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與古典傳統續編》

《尼采與古典傳統續編》

《尼采與古典傳統續編》是由劉小楓所著的一本哲學類書籍之一。

作者: 劉小楓 選編,田立年 譯
《尼采與古典傳統續編》尼采與古典傳統續編》

出 版 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8-1
字數: 360000
版次: 1
頁數: 518
印刷時間: 2008/08/01
開本: 大32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61759233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 >> 哲學/宗教 >> 哲學 >> 世界哲學

編輯推薦

最完整、最權威的漢譯箋注本尼采著作全集,尼采註疏集,以德文尼采全集KSA校勘版為底本,採用德文Putz版尼采十卷本的釋義,匯集法文Flammarion版、Gallimard等版的疏解。
由國內數十位一流的德語、法語學者通力合作翻譯而成。

內容簡介

西方思想經典即便都譯成了漢語,不等於漢語學界有了解讀能力。西學典籍的漢譯歷史雖然僅僅百年,積累已經不菲,學界的讀解似乎仍然在吃夾生飯——甚至吃生米,消化不了。翻譯西方學界詮釋西學經典的論著,充分利用西方學界整理舊故的穩妥成就,於庚續清末以來學界理解西方思想傳統的未竟之業意義重大。譯界並非不熱心翻譯西方學界的研究論著,甚至不乏龐大譯叢之舉。顯而易見的是,這類翻譯的選題基本上停留在通史或評傳階段,未能向有解釋深度的細讀方面邁進。設計這套“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旨在推進學界對西方思想大傳統的深度理解。選題除顧及諸多亟待填補的研究空白(包括一些經典著作的翻譯),尤其注重選擇思想大家和篤行純學的思想史家對經典的解讀。
研究尼采當以尼采發表的著作為主——重要的是研讀尼采或充滿激情或深具匠心地寫下並發表的文字。儘管尼采的書好看,其實不容易讀(首先當然是不容易譯),編譯尼采著作,不僅當以尼采的著作為主,得同時關注注釋和解讀。
本書是《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系列之一的《尼采與古典傳統續編》,內中具體收錄了:《尼采與荷馬競賽:重估“荷馬問題”》、《基督教是“民眾”的柏拉圖主義?》、《重新思考起源:尼采和黑格爾》、《重新思考起源:尼采和黑格爾》等研究文章。

目錄

“尼采註疏集”出版說明
編者前言
尼采著作簡寫表
阿卡姆波拉
尼采與荷馬競賽:重估“荷馬問題”
丹豪瑟
扎拉圖斯特拉與蘇格拉底,
內哈馬斯
關於蘇格拉底面相的一個推論
朱柯特
尼采重讀柏拉圖
瑞塞
基督教是“民眾”的柏拉圖主義?
薩拉夸達
狄俄尼索斯反對被釘十字架者
雷姆波爾
尼采的前大馬士革保羅靈魂史
多姆波斯基
尼采與馬基雅維里主義
拉爾格
精神領域的農民暴動
戴斯蒙德
重新思考起源:尼采和黑格爾
克雷爾
傳染性解讀:諾瓦利斯和尼采作品中的健康和疾病
皮爾遜
尼采反達爾文
賈那維
叔本華作為尼采的教育者
努斯鮑姆
醉之變形:尼采、叔本華和狄俄尼索斯
貝勒
施勒格爾兄弟和尼采對狄俄尼索斯精神的理解

書摘插圖

尼采與荷馬競賽:重估“荷馬問題”
阿卡姆波拉(Christa Davis Acampora)
一個希臘人越偉大、越崇高,他的野心之火就越熊熊燃燒,將與他同行的一切都燒成灰燼。關於此類虎視眈眈的偉大風格競賽者,亞里士多德曾開過一張名單,其中不乏最觸目驚心的實例,甚至一個死者仍能讓一個生者妒火中燒,不得安寧。亞里士多德筆下克洛豐的色諾芬尼(Xenophanes of colophon)與荷馬的關係就是這樣。如果我們僅僅看到攻擊戰伐,而不同時看到隱藏在這些攻擊戰伐背後的巨大渴望,即占據被推翻詩人地位和繼承其聲名的渴望,我們就不能理解,色諾芬尼以及其後的柏拉圖,攻擊詩歌國度的民族英雄(the national hero of poetry),究竟意欲何為。每一個偉大希臘人都是競賽火炬的傳遞者:每一種偉大美德都點燃新的偉大。[HW:KSAl/787-88]
在他的巴塞爾大學同事面前,同時也在整個語文學界面前,尼采討論了“荷馬問題”,這個問題最讓古希臘作品研究者魂牽夢繞、寢食難安(the most central and vexing question),從此尼采嶄露頭角,登上舞台。在就職演講“荷馬與古典語文學”中,尼采概述德國語文學界和哲學界在幾乎一個世紀時間裡,探討荷馬作品真實性、作者和意義的各種不同方式。他為自己設定的任務是:使這些互相對立的探討方式獲得一種充滿張力的和解(a tense reconciliation);而他完成這一任務的途徑是:重新提出問題,引導探討走上一條不同道路。尼采所追求的,與其說是引入有關那些被歸於荷馬名下作品的作者和日期的新證據材料,不如說是重新界定“誰是荷馬?他到底寫過什麼?”這一問題的意義,表明這一問題與當代的相關性;一言以蔽之,他要重估荷馬問題。尼采認為,重估荷馬問題,不僅事關理解古希臘文化的基礎,更關乎如何界定這些作品在當代文化發展中可能發揮的作用,特別是如何界定它們在廣義的教育(Bildung)中可能發揮的作用。
本文的任務首先是,將尼采早期(在“荷馬與古典語文學”和1869年5月28日,尼采發表就職演講,在演講中他挑戰探討被歸於荷馬名下作品作者統一性問題和作品傳播問題的兩種流行做法:一種是“科學”做法,這種做法努力解剖和羅列所有細節,揭露所有對文本的敗壞,這些敗壞不能歸於“真正的荷馬”;另一種做法的特點是,努力產生一個“美”和“完善”的荷馬,而不管完成這樣一種計畫需要多少純粹的編造。尼采關於如何理解荷馬作品和古希臘歷史關鍵的探討,受到古典研究中包括人他關於佚名古代作品“荷馬和赫西俄德的競賽”的研究中)關於荷馬意義的敘述,置於尼采的觀念在其中形成的語文學傳統中,其次是表明,這一工作與尼采後來的美學觀念和他自己的哲學實踐,有何關聯。尼采重啟與荷馬的競賽,將自己放在一個競爭對手的位置上,這不僅奠定了他與荷馬終生之戰的基礎,而且也構成他與其他競爭對手——他的作品充滿與這些對手的衝突——終生之戰的基礎。最後,我認為,在尼采一荷馬之戰的巔峰,尼采力圖為現代德國文化,重新創造出他認為荷馬作品曾為古希臘文化提供的東西,即提供培養某種趣味的機會和做出某種判斷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of an exercise of judgement),從而為一種更高文化形態奠定基礎。
本文第一部分簡要概述尼采如何調校“荷馬問題”,以及荷馬與尼采競爭觀的相關性。然後,本文探討尼采關於教育(education)和教化(cultivation)——廣義上的教育(Bildung)——的非常傳統的(rather traditional)觀點,以及他的agon(競賽)概念塑造這些觀點的方式。最後,作為結束,我試圖提出某些建議,表明在《扎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當尼采作為競賽者,力圖挑戰他如此讚賞備至的希臘的偉大教育者,追求一種甚至比其競爭對手更好的文化時,他如何努力落實這些觀念。
尼采探討“荷馬問題”,是因為他關注趣味問題,以及關注教化或Bildung之目標。這兩種關心的交織,可以解釋尼采認同以及反對德國傳統的許多面向。尼采的工作,一方面完全沉浸在有關傳統中,同時又在幾個關鍵地方向前人提出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對審美教化(aesthetic cultivation)目標的概括。席勒和洪堡孜孜以求和諧,而尼采卻以永恆和不斷更新的緊張和衝突為是求。這一區別既造成了他們之問的分歧,同時也影
響到尼采對他自己哲學實踐的展望。尼采不僅讚美互相競賽,而且在對待他的前人、包括他所找到的古代典範人物時,努力踐行一種嚴肅而頑皮(serious but playful)、競賽(競爭)式的哲學研究方式。
有一種誘惑在於,不是將古希臘人描繪成一個理想化的高雅貴族,就是描繪成一個奇異原始人,終其一生,尼采一直在抵制這種誘惑。尼采特別反對溫克爾曼(1717—1868)及其追隨者的主張:希臘人留給我們的遺產是“高貴的簡單和靜穆的偉大”。尼采寫道,“人們還沒有去思考:最偉大的精神創造如何以罪惡和恐怖為背景”(NF1875:KSA8/19,3[17])。他力圖將古希臘人看作真實的、活生生的人,他們所以偉大,與其說因為他們是不可思議的奇蹟,不如說因為他們不僅出類拔萃,而且還身處鬥爭和政治動亂、肉慾纏身而且不能擺脫頹廢(decadence):
不能將我們在古典作品中看到的人性因素(human element)與人道因素(humane)混為一談。這一對立應該著重強調;語文學災難的根源在於它力圖將人道貨色夾帶進來。(同上,3[12])
在許多人看來,希臘古典文化的發展不啻一個奇蹟,而尼采卻力圖理解這一發展,用先於這一發展的事物照亮這一發展。他的解釋與布克哈特在其系列講座——這些講座構成了他的《古代希臘文化史》的基礎——中提出的解釋相似:推動整個希臘文化運轉的是一種追求優勝的競爭衝動(a competive drive toexcel)。
尼采這一觀念並不是直接繼承於布克哈特。尼采討論agon的最長作品是“荷馬的競賽”一文,其創作日期至少可以追溯到他被任命為巴塞爾大學教授的時候,那也是他成為布克哈特的同事之前兩年之久。另外,當尼采作為萊比錫大學學生編輯古代作品“荷馬和赫西俄德之間的競賽”(佚名作者)時,以及當他準備關於這部作品的評論時,他也有機會思考agon在古希臘文化中的作用。布克哈特的系列講座直到1870年才開始(雖然他自從60年代早期就開始著手有關工作),而沒有證據表明,在尼采來到巴塞爾之前,他對布克哈特的論點有任何了解。雖然布克哈特被古典學者授予“發現”所謂“希臘精神”中競賽因素的榮譽,尼采卻更早認識到這一點,並開始追蹤其嚴重危險(trace its serious dangers)。在尼采關於古希臘文化如何組成的敘述中,荷馬占有一個突出位置。
1869年5月28日,尼采發表就職演講,在演講中他挑戰探討被歸於荷馬名下作品作者統一性問題和作品傳播問題的兩種流行做法:一種是“科學”做法,這種做法努力解剖和羅列所有細節,揭露所有對文本的敗壞,這些敗壞不能歸於“真正的荷馬”;另一種做法的特點是,努力產生一個“美”和“完善”的荷馬,而不管完成這樣一種計畫需要多少純粹的編造。尼采關於如何理解荷馬作品和古希臘歷史關鍵的探討,受到古典研究中包括人文主義、唯心主義、現實主義等各種不同傳統的激勵。德國新希臘主義於18世紀在溫克爾曼的工作中達到頂點。溫克爾曼的工作代表了與當時流行拉丁人道主義的決裂,並推動了對古希臘作品的研究的復興。他主要關心的是,闡明個別藝術成就與文化和社會進步之間的和諧一致。溫克爾曼的主要著作《古代藝術史》(1764)大獲成功。萊辛,赫爾德,歌德,洪堡,以及其他許多人,都對他的著作感興趣,並受到重要影響。溫克爾曼的作品博學多方(versatile):他在藝術研究中運用文學方法(a literary approach);對於文學、歷史和哲學研究來說,這種方式被證明是卓有成效的。
溫克爾曼的傳記作者和信徒沃爾夫(Friedrich August Wolf,1759~1824)對荷馬研究和柏拉圖研究有重要貢獻。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荷馬引論》(Prolegomena ad Homerum,1795)。在該著作中,沃爾夫運用各種文學和語文學手段,試圖判定荷馬史詩的真實性問題,最後得出結論,荷馬史詩不是單獨一個人的作品,而是出自眾多吟遊詩人之手。儘管這些原則實際上大多由艾希霍恩(J.G.Eichhorn)提出,古典語文學卻將沃爾夫視為古典作品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徑的提出者。雖然沃爾夫的許多具體論證後來受到駁斥,或被證明不能成立,但他的工作在當時卻產生了巨大影響,並且持續產生著巨大影響。它推動了隨後持續一個多世紀之久的長期論戰,討論關於所謂荷馬文獻作者、真實性和創作日期等問題。
在尼采看來,他的同時代人,要么是主要關心用嚴格科學方法研究古代的現實主義者,要么是以捕捉“神奇的創造力;古代率氣的真正芳香”為己任的藝術家。尼采與這些人不同,認為就我們研究可以冠之以“荷馬”之名的文本來說,最需要關注的不是這些作品到底是出自一個作者之手,還是出自幾個作者之手,而是它們表明了何種人格(personality),隱藏在荷馬作品表面下的是怎樣的判斷(judgement)。對尼采來說,正如他的就職演講所表明的,荷馬代表他所謂的“一種建設性的觀點”(a productive point of view)。他對荷馬作品的興趣主要集中於一種特定趣味或判斷的培養問題。尼采認為,荷馬作品對當代讀者的價值不在於可以幫我們搞清文本傳播的歷史,而在於可以通過某種方式使其成為創造和塑造價值的工具。揭示這一機制,利用它來幫助提高他自己的文化,這是尼采一貫不變的目標
……

插圖

《尼采與古典傳統續編》插圖

相關詞條

書籍 小說 雜誌 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