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藺相如列傳》主要講了負荊請罪、完璧歸趙等幾個故事。記敘廉頗、藺相如在這種歷史情況下,西抗強秦,為趙國的安全和尊嚴所做出的貢獻;同時也寫了他們二人為維護趙國的利益,彼此搞好團結的事跡。

基本信息

寫作背景

《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

本文節選自《史記•廉頗藺(lìn)相如列傳》。原為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等人的合傳。這是原傳的第一大部分。

列傳,古代紀傳體史書中的一種體例,用來記敘帝王、諸侯以外的歷史人物的事跡。

戰國(前403-前221)是一個兼併劇烈的歷史時期。本文所敘史實發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間,正值戰國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領了巴蜀,並奪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敗楚軍,初步形成了統一全國的趨勢。在此期間,秦以主力圖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縣、均縣等地)及漢水北岸,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儘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對趙的進攻,所以如何對付秦的挑戰已成為趙國安危之所系的大問題。廉頗和藺相如就是在這個歷史舞台上起關鍵作用的人物。

戰國後期是封建割據,諸侯紛爭最嚴重的時期。趙國處在四戰之地,尤其是西鄰強秦的威脅最大。課文所寫事件發生在戰國後期,當時秦、楚、齊、趙、韓、魏、燕七國紛爭。七國中,秦通過變法實力最強,它要統一中國,基本採取各個擊破戰略,積極對外擴張。它南邊的楚國和東北的趙國,實力比秦國稍弱,但比其它四國強。在藺相如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時候,秦國主要力量正對付楚國,所以它對趙國雖也虎視眈眈,不時蠶食欺壓,但還抽不出主要力量來進攻。這就是藺相如進行外交鬥爭取得勝利客觀上的有利條件。當然,藺相如的主觀努力——利用有利形勢,機智勇敢地進行鬥爭也是很重要的。

作品簡介

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與藺相如列傳中就是主要講了負荊請罪、完璧歸趙等幾個故事。

司馬遷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史記》中通過描寫人物來表現歷史事件的典型作品,全文不僅成功塑造了廉頗和藺相如兩個歷史人物的形象,還有對趙奢、趙括、李牧等人的描寫。課文節選了原傳的第一部分,這部分集中記載了藺相如的事跡,對廉頗也做了簡要的敘述。 本文的敘述模式可以歸納為“三二二”,即以三個小故事來描寫兩個人物,之間貫穿兩種矛盾。作者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歡”三個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強暴的形象及其“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崇高精神,同時也凸現了廉頗忠於國家、勇於改過的優秀品質。而故事情節的推進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在矛盾的發展變化中進行的,這種矛盾包括秦趙之間的衝突這個主要矛盾和廉藺二人之間的內部矛盾。

主題思想

《廉頗藺相如列傳》是一篇富有思想、社會意義的作品。本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藺廉交歡”三個故事,讚美了藺相如的智勇與愛國主義精神,即對敵鬥爭的堅持和對同僚的退讓;同時也讚美了廉頗的忠於趙國與勇於改過。從藺廉二人的行事與彼此間的相互關係,極為自然地反映了這樣一種思想:當敵人侵犯的時候,應該怎樣地為國而忘身,怎樣在軍事上、外交上緊密配合起來擊退敵人的進攻,而在平時,應該怎樣團結禦侮,消除內部矛盾,來保衛祖國。因此可以說,這篇傳記,是富於愛國思想的。

內容結構

第一部分

本文共21段,可大致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文章以“雙起法”開篇,同時推出廉頗和藺相如,分別介紹了兩人的身份和地位。由於兩人地位高低懸殊、影響的大小不同,在他們之間將會產生矛盾就成為必然。這一段為後文廉頗自恃功高而鄙視藺相如的出身埋下了伏筆,為以後廉藺之間的矛盾做了鋪墊。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3~13段),以“和氏璧”為線索,記敘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始末。作者在第一部分極為概括地介紹了廉頗的主要功績之後,就把更多的筆墨放在了藺相如身上。而在藺相如出場之前,先借繆賢之口,讓讀者初步了解到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這樣的側面描寫突出了藺相如的為人性格和智勇雙全,為下文張本。接著藺相如向趙王分析了秦趙之間和氏璧事件的形勢,根據形勢採取相應對策解決問題,在關鍵時刻毅然出使秦國。 接下來作者花了大量筆墨描述了藺相如與秦王鬥爭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體現出相如的敢於鬥爭,更突出了他的善於鬥爭。入秦後他本已將和氏璧獻與秦王,後見秦王並無償城之意,便產生將璧取回之心,但在當時形勢下又不能強行奪取,只能以智巧取。在借“璧有瑕,請指示王”的理由取回和氏璧後,他又機敏地提出“人璧俱碎”來威脅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先緩和矛盾,“召有司案圖”,裝模作樣一番,但相如依然看穿了秦王的伎倆,又提出條件以獲得迴旋餘地,以便暗中派人將和氏璧送回趙國。最後痛斥秦王不守諾言、背信棄義,以證明自己“完璧歸趙”是理所應當的,從而取得了與秦王鬥爭的勝利。 在“完璧歸趙”的欺詐和反欺詐鬥爭中,突出了藺相如的足智多謀、勇敢及不畏強暴。在“完璧歸趙”後,秦趙兩國的矛盾得以暫時緩和,藺相如也得以加官。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14~16段),主要寫澠池之會,藺相如再次與秦王鬥爭,挫敗了秦王的陰謀。澠池之會是秦王玩弄的又一次陰謀,名曰“為好”,實則欲侮辱趙國,甚至劫持趙王。藺相如事先做了周密的部署。澠池會上,主要在秦王和藺相如之間,展開了一場侮辱與反侮辱的鬥爭。一開始秦王步步進逼,而藺相如不僅寸步不讓,還運用策略逼得秦王步步後退。對秦王展開的攻勢,藺相如針鋒相對,使秦王不得不轉攻為守,以至秦王欲侮辱趙王的陰謀不僅沒有得逞,自己反而受辱。澠池之會的鬥爭以秦王的陰謀徹底落空告終,藺相如反應機敏,蔑視強權、置生死於度外的形象也在鬥爭中凸顯了出來。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第17~21段),這部分由以藺相如為主轉為廉藺並重,主要記述廉藺之間的矛盾從激化到解決的過程,表現廉藺交歡的事件。 “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體現了藺相如在對敵鬥爭中的足智多謀、英勇不屈、毫不妥協,在對待與廉頗之間的內部矛盾時,藺相如又是另外一種態度,表現出隱忍退讓、寬宏大度、心胸開闊和“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一面。在廉頗居功自傲,並揚言“我見相如,必辱之”的時候,相如採取的是退讓迴避的態度,或稱病不朝,或隱車避匿,表現了他明大義、識大體、顧大局和不計私怨,以國家前途為重的品質。正如作者在原傳的結尾所寫的那樣:“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廉頗雖然有心胸狹窄的缺點,但當他聽到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言論之後,能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及時改正,他的負荊請罪也表現了他的愛國思想,因此作者對廉頗的忠於國家和勇於改過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廉藺交歡,將相更加團結,廉藺二人的精神都得以升華。

寫作特點

1.選材典型、形象突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第一個藝術特色是選材典型。一個人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可是寫人物傳記時,就不能事無巨細,統統羅列,而是必須對這些傳記的素材進行加工、提煉,選擇最能表現人物主要性格特徵的典型事件來寫。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歷史人物一生的關鍵所在。寫好這些關鍵之處,不僅可以表現出歷史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顯示歷史發展的進程及其特點。廉頗、藺相如所處的時代,正是戰國後期。當時“七雄”並峙,彼此攻城略地,弱肉強食,戰禍頻繁,民不聊生。“七雄”中秦國最強,強秦力圖兼併六國,六國則與強秦抗衡,故又有“連橫”“合縱”之舉。秦國自“連橫”以後,想對六國各個擊破,而趙國則首當其衝。唯趙在當時還有一些實力,秦尚難輕取。趙國在“七雄”紛爭局面中,為了自身的生存,自然要重視軍事、外交的措施。廉頗和藺相如,一武一文,一個是忠於趙惠文王的、富有沙場經驗的宿將,一個是忠於趙惠文王的、智勇雙全的外交家,兩人自然成了趙國封建統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司馬遷為了要表現廉頗、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徵,不是給廉頗、藺相如各開一張履歷表,而是選擇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件事來寫。這三件事反映了兩種矛盾:一是秦趙兩國之間的矛盾,一是廉藺兩人之間的矛盾;前一個矛盾發展的後果,是構成後一個矛盾的原因。通過這兩種矛盾衝突,廉頗和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徵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時,秦趙爭奪和氏璧與澠池之會兩件事,實質上是兩國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政治威信的兩次實力較量,是秦國大舉進攻趙國的前奏。所以寫這兩件事,也顯示了歷史發展進程的特點。

2.一詳一略,線索分明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第二個藝術特色是一詳一略的寫法。“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件事中,特別是前兩件事,作者著力寫藺相如,筆墨酣暢,具體入微;寫廉頗則較簡略。在三個歷史故事中,有關廉頗的素材,幾乎被作者提煉到“濃縮”的程度。為什麼這樣詳略不同?從這篇文章的本身,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廉頗早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在文章中一開始就以上卿的身份出現。藺相如原為“宦者令繆賢舍人”,是個門客。廉、藺兩人開始時地位高下懸殊。但由於藺相如獲得了兩次重大外交鬥爭的勝利,被“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當時“七雄”紛爭的局面中,外交鬥爭的作用已經重於軍事鬥爭,“智斗”已經重於“鬥力”,“謀”已經重於“勇”。作者之所以對藺相如詳寫,而對廉頗略寫,就是因為藺相如是一個忠於趙國的、智勇雙全的、出色的外交家,他在秦趙兩國的矛盾鬥爭中所起的作用自然大於廉頗,在當時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比廉頗顯著。

3.反襯手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第三個藝術特色是反襯手法的運用。運用反襯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顯得更加鮮明突出。該文的主要人物是藺相如,但也還寫了其他一些人。“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作者還寫了秦王的貪慾,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又寫了秦王的欺詐,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這是秦王耍花招,繼續製造騙局。在“澠池之會”的故事中,也對秦王有所描述,先寫秦王令趙王鼓瑟,戲弄趙王。當相如提出“以相娛樂”的要求時,“秦王怒,不許”。但最後還是“不懌,為一擊缶”。寫出了秦王的色厲內荏、難以下台的窘態。在這兩個故事中,作者寫了秦王的貪慾、欺詐、色厲內荏、窘態畢露,主要是為了反襯出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負荊請罪”這個故事,作者以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偏狹,反襯出藺相如的豁達大度,顧全大局。廉頗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戰之大功”,鄙視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藺相如在與舍人的對話中則說:“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在這裡,作者又以廉頗重視軍事鬥爭、輕視外交鬥爭,反襯出藺相如的見識獨勝廉頗一籌。

人物分析

人物形象

1.藺相如
一個目光遠大、心胸寬闊的愛國者;一個不畏強暴、智勇雙全的勇士;一個能言善辯、嫻於辭令的外交家。
2.廉頗
他勇於衝鋒陷陣且很有政治頭腦,雖然有時也自高自大、心胸狹窄,但他性格坦率真誠,知錯就改。他,是一個熱愛祖國的有勇有謀的將軍。

人物特點

藺相如是太史公所景仰的歷史人物之一,因而在這篇傳記中對這位傑出人物大力表彰、熱情歌頌。一方面表彰他的大智大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會”兩個歷史故事,有聲有色地描繪了他面對強暴而無所畏懼的大無畏精神,也表現了他戰勝強秦的威逼凌辱、維護趙國尊嚴的機智與果敢。另一方面又表彰了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高尚品格。在“廉藺交歡”一段中生動地記述了藺相如對蓄意羞辱他的廉頗保持了極大的克制與忍讓,終於感動了廉頗,實現了將相和好,團結對敵。此後的十幾年中,秦國沒敢大規模對趙用兵,這與藺相如主動維護趙國內部的安定有密切的關係。

廉頗是本篇的另一主要人物。作為戰國後期的名將之一,作者雖然也記述了一些有關他善於用兵的事跡,但都著墨不多。而對他的“負荊請罪”卻作了細緻的描寫,因為這正是這位戰功赫赫的名將身上難能可貴的美德。居功自傲,對相如不服,固然表現了他的狹隘,而一旦認識到錯誤,立即“肉袒負荊”前去謝罪,這比戰場殺敵需要一種更大的勇氣,因而為司馬遷所敬佩。經過作者的精心編撰,這段故事已成為流傳千古的歷史佳話,“負荊請罪”也成了後人常用的典故和成語。

趙奢既善治賦又善治兵,李牧不求虛名,只重實績,都給讀者留下了鮮明印象。尤其是趙括,經司馬遷的記述之後,早已成為一個紙上談兵的典型,後人常常引以為戒。

作品評價

原文圖原文圖

本文在材料的取捨剪裁上是很下功夫的。作者司馬遷善於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作為材料取捨的標準。他只選取了三個典型事件進行集中敘述,就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作者又非常重視詳略主次的安排,集中寫藺相如,其間穿插對廉頗的描述。對能表現人物性格的事件,不惜花費筆墨詳細描寫,對其他一些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則惜墨如金,一筆帶過。 而這三個故事,雖然各自首尾完整、獨立成章,但故事與故事之間又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繫,都是緊緊圍繞兩種矛盾展開的。秦趙之間的矛盾使藺相如表現了他的大智大勇和出不辱國,也使自己的地位提高,位在廉頗之右,這樣,秦趙兩國矛盾發展的結果,又構成了廉藺矛盾的前因,秦趙矛盾暫時緩和,廉藺二人之間的內部矛盾卻得以突出,但為了解決秦趙之間的主要矛盾,為了要團結禦敵、一致對外,二人之間的內部矛盾最終得到解決。 此外,作者也善於通過對話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如藺相如在秦廷所說的話,有時謙恭有禮,有時直言雄辯,有時有理有據地分析,有時咄咄逼人地斥責,充分表現了他的有勇有謀、能言善辯及善於根據具體形勢採取不同的策略。 文中也多次運用對比的手法刻畫人物性格。如藺相如對敵和對廉頗態度的對比,廉頗對藺相如前後態度的對比,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秦王的色厲內荏的對比等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使讀者印象深刻。 本文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是非常成功的,以致後人感嘆:“廉頗、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懍懍恆如有生氣。”(《世說新語·品藻》)在語言文字上,無論敘事、對話,本文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敘事語言簡練而生動,對話語言貼切而傳神,難怪《史記》會被稱讚為“無韻之離騷”。》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年---約公元前90年),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的官職)。 司馬遷早年遊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史記·太史公自序》有這樣的記載:“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彭城,過梁、楚以歸。”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篤。父親臨終前囑咐他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並告誡他不要“廢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天漢二年(前99),在《史記》草創未就之際,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而被捕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檔案),繼續發憤著書,於徵和二年(前91)寫成《史記》。

成語總結

1價值連城:形容物品十分貴重。
2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3澠池之會:也作“澠池之功”,本指戰國時趙國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秦王,為趙國立下功勳。後泛指為國立下巨大功勳。
4負荊請罪:背著荊 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
5 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6怒髮衝冠:指憤怒得頭髮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7白璧微瑕:潔白的玉上有些小斑點,比喻美中不足。

原文欣賞

《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
:“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彊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於是王君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彊,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庭,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舍。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逕道亡。歸璧於趙。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庭,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彊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彊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
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熟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
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
趙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擊缶。”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鹹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加
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

《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於是舍人相如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從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彊秦之所以不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被刪除語文教材的課文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9月6日,編劇劉毅在其新浪微博上發帖稱,“開學了,各地教材大換血”——他列舉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課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