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概述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3段時,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呀,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著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著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雲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為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裡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

教材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篇構思新奇、想像力豐富、充滿童心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不騎車,不邀遊伴”、“就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哼著小曲兒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並且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熱切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相對於前面兩個單元的哲理性文章和後面的詩歌、科學說明文、記敘文來說,本文是比較簡單、淺顯的,所以設計時目標就放在讓學生品味和運用語言、培養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上。在自我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思想啟迪、情感薰陶,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和思考,享受審美樂趣。那么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本文講課的最大難點是對景物的描寫過於繁多和零散,逐一分析就會顯得凌亂,還會導致學生思路支離破碎。所以我認為在處理本教材時應儘量注意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與課文文字和畫面充分接觸,在細緻地體味課文的同時產生個性化理解,又保持著課文的整體感和一氣呵成的美。

學生分析:

經過國小六年及初一一個多月的學習,學生對字詞的理解、語言的賞析、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以及對散文知識的把握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對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像聯想等能力,還比較欠缺。在上課前,我了解到班級學生與大自然接觸少,而且由於生活經驗與視野所限,對寫景類的文章,學生大多不能有較深的感知體驗。再者由於現在的學生去春遊、秋遊的機會少得可憐,所以要初一學生感知、理解並體會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內涵具有一定的難度。不過,學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與大自然對話的願望卻相當迫切。我覺得得找到一個教學的切入口,使學生對自然之美有較深切的感受。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整體感知,能說出山中之友。

2、通過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語言美感悟情感美。

教學理念

依據新課程標準:課堂教學應體現學生為主體,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故採用“感知──交流──引導──領悟”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預習,自讀課文與預習字詞,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2、製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好投影等儀器設備。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用國小學過的古詩《尋隱者不遇》導入,讓學生想像進山情景,激發情趣。

(師)有位作家李漢榮也到山中拜訪朋友,帶回了好心情,好記憶,他拜訪了怎樣的朋友?就請我們師生共同欣賞李漢榮的《山中訪友》。

二、自由朗讀,整體感知找朋友

(師)現在就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

要求:

1、圈出疑難字詞,通過看註解,查工具書,或與同學交流解決。

2、劃出作者所看望的朋友。

(學生回答)

三、品讀課文,讀出自己(多媒體展示:讀出自己:讀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

(師)在朗讀中,哪一樣景物深深地打動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為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為什麼?讓同學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朋友,帶著自己的體會,仔細品讀描寫自己最喜歡的朋友的相關句、段,並做好相應的批註,結合相應的詞語或句子陳述理由。可以用“我喜歡自己成為——-----因為——————”的句式作答。

(1)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自己喜歡的景物的語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為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為什麼?

我希望自己成為_____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通過學生的表述,反映他們對於課文語言的理解和領會,同時也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在學生描述的過程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幾句話,著重朗讀,深入體會,在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對於重要詞語、關鍵語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沒有,為作者所讚揚的、被我們所喜愛的景物都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一種為我們所熟悉的,在我們身邊存在著的可貴的品質,有哪些呢?(無私奉獻、自我犧牲、充滿智慧……)

四、賞讀課文,品味語言

(師)剛才同學們談得很精彩,老師和大家有同感,可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帶著好心情,到山裡“觀景”,為什麼卻說成是“訪友”。從內容到形式,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寫法(重點賞析、品味人稱變換之美、比喻、擬人之美)

1、放人稱改寫後的課件,學生將改寫後的第3段與課文作比較,賞析、品味人稱變換之美

2、分角色朗讀第5段,在讀中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之美。

五、聯想創作(作業)

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在我們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讓人忍不住想要去親近。在作者的親切的呼喚聲中,在作者熱情的讚美聲中,山中的景物會有怎樣的感悟和回應呢?請任選一位你喜歡的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風格,為她寫幾句贈言。要求:①同桌兩位同學互相配合,一位同學讀原文,一位同學進行相應的想像,然後互換角色,再試一次。②要儘量地喚起自己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體會自然景物的特點。③要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人稱的變化,恰當地選用詞語,儘量做到語言生動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關練習。

(2)全班交流,教師和同學及時予以點評,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六、結束語

走進大自然,我們認識了許多美麗的朋友;走進大自然,我們品味了許多美的情感;走進大自然,我們抒發了最美的心聲。最後,讓我們高聲對大自然說一聲:大自然,我的朋友,我愛你。

課後反思

這堂課教學設計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效果明顯,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教學的幾個環節層層深入,不僅保證了自主、探究學習的質量,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三個主要教學環節充分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在教學中既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學習的自由;又讓學生汲取到豐富的個性養料,完善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首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條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才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個性得到充分展示。

《山中訪友》這堂課中學生“選擇品讀描述自己最喜歡的朋友的相關句、段”,“說說自己最喜歡的朋友的理由”,“講講自己最想傾訴的心聲”。這些內容學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學習,可以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與大家交流討論,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收穫。讓學生覺得學習沒有強迫意識,沒有厭倦感,更不會有逆反、牴觸心理,學生學習興趣油然而生,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時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也有利於這種良好的學習方式的形成,促進學生的主體意識的發展,形成個性。

其次,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受到重視。

《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第五條中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感情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教學《山中訪友》時,學生通過朗讀,認識了大自然的朋友;通過自由品讀、研讀分析,感受到了“我”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等。這完全是學生自己閱讀實踐的結果。教師並沒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縛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沒有用統一的標準去統一學生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學生在課堂上妙語連珠,不時有思維火花的閃現。

再次,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好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美好個性的展示。《山中訪友》中表現出作者健康的個性,作者心中充滿友愛、真誠、感激。學生在品讀,研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許多高尚的品質─或默默的奉獻,或純潔正直,或堅韌熱情,並在內心深處產生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慢慢地他們會學會正直、熱情、奉獻、讚賞,特別是在“用我的心抒發自己對朋友的美好心聲”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驚喜地發現有人在讚美白雲、瀑布,收穫了無私奉獻的精神;有人在讚美雪花,富有詩情畫意;有人在贊古橋,學到了敬重和堅韌……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得到了培養,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參與的人生態度在閱讀過程中得到薰陶、感染、形成。

然而,這次學習活動如果不在課堂里上,而是真正帶著學生走進多姿多彩大自然,讓學生目睹到真實的自然景物,放飛想像的翅膀,與大自然促膝長談,我相信,這次學習活動會更精彩,學生對美的品味會更深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