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圖》

《忠烈圖》

《忠烈圖》是老舍用京劇形式寫成,寫於1938年,反映了北方鄉間民眾抗敵的故事,宣揚愛國主義精神。這齣戲都是依照京劇折子戲的短劇,在當時情況下,日寇入侵,兵荒馬亂,短劇易於排演,便捷宣傳。也由於老舍先生初涉劇壇,“要寫得整,不敢多和角色,”他計畫“等練習稍勤,有些把握,”再寫大戲。

基本信息

簡介

《忠烈圖》忠烈圖

1938年,老舍嘗試著寫了四出京劇。正是在這種抗戰的氛圍中,也把老舍引到話劇創作之中,開始了他前期話劇的創作階段。因為京劇畢竟是他熟悉的,他很喜歡唱京劇。他說:“我心目中的戲劇多半兒是舊劇。”3他先從京劇中尋找舞台感覺。為了抗日的需要,老舍連續創作了四個抗戰京劇劇本:《新刺虎》《忠烈圖》《薛三娘》 《王家鎮》。其中《忠烈圖》反映的是鄉紳陳自修,山大王趙虎奮起抗日,丈夫犧牲在抗日前方的陳寡婦,為夫報仇,促其抗日殺敵,自願改嫁趙虎之事。

藝術特點

(圖)《忠烈圖》劇照《忠烈圖》劇照

這個抗戰京劇,藝術上很有特點,人物較少,事件簡明,矛盾集中,頗似話劇獨幕劇,“在簡單中求生動”;“略用小說寫法,如陳自修囑僕人劉忠去預備掃墓的酒果,仆答以市面慌亂,無處買酒果;如在墓前,陳先生問侄,誰殺你父,答以日本人……都是用對話引起更多的圖象。”(老舍《(忠烈圖》小引》)他在國難當頭之日,運用老百姓喜歡的京劇形式,創作出四出抗戰京劇,雖然傖促間藝術上不太成熟,但舊瓶裝新酒,並試圖改造“舊瓶”外觀的嘗試,寫有缺點的正面人物,如《忠烈圖》里的山大王趙虎。

創作背景

《忠烈圖》是依照京劇折子戲的短劇,在當時情況下,日寇入侵,兵荒馬亂,短劇易於排演,便捷宣傳。也由於老舍先生初涉劇壇,“要寫得整,不敢多和角色,”他計畫“等練習稍勤,有些把握,”再寫大戲。這個抗戰京劇,藝術上很有特點,人物較少,事件簡明,矛盾集中,頗似話劇獨幕劇,“在簡單中求生動”;“略用小說寫法,如陳自修囑僕人劉忠去預備掃墓的酒果,仆答以市面慌亂,無處買酒果;如在墓前,陳先生問侄,誰殺你父,答以日本人……都是用對話引起更多的圖象.他在國難當頭之日,運用老百姓喜歡的京劇形式,創作出四出抗戰京劇,雖然傖促間藝術上不太成熟,但舊瓶裝新酒,並試圖改造“舊瓶”外觀的嘗試,寫有缺點的正面人物,如《忠烈圖》里的山大王趙虎.並號召各類人物團結抗戰,反映出民眾抗日的熱潮,認識到全民抵抗的重要性,值得大書特書。

劇論的理論建樹

作為學貫中西,又有創作實踐的藝術大師,老舍先生有關京劇的論述,有許多真知灼見。首先,他在肯定京劇形式美的同時,指出“好多舊戲的一個大毛病是寫得粗枝大葉,”強調必須根據時代發展不斷加工,反對老戲老演:“要用很大的力量整理劇本,先把不通的去掉,慢慢地再讓詞句精彩。演出的劇目需要不斷的加工,一絲不苟地加工,儘管是保留劇目也得加工。戲是不改的,一個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演出總有所改動”(老舍《戲劇漫談》)。

其次,他提出戲改的目的是為新觀眾,即推陳出新的目的基點是思想感情上打動觀眾,尤其是新一代觀眾:“我們的傳統戲要是改編得好,能夠讓它和今人的思想感情掛上鉤,還是頗有可為的。假如完全在我們思想感情之外,無論技巧多么好,恐怕也打動不了後一代;假如後一代都不愛它,那就很危險”(《戲劇漫談》)。

第三,形式上他也要求大膽革新,反對賣弄技巧:“我們要大膽一些,不要過於保守,以為什麼東西都改不得。有的東西,以前看著很好,現在看著就不那么好了……老是認為老技巧不可以去掉,但是那個老技巧是由那個老生活、老思想出來的,擺在今天的舞台上,便會令人不太適合。”他特別反對老套式,早在抗戰初期就指出:“近來時行的‘本兒戲’,目的在求穿插熱鬧,多占工夫,而又須省力氣,往往是紅臉的進去,白臉的卻出來;你兩句散板,我兩句道白;又臭又長,病在一個字棗‘碎’。這樣的戲,儘管行動漂亮,布景講究,只能熱鬧眼睛,而不能往人家心裡去”(《(忠烈圖)小引》)。

作者簡介

(圖)《忠烈圖》《忠烈圖》

老舍(1899年-1966年),享年67歲,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姓氏一拆為二),滿族北京人。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一個滿族城市貧民家庭。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
1913年考入北京師範學校。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擔任過國小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1925年,老舍第一個長篇《老張的哲學》問世。
1934年夏到青島山東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1936年夏辭去教職,專事文學創作。1946年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留美寫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劇協和中國曲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1966年被“四人幫”迫害致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