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1937年1月,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改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為激勵學員努力學習,肩負起抗日救國的責任,1937年11月,毛澤東讓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人凱豐為抗大譜寫一首新的校歌,以取代原來的《紅大校歌》 。 當時,學員們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牆為黑板,在毛澤東親自為抗大制定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校訓的薰陶下,白天苦練殺敵技能,晚上伏案苦讀。一幕幕感人情景讓凱豐心潮澎湃。很快,他就將從心靈深處流淌出的歌詞交給了年僅27歲的青年作曲家呂驥。11月10日,呂驥反覆吟誦著歌詞,心如潮湧,一串串音符挾著強烈的感情噴涌而出,僅用一個下午的時間,他便完成了譜曲任務。此後,由呂驥當場唱給時任抗大副校長的羅瑞卿等領導聽。羅瑞卿激動地說,我聽過不少校歌,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這首歌。從此,《抗日軍政大學校歌》從校園傳遍延安,飛越萬水千山,唱遍抗日前線,並一直傳唱至今。

基本信息

簡介

1937年1月,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改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為激勵學員努力學習,肩負起抗日救國的責任,1937年11月,毛澤東讓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人凱豐為抗大譜寫一首新的校歌,以取代原來的《紅大校歌》

歌曲名:《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作詞:凱豐

作曲:呂驥

歌詞

《抗日軍政大學校歌》譜《抗日軍政大學校歌》譜

黃河之濱,
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
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
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
同學們,努力學習,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
我們的作風,
同學們,積極工作,
艱苦奮鬥,英勇犧牲,
我們的傳統。
象黃河之水,洶湧澎湃,
把日寇驅逐於國土之東,
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
我們是抗日者的先鋒!

創作背景

1937年1月,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改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為激勵學員努力學習,肩負起抗日救國的責任,1937年11月,毛澤東讓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人凱豐為抗大譜寫一首新的校歌,以取代原來的《紅大校歌》。

凱豐受領任務後興奮不已,夜不能寐。他根據黨中央賦予抗大的任務,望著一群群熱血青年感慨萬端:自抗大創辦後,除來自紅軍部隊和抗日前線的將士外,還吸引了一大批愛國之士,他們放棄了優越的家庭生活,從海內外匯集於寶塔山下,尋找抗日救國的真理,探索民族救亡之道。這些愛國知識青年中,有著名專家學者艾思奇任白戈等;有表演藝術家呂班田方孫維世等;有作曲家賀綠汀鄭律成等;有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的弟弟張學思楊虎城的兒子楊拯民馮玉祥的侄子馮文華傅作義的弟弟傅作良朱德總司令也把自己的兒子朱琦送到抗大學習。其中還有國際友好人士朝鮮武亭越南洪水等。

當時,學員們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牆為黑板,在毛澤東親自為抗大制定的“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校訓的薰陶下,白天苦練殺敵技能,晚上伏案苦讀。抗大創辦9年多,共培訓10多萬軍政幹部。一幕幕感人情景讓凱豐心潮澎湃。很快,他就將從心靈深處流淌出的歌詞交給了年僅27歲的青年作曲家呂驥。11月10日,呂驥反覆吟誦著歌詞,心如潮湧,一串串音符挾著強烈的感情噴涌而出,僅用一個下午的時間,他便完成了譜曲任務。此後,由呂驥當場唱給時任抗大副校長的羅瑞卿等領導聽。羅瑞卿激動地說,我聽過不少校歌,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這首歌。從此,《抗日軍政大學校歌》從校園傳遍延安,飛越萬水千山,唱遍抗日前線,並一直傳唱至今。為了弘揚抗大的光榮傳統,1989年1月9日,作為抗大傳人的國防大學在召開的首屆黨代表大會上,正式把《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確定為國防大學校歌。從此,國防大學校園上空每天都飄蕩著《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作詞凱豐資料

凱豐凱豐

凱豐(1906—1955),原名何克全,生於萍鄉市湘東區老關鎮三角池村。1925年夏,凱豐在萍鄉中學畢業,考入武昌高等師範。在此期間,他經常閱讀《語絲》《莽原》等進步書刊。為了抵制湖北的“反赤運動”,凱豐寫了一篇關於武漢“反赤”情形的通訊,登在魯迅主編的《莽原》上,署名“未名”。該校校刊也不時刊登凱豐署名何克全的文章,後來他擔任校刊的主編。1927年2月,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2月,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初,任團中央巡視員,不久任團廣東省委書記,化名“開封”,按諧音寫成“凱豐”。 1937年春,凱豐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代部長,並常到抗大講政治經濟學課程,作形勢報告。1937年初,凱豐寫下了催人奮進的《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作曲呂驥資料

呂驥呂驥

呂驥(1909-2002),原名呂展青,長沙湘潭人,中國音樂理論家、作曲家、音樂活動家。曾就讀於長沙長郡中學和上海音樂專科學校。1932年參加左翼劇聯,1935年加入共產黨。1937年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部副主任兼音樂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北大學魯迅文藝學院院長、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等職。音樂作品有《抗日軍政大學校歌》、《自由神》、《鳳凰涅磐》《新編九一八小調》等,著有《論國防音樂》、《中國新音樂的展望》、《民間音樂研究提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