而是失去曾經撫養他長大的親人。如果說上一次的倖存帶給他的是無助,那這一次就只有痛苦與仇恨了,報仇兩個字已經是深入骨髓,進入他的每一個細胞。

機緣巧合之下,“幽靈”成為探險者(拉塞爾·米恩斯)的嚮導。也許是命運有意的安排,這位探險者恰巧是一名頗有威望的薩滿教巫師,他預知了滿腔仇恨的幽靈令人意想不到的命運:這個舉世難尋的英雄將向野獸般的海盜發動一場一個人的戰爭,他要用自己的勇氣和鮮血成為族人的救世主。

幕後花絮

(圖)《拓荒者》《拓荒者》

在男演員的海盜服下面隱藏著曲棍球運動員專用的墊肩,目的就是讓這幫傢伙看起來更加魁梧和兇悍。從歷史觀點來說,海盜頭盔上並沒有裝飾一些動物大角,儘管對這一點心知肚明,但影片製作方還是決定"篡改歷史"。他們的這一做法無非是為了迎合現代觀眾的欣賞口味,因為在觀眾們看來,所有海盜都有一個已經成俗套的打扮,他們就應該是那個樣子。當然了,頭盔上的動物角也會讓海盜看起來更加可怕。

影片中用到的頭盔有金屬和橡膠兩種版本。在拍攝特技場面時,演員們所佩戴的自然是橡膠頭盔,金屬頭盔難免會為片場製造影片中那種“血流成河”的場面。

劇中的男演員們身穿的維京人的傳統服裝,這讓他們看起來非常英勇強壯。但觀眾們可能不知道,他們的肩部其實墊著曲棍球運動服裝中又厚又寬的墊肩,效果看起來確實不錯。不知道在真實的歷史上,維京人的頭飾是否都以野獸角作為裝飾品,但不管怎樣,在本片中這個想法被落實到了具體的行動上。這個想法倒也不是電影主創人員的臨時性的心血來潮,在西方關於維京人的傳說中,野獸角的裝飾經常出現,這樣的裝扮卻真的能夠令維京人看起來更加勇猛。

在影片拍攝過程中,維京人的頭盔被製作成了鋼鐵和橡膠的兩種。據說橡膠是演員們用來表演的,而鋼鐵則是用來毀壞製作特效場景的。這是一個結合了民族、史詩、冒險、動作等諸多元素的精彩故事。影片共投資4500萬美元,全部的場景都在北范庫弗峰拍攝完成。影片將大量出現維京人發動戰爭的場景,忠實地還原了那個尚處在野蠻時代的人性。

主創介紹

(圖)《拓荒者》《拓荒者》

導演:馬考斯·尼斯派爾

1964年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20歲時只身前往美國,創建自己的製作公司“Portfolio Artists Network”,並在音樂電視製作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績,這也是尼斯派爾最值得人們稱道的地方,珍妮·傑克遜、“辣妹”、吹牛老爹、“Faith No More”搖滾樂隊、“純紅”樂隊、“野蘭花”合唱團、“無疑”樂隊都曾邀請他為自己的歌曲拍攝MV。除了音樂電視外,尼斯派爾在商業廣告方面也是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AT&T、可口可樂、柯達、梅塞德斯、耐克、松下、百事、UPS等知名公司都曾是他的合作夥伴。

數字是最能說明一切的,多年的不懈努力為尼斯派爾捧回了一座又一座重量級的獎項,其中12次獲得MTV音樂錄影帶獎提名,4次成功問鼎。1993年,他又憑藉為喬治·麥可拍攝《殺手/爸爸是滾石》獲得歐洲音樂獎。此外,他也曾兩次摘得公告牌音樂獎,並在2001年榮獲音樂電視作品協會(MVPA)頒發的終生成就獎。

藉助在音樂電視和商業廣告方面的成功,尼斯派爾開始轉戰電影市場,雖然在這一領域稱不上一位人氣很旺的傢伙,但也算是一位多面手:作為導演,他曾經拍攝過《科學怪人》 、2003年又與麥可·貝合作翻拍托比·霍珀的《德州電鋸殺人狂》 ,現正在拍攝改編自亞美利堅·麥基的經典遊戲《愛麗絲》的同名影片;作為助理導演,他曾經參與經典冒險片《國家寶藏》的製作;作為演員,他曾經出演過《Severed Parts》、《Chainsaw Redux: Making a Massacre》,在新片《探險者》中,他也不忘過一把戲癮;作為編劇,他曾經撰寫過《Severed Parts》和《Chainsaw Redux: Making a Massacre》的劇本;作為製片人,他也曾參與《科學怪人》和新片《拓荒者》的幕後工作。

主演:卡爾·厄本

出生於1972年7月7日,原籍紐西蘭惠靈頓,現生活在奧克蘭,父親是一名皮革製造商。一直以來,厄本的老爸便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子承父業,將與皮革打交道的家族事業進行到底。但令老人家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厄本這個傢伙自小就與皮革無緣,確切的說是毫無興趣可言,他最終投身到與皮革製造八桿子也打不著的電影界。

8歲的時候,厄本上演了他表演生涯的“處男秀”,但這一次的“處男秀”太過可憐,不過就是在一個電視節目中說了一句台詞而已。可能是首次露臉的經歷有些讓人下不來台,在高中畢業之前,厄本便再沒有與“表演”二字親密接觸過。

1992年,厄本在紐西蘭劇情類電視劇集《肖特蘭街》 (Shortland Street)獲得一個角色,當時他正準備前往維多利亞大學深造。對於這個得來不易的機會,厄本牢牢地把握住了--經常是拚命地往返於校園與片場之間,可以說做到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1993年到1994年,厄本一邊出演《肖特蘭街》,一邊繼續完成學業。在此之後,他選擇了離開,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表演之路。以後的幾年時間裡,厄本又陸續在惠靈頓區的劇場塑造了幾個戲劇角色。遷居奧克蘭之後,他又在紐西蘭的電視螢幕上出演大量幾乎沒有真正戲份可言的嘉賓式人物。

說起來,厄本的電影事業是從1989年開始的,在當時一部名為《園內有鯊魚》(Shark In the Park)的劇情片中,他飾演了從影以來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角色--一名沉湎于海洛因的癮君子。1992年,厄本又接拍了影片《AKA Chunuk Bair》。但此後仍舊在電視螢幕上打轉轉,包括出演1993年的電視劇集《白牙》(White Fang),雖然這一次是以主角身份亮相的。迄今為止,厄本留給觀眾印象最深的一個角色莫過於《指環王》中的翰國元帥伊奧默爾了。

主演:穆恩·布拉德古德

出生於1975年9月20日,原名克里娜·穆恩·布拉德古德,擁有韓國愛爾蘭荷蘭血統,可以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混血兒。2005年4月24日,布拉德古德與影星埃里克·巴佛(Eric Balfour)訂婚。同樣是在這一年,她又榮登《馬克西姆》雜誌評選的“2005年100位最熱辣女性排行榜”,雖然僅排在倒數第二位,但能夠趕上末班車的這份運氣已經足以讓很多女星羨慕不已了。俗話說新年新氣象,在《馬克西姆》2006年評選的“100位最熱辣女性排行榜”中,布拉德古德終於沒有與末班車親密接觸,排名一下子躍升至第53位。

主演:拉塞爾·米恩斯

米恩斯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印第安人,也是”美國印第安人運動“(AIM)的第一位全國負責人。1972年,在Wounded Knee進行的對抗美國政府的過程中,米恩斯成為該運動舉足輕重的人物。1987年,他加入美國自由黨,並宣布競選該黨的總統候選人,但最終敗給對手--國會議員羅恩·保羅。自1992年以來,米恩斯先後出演了《最後一個莫希乾人》《天生殺手》等影片。

幕後製作

關於導演

作為一個拍攝MV導演,馬庫斯·尼斯佩爾(Marcus Nispel)最理解時尚的概念。尼斯佩爾曾執導了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恐怖片:《德州鏈鋸殺人狂》,這部根據1974年的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其血腥的暴力以及充滿想像力的拍攝手法成為了恐怖片中經典之作,尤其是其中的陰影和光線間的嫻熟運用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因為如此,尼斯佩爾找到表達了自己思想的另一把神奇的鑰匙——那就是“Style over Substance”:意思是注重拍攝技法和場面的電影。這在尼斯佩爾其後參與執導的由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國家寶藏》也有著很不錯的展現。而當《掠奪者》的拍攝計畫曝光後,人們紛紛猜測本片極有可能會成為尼斯佩爾電影之路上另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開拓者》的改編劇本由曾協助奧利弗·斯通拍攝《亞歷山大大帝》的拉爾特·卡羅格里斯(Laeta Kalogridis)主刀,尼斯佩爾還請來了電影原作的編劇尼爾斯·高普(Nils Gaup)。尼爾斯·高普曾憑《白夜迷蹤》輕鬆獲得了挪威最佳電影的提名。在改編後的《開拓者》中,在新大陸被哥倫布發現之前的500年間,北美土著部族同維京人的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本片最關注的也就是這些戰爭場面,過電影的預告片,你會發現這部電影有史詩般的感覺,從演員們的服裝到大場面的戰爭場景都非常精美,以至於人們紛紛猜測,《開拓者》將有可能成為暑期檔尾聲中的黑馬之作。這對尼斯佩爾以及電影公司來說絕對是個很好的兆頭。

本片的演員陣容不算強大,除了曾在《指環王》系列、 《諜影重重2》以及《毀滅戰士》中有著精彩表演的卡爾·厄本之外,幾乎沒有太熟的面孔,不過這也沒關係,畢竟劇中的演員們大多數的時候都是帶著獸角面具。

關於維京人

因為這是一部講述維京人生活衝突的電影,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維京人的歷史。

維京:英語“Viking”一詞來自冰島語中的“Vik”, 意為“海灣”。

維京人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北歐,就是今天的挪威、丹麥和瑞典。當時歐洲人更多將之稱為“Northman”,即北方來客。維京是他們的自稱,在北歐的語言中,這個詞語包含著兩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後是掠奪。維京人也是最後一批被羅馬人稱為“日爾曼人”的野蠻人部落,他們曾經使整個歐洲處於恐怖之中。從他們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故鄉開始,維京人乘坐龍船,穿越海洋對其它文明發動突然襲擊。人們之所以把維京人乘坐的船稱為龍船,主要是因為這些船的船頭和船尾都雕刻著龍頭。剛開始的時候,維京人在被襲擊地區的正規武裝力量抵達之前,迅速完成掠奪和撤退等一系列行動,但隨著自身實力的增強,他們的膽子也變得越來越大,到了最後,維京人占領了歐洲許多重要地區,並在被占領區定居下來。作為基督教徒眼中的異教徒,維京人會毫不猶豫地殺死教堂裡面的神職人員,並搶劫教堂中的財物。出於對他們冷酷無情和兇猛殘暴的恐懼,當時的人們把維京人比做地獄裡來的魔鬼。他們遠航的足跡遍及整個歐洲,南臨紅海,西到北美,東至巴格達。但他們第一次在當地百姓面前出現,就是以海盜的身份搶劫掠奪。

從8世紀到11世紀,維京人四處征戰,侵略鄰國。他們逐漸有了國籍,逐漸有了瑞典維京人,挪威維京人和丹麥維京人的名稱。每個國家各選擇一個戰場:瑞典人朝東打;丹麥人向西航行;挪威人經常在海上打劫,侵占未開發的地方或人口稀少的地區。維京人縱橫四海:發現格陵蘭,駕著長船直達美洲,移民冰島,掠奪愛爾蘭,遠征俄國,陷法國於血海。8世紀的歐洲,響起這樣的祈禱:“上帝啊,保佑我們逃過北方人的暴行吧!別叫我們遇上他們。”不過,維京人同時也以出色的手藝人、海員、探險家和商人而著稱。

相關評論

電影劇本還算可以,至少言之有物,但結尾很難讓人滿意。我們可以把電影分成兩類,一類電影會把前因後果交代明白,層層鋪墊,以使高潮來臨時不會顯得唐突;另一類如同本片,我們叫它驚險電影,其主旨是要讓英雄在最後時刻偶然戰勝對手,本片正是這樣一步一步把主角逼上絕路,再在偶然的情況下巧妙戰勝對手。這么處理的確很假,但這樣的手法卻是以前影片中常常用到,而現代影片不屑去用的。

二十一世紀的電影即使驚險,也會為結局設定足夠多的鋪墊。比如那部《魔戒》 ,經過前兩部細密的鋪墊,最終大戰在第三部中展開。兩方對壘,雙方援兵不斷趕到,情勢與力量對比幾次逆轉跌宕起伏。這才是如今好萊塢拍片的宗旨,因為民眾也不是傻瓜,1挑100也被證明是不現實的(武俠片除外)。《拓荒者》這種反潮流的精神確實不錯,但沒法讓人信服。這樣的結尾必定被大多數人當作笑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