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鄉書記》

《山鄉書記》

由記者採訪劉銀昌本人開始展開敘述,影片《山鄉書記》最後定格在劉銀昌的採訪畫面中,真實再現了一名黨的基層領導始終不渝把自己的命運同貧困山區民眾連在一起,30年紮根山區、艱苦創業,帶領全鎮人民奔小康的動人事跡。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山鄉書記》山鄉書記
《山鄉書記》取材於中組部樹立的優秀黨務工作者、基層幹部標兵、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官店鎮黨委書記劉銀昌的先進事跡。劇本由來自北京、四川、湖南、內蒙古和湖北的8位作者花費了3年時間14易其稿而成。影片由記者採訪劉銀昌本人開始展開敘述,影片最後定格在劉銀昌的採訪畫面中,真實再現了一名黨的基層領導始終不渝把自己的命運同貧困山區民眾連在一起,30年紮根山區、艱苦創業,帶領全鎮人民奔小康的動人事跡。
《山鄉書記》(圖)《山鄉書記》

鄂西山區的天涯鄉是非常貧困的偏遠的土家族聚居區。1988年土家漢子向平川上任這個鄉的黨委書記,他帶領鄉幹部們跋山涉水調查訪問,現場解決老百姓的困難。他說老百姓的困難解決不了要你這個鄉幹部和村幹部乾什麼?他說有人說老百姓難纏,那都是窮的,我們當幹部的就是要用心把他們捂熱搖醒,誰也不會因為自己的父母窮就不盡孝道……

幕後

導演呂樂大膽啟用湖北恩施宣恩縣文工團演員熊兵擔任男主角,還邀請了湖北籍著名影星徐帆友情出演。為使影片更加淳樸、真實,該片其他演員全部從當地老百姓中挑選,劇中人物講的是湖北鄂西山區人民熟悉的地方方言。攝製組四進鄂西大山區,在劉銀昌生活的真實環境中完成拍攝。全片採用紀實手法塑活著的英雄人物形象,這在中國電影界還不多見。

電影《山鄉書記》的創作真可謂歷盡艱辛、嘔心瀝血、精益求精。來自北京、四川、湖南、內蒙古和湖北的8位作家在深入山區體驗生活、造訪人物原型的過種中,用自己的行動“編寫”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如出訪美國講學的湖南籍作家編劇彭景泉特別熟悉土家族人的生活,與劇組主創人員深入到海拔兩千米的“天梯”上去體驗生活,感受實地現況。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土家族作家葉梅曾任建始縣副縣長,熟悉原型劉銀昌的工作業績,幾乎是流著淚水進入到創作之中。她說:“我是帶著淚水寫完劇本的。”內蒙古電影製片廠文學部主任趙玉衡受國家電影局電影劇本規劃策劃中心委派,在二度進入深山體驗生活時突發口鼻大出血,住進湖北協和醫院。止血後,不顧身體的虛弱堅持深入恩施州建始縣官店鎮去採訪原型人物,回到北京在病榻上寫出了一稿文學劇本。在治療過種中還惦記著電影劇本的創作進程。

《山鄉書記》導演呂樂曾與著名導演張藝謀、顧長衛同班就讀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留法8年,在藝術上有一種摯著的追求,力主按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貌來拍攝該片,增強該片的真實自然性。他吃苦在前,率領攝製組跨越兩年,車進鄂西大山區,冒酷暑頂嚴寒圓滿的完成了攝製任務。2004年3月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官店鎮深山栗子橋村體驗生活的日子裡,他被那真誠、實在的山裡人感動,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為故事原型劉銀昌的人格魅力所打動,深深地喜愛上這個人。基於生活體驗的動力,他堅定主鏇律創新意識,要把電影《山鄉書記》拍攝成繼電影《美人草》之後又一部能展示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品。用純樸、自然、真實的美去塑造一個共產黨黨員的基層幹部的形象。為了避開口號式、行為式、拔高式的藝術創作,男主角啟用的是湖北恩施州宣恩縣文工團員熊兵、其他大部分演員和民眾演員全部從當地的老百姓中挑選,意欲把觀眾帶入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力舉在繼《焦裕錄》、《孔繁森》之後用一部創新的主鏇律片風格去奉獻觀眾。

影評

2005年12月28日,電影《山鄉書記》在湖北舉行首映式。這部由湖北省委組織部、湖北省委宣傳部組織創作並攝製,湖北電視經濟頻道、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以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官店鎮黨委書記劉銀昌同志為原型,塑造了向平川——這一當代農村優秀基層幹部形象。
真實地再現
《山鄉書記》的創作原型劉銀昌,1988年起任官店鎮黨委書記。在他的帶領下,幹部民眾苦幹實幹,把當年年人均僅有糧食150公斤,年均吃國家救濟糧3到5個月的官店,帶入了湖北省百強鄉鎮的行列。他先後榮獲國家、省、州、縣各級表彰70多次,被授予“全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優秀鄉鎮黨委書記”、“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農村基層幹部標兵”等榮譽稱號,電影真實再現了這位黨的基層幹部的動人事跡。
電影中所呈現的見天灣村民娶親上的“天梯”,李耀明居住的岩洞,貧困戶彭德茂四壁漏風的家等等,這些場景都深刻、真實地再現了貧窮山區農民的生存狀態,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最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的一幕是一個大雪天,當向平川通過走訪調查,了解到很多孩子因貧困輟學在家。到學校後,發現能上學的年幼孩子卻擠在一間破舊的教室里,沒有桌子,只有矮矮的板凳和一面破舊的黑板,此時的他,面色沉重,心中有了建一所新學校的決定。在白茫茫一片的大雪天,學校動工了,天涯鄉的幹部在他的帶動下積極參加了建校勞動,幹得熱火朝天。
在國小校落成的慶典上,面對孩子們一雙雙清澈的眼睛,向平川說出了對未來的嚮往:“我國小只上了兩年半,沒有讀多少書,唯一能給你們的就是這所學校,以後要看你們的了,希望你們努力學習!考上大學!用你們學到的知識回來改變家鄉面貌!”這樸實的話語,再現了這位黨的基層幹部的感人形象。
創新突破
劉銀昌同志是一位仍然活躍在現在工作崗位上的先進典型,影片通過對他的採訪引出電影故事,並以對他的採訪作為結束,這在以前的主鏇律電影中是沒有過的。影片採取的是紀實風格,使用的是當地的習慣性語言,電影音樂也是採用了當地的喊山歌的形式等。為了避免口號式、拔高式的藝術創作,導演大膽起用了湖北省宣恩縣文工團的一位歌唱演員熊兵擔任男主角,其他大部分演員和民眾演員全部從當地的老百姓中挑選,只有友情出演記者的影視明星徐帆是專業演員。這種演員陣容,不僅拉近了角色和觀眾的距離感,更讓人感到一種親切感。《山鄉書記》的信息量很大,農村幹部的成長過程、狀態都包容了。
細節取勝
《山鄉書記》是由來自北京、四川、湖南、內蒙古和湖北的數位作家深入山區體驗生活,走訪人物原型,歷時三年、十四次易稿才完成的,打磨的功夫很深,在細節上下足了功夫。
比如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上世紀80年代要修路,向平川去縣裡的交通局找領導。局領導邊吃飯,邊抬頭問向平川吃飯沒有,向平川回答:“吃了。”問了4遍,向平川回答了4遍。片中還有一個派飯吃的細節,在這個細節中,人們看到向平川用的還是一個破碗。這一細節,讓人情不自禁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向平川在家庭里和妻子、孩子也有很到位的情感表現。女兒雖然嘮叨父親,但還是很心疼地給父親拔火罐。這些細節都體現出家人對向平川工作的默默支持。
一個個精心設定的細節構成了《山鄉書記》的真實,使其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期間,在中國電影百年大慶的日子裡,把一個從生活中來的共產黨員的形象展現在了億萬觀眾面前,送出了一份先進性教育的優秀教材。
獲獎紀錄2007年第12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山鄉書記》獲得優秀故事片獎“這部影片能獲獎,主要是真實和創新打動了評審!”影片組織策劃者之一、湖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事廳廳長張兆本激動地說。張兆本介紹,影片從創作到拍攝完成花了三年時間,僅劇本就用了兩年打磨,易稿14次才完成,而導演也是換了一個又一個。影片以真實的手法講述了一個真實的人物,全片採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除了徐帆客串採訪記者外,演員全部都是恩施本地的黨員和農民民眾,濃濃的鄂西方言讓影片更顯真實。

原型事跡

《山鄉書記》事跡原型主人公劉銀昌
劉銀昌1988年組織上派他擔任官店區(1996年改為鎮)黨委書記。官店――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的一個鎮“家”。當時的官店在全州窮得出名:農民每年人均占有糧食150公斤,年均吃國家救濟糧3到5個月;5萬多人中,有3萬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下,其中的1780戶住茅草房,還有17戶住岩洞,386戶全部家產不足80元!他始終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頭,帶領民眾苦幹實幹,把貧窮的官店帶入了全省百強鄉鎮的行列。

導演

《山鄉書記》呂樂
呂樂曾於八十年代中後期到法國學習和工作多年,比較系統地學習了西方的電影生產技術和電影理論。

1990年,導演的紀錄片《怒江,一條丟失的峽谷》 ,獲得巴黎人類學電影節大獎。

1992年,呂樂擔任影片《畫魂》的攝影,該片在造型用光方面都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1993年,呂樂擔任影片《活著》的攝影,該片的攝影風格追求一種生活化的隨意性,攝影機跟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走。這種近似於西方好萊塢的攝影方式在該片中達到了完美的效果。

1995年,呂樂和張藝謀合作,擔任影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攝影。在坎城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技術獎;在紐約影評人協會獲得最佳攝影獎;在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獲得最佳攝影獎;並闖入好萊塢,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提名。

1996年,呂樂擔任影片《有話好好說》的攝影,在該片中呂樂延續了自己一貫的鏡頭跟著故事走的攝影風格,鏡頭的變換使用可以說已達到極致

1998年,呂樂擔任影片《天浴》攝影,在中國台北金馬影展獲得最佳攝影。

1998年,擔任影片《趙先生》的導演,並一舉拿下瑞士洛迦諾電影節的金豹獎。

2004年,擔任影片《美人草》的導演。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

2006年,擔任影片《十三棵泡桐》的導演,獲19屆東京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

精彩劇照

《山鄉書記》(圖)徐帆劇中角色 徐帆劇中角色
《山鄉書記》 《山鄉書記》的拍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