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WIKI狂》第32期

《我為WIKI狂》第32期

在WIKI極受冷落的中國,也算是一個異數。 WIKI連結,是WIKI的精髓。 即WIKI是一種古老的套用。

>>>我也要加入《我為WIKI狂》!<<<

本期WIKI之星:灌木叢

一、關於灌木叢:私人日記

二、江湖不相忘:首屆中文維客年會側記

江湖不相忘:首屆中文維客年會側記

引自--灌木叢:私人日記

《我為WIKI狂》第32期

象詩歌一樣

上海圖書館·3F音樂欣賞室。彎月形會議室。80個人剛好湊成個“濟濟一堂”。
米黃色主調,在軟墊靠椅和背牆浮現。素淡、樸素,造成寧靜、平和的心態,卻不妨礙激情的綻放和思想的碰撞。就是略顯緊張的主持人和演講嘉賓都讓你覺得如此可敬和可愛。

信息密度很大。好多上台演講的都簡化了內容,收住了鋪陳的舌頭。報名時,天書的工作人員問,要不要上台發表一下觀點?等於說你有想法你就可以站在大家面前去講。好的事情好的活動,就是開放、平等得讓你內心熨熨貼貼、無話可說。

WIKI專家和演講大師潘海東說,8月份是維客月,今天是上海本次的中文維客年會,22日是丹麥全球維客年會(?),又,26日是香港的首屆中文維基年會

官方對本次年會的介紹是:“中文維客年會(Chinese Wiki Conference,簡稱CWC)是一次完全屬於中文維客人自己的盛會,目的是在中國和中文領域探索維客(Wiki)的發展趨勢,探討中華文化和維客文化的關聯,分析目前維客在中文世界存在的問題,並能夠讓維客參與者有一個更深入交流的機會。

首屆年會定為交流討論認識為主的交流會,不對參會人員的地域身份學識職位等作任何限制,只要您一直關注中文維客、喜歡維客文化、關心維客企業化套用或者想現在開始了解關於中文維客的文化,我們都非常歡迎您來參加我們的聚會。”

然後我們就感受到了這些:熟悉的朋友和陌生的朋友。學者和學習者。酷哥和美女。平民特徵。非功利主義。總算是一個牛人匯聚的沙龍。所以參與會議的這八十人都有福了。

也許一切僅僅是開始,但我感覺網際網路很明亮很新鮮很健康,至少這些人伴隨著陽光和鮮花。
於我,會成為記憶中的網際網路聚會的範例。

關於葉群峰

在陌生的孤立的世界裡,你偶爾會捕捉到一張熟悉的面孔,像你的老父親,像你家鄉的伯伯,嬸子。
你說不出他們的名字,而且他們也確實生存於另一個世界。而且他們也作為一個異鄉的人出現在異鄉的街頭。
看到馬雲,為他的敏捷語言能力和他的義氣折服,馬上想到老呂。
在將軍煙和雙喜煙的衝勁里,則想起程小無,他像先鋒小說家。痴迷語言的魔方,卻又懷疑文字的輕脆無力。狂放任性,卻時常低落。第一次認識就是這種堅固的印象,不可阻擋的要使你信任終生。

很多很多。。。
他們都是一些優秀的詞條。

主持人說:葉群峰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朋友,對此我堅信不疑。我感覺我對這個人已經認識很久,很久。有點像高中時的同校好友也是好人的吳益華吧。這是屬於他們的天生的親和力。

今天他講過三次話。
會前,算是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詞。他無意於縱橫捭闔,呼嘯成風。“他的聲音里有一種力量”,他把所有人當成了他的朋友。

然後是第一場小組討論。他說到舉辦本次維客年會的緣由,一是受中文網誌年會的啟發,二是在與其它維客的交談中深感組織一個聚會的必要性。今天他很開心,我們大家都很開心。

最後就是會議總結,他說WIKI不僅是源碼的開放運.hudong.com/wiki/%E7%B6%B2%E9%9A%9B%E7%B6%B2%E8%B7%AF">網際網路在這時非常明朗,像陽光一樣,“共建-分享”,其樂融融。我在意見反饋表上寫:WIKI精神是真正的網際網路精神
開放的胸襟、溫厚的內心,這是網際網路和所有人類組織要我們學會的。

他是一個優秀的詞條。
比如他對文泉驛的一個不經意的引薦,可謂“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比如在天書的首頁連結百度百科新浪開放詞典。你不難想像幾個維客支柱網站擁有如何的友誼。
維客人的那種友愛是獨特的。

關於BOB

BOB就是鮑鳴浩。他在昨晚南下的火車上用WORD準備了今天的講話內容。痴迷於WIKI開放中立的理念。誠懇的表達自己的理想主義情愫,並把WIKI當作是一種知識理想主義,於我心有戚戚焉

他說,自己對維客在中國的未來景況,並不樂觀。他強調這個“不樂觀”是指“不盲目樂觀”,相比國外WIKIPADIA,中文維客發展並不快。BOB分析出的一個原因是,中國人沒有寫作的習慣,或者不善於寫作。因此維基精神不能很好的落地生根。
妙語:
WIKI不只是技術的成功,而是精神的成功。
WEB2.0也是這一理想的延續。
WIKI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網際網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WIKI創造萬里長城一樣的奇蹟,萬里長城是抵禦外敵,而WIKI是整理和保護人類的知識。
WIKI是網際網路最複雜的概念,也就是BLOGRSSSNS都相對簡單。
WIKI缺乏木子美
BOB區別維基和維客兩個名詞,他把維客當成是維基在中國的“異化”(註:不是德國哲學中的那個“異化”)。

BOB的維庫,是我接觸最多的。但好象沒有為它作過什麼貢獻。

關於潘海東

新認識的葉皓講老潘是PhD。PhD指博士,當然更是潘(P)海(H)東(D)。有網友調皮的說PhD是Permanent head Damage(永久損害頭部),一哂。老潘別打我:)
翻了老潘的資料一看,乖乖隆地冬,不得了。
曾任辦公門戶“亞商線上首席信息官。在美留學期間任哈佛中國評論共同主席、麻省理工學院人才論壇分會主席。作為優秀留美學生代表,曾接受“新華社”與“人民日報”的採訪。獲得波士頓大學博士學位(你看,貨真價實的PhD),清華大學碩士學位,北京科技大學學士學位,並曾在北京大學“高級歷史研修班”進修。 AND SO ON...

老潘讓我想到去年網際網路發展論壇上的中搜陳波。機智幽默。對行業了如指掌,頭腦冷靜,無所不知。能有趣的回答本領域一切問題。
整體形象,就是一個怪才,還像古龍小說中的招術獨異、舉刺流暢的劍客

互動維客(HOODONG.COM)是中文維客里別具一格的範例。體現在三點:
1強調娛樂性。
2強調商業性。
3開發出了中國第一套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文維客系統。
今晨臨行前拉了一張互動線上的“維客小組”使用指南。剛好潘海東也在會上講了。總之HOODONG.COM已經是一個人頭攢動的社區。在WIKI極受冷落的中國,也算是一個異數。

這就是BOB所謂WIKI的“中國式異化”(異化這個詞在這裡並無絲毫貶義)。

關於Mountain
Mountain是真正的維客。是維基百科中文版的第一個用戶,他和新加坡Formulax一道漢化了維基百科,並成為中文維基百科最早的參與者。
Moumtain對WIKI的實踐超於常人,WIKI的精神和行為是靠Moumtain這種孜孜不倦的維客在傳續的。所有人都發現他是一個讓人敬服的思維清晰、表達清晰的思想者和探索者。今天他提出了“維基動力學”,且以學者的知識能力分析了維基百科近五六年發展軌跡。
都是經驗之談。
認為WIKI尚處於早期階段。
WIKI目標是讓地球上每個人能夠自由的獲取信息
還是由少數專家作出主要貢獻。
WIKI的協作,呈現鬆散狀態。創建一個詞條,往往是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失敗的可能性很大。

關於譚穎華
我猜想來自廣州的這個人,內心一定貯藏著某種不為人知的火焰。他總能自己言語及別人言語之時擁有一種笑容。
他從一開始就不準備回答一個如何賺錢的問題,因為一個目的純粹的文化網站本身是難以營利的。就如同紅樓夢是無法營利的一樣。
我得說,中華維客,讓我躍躍欲試。上帝保佑我在今後的日子裡有一些寫作詞條的時間。
百度一下,有譚穎華《淺析中國園林環境蘊涵的天人合一思想》,不知是不是同一個譚穎華。供職於滙豐銀行軟體研發中心?

以WIKI擴張中國文化的領地。擴張可以改成“收復”,它其實是一種“復興”。中國文化的WIKI建設,需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澱。
WIKI與文化有天生的統一性,結合起來,得天獨厚。
WIKI本身是一種文化。WIKI連結,是WIKI的精髓。

我和坐在我身旁的新朋友顧建博都喜歡這個人。

關於葉皓
自古英雄出少年。小我三歲的葉皓來自溫州,剛從愛爾蘭回來,他在那裡讀研一。作為今天最年輕的演講者,他有足夠讓人欣賞的理由。他給自己的題目是《化大同為小同,給WIKI以感情》,提出了切西瓜理論,“西瓜可以橫切豎切,還可以雕花”,WIKI切法不同,就有了教育WIKI,美食WIKI,ITwiki,旅遊WIKI、職業WIKI,是不是這個意思?

他還舉了一個套用實例“協同娛樂辯論”,準備在社區里將單挑升級為群歐。不知是否接近“板兒磚”??

關於張利

身份不明者(呵呵,所謂黑馬)張利無疑是本屆年會的一大亮點。他對WEB2.0時代的智慧財產權等的探討,讓許多人重視。今天找他交流的人估計是最多的。

關於鄭雲深和李明順
部落格大拿鄭雲深和李明順也來了。

原來鄭雲深就是刻錄事的博主。

李明順:1網際網路跨進社區時代。2忘掉WIKI,忘掉概念,才能普及套用。

關於吳佛懂
口天吳,如來佛的佛,懂得不懂得的懂。這是他對自己名字的自定義。有趣的名字。

觀點:1人類知識增長的過程與WIKI信息建設是一致的。即WIKI是一種古老的套用。2協同創作,不單是維客之間的協作,還可以是維客網站之間的協作。

AND SO ON...

向你們致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