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昂紀》

《伊利昂紀》

《伊利昂紀》描寫的戰爭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存亡。全書以英雄的業績為中心,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面,人物的情緒都很激烈,全詩充滿了英雄主義的氣息。史詩中的性格描寫很出色。英雄形象都具有鮮明的個性。阿喀琉斯是一個小部落的首領,在戰爭開始前就垂涎特洛伊的財富。他在史詩里拒絕參戰,就是因為他個人在物質利益和權勢上受到了雙重損害,以和最高統帥決裂作為反擊。他暴躁如雷、兇猛可畏,是氏族首領中蠻勇的典型。

內容概述

伊利昂紀》是著名的荷馬史詩中的一部,又譯為《伊利亞特》。《伊利昂紀》是一部描寫部落戰爭的英雄史詩。當時希臘各部落在地中海東部和小亞細亞一帶活動。社會的組織細胞是父系氏族,由氏族結成胞族、部落以至部落聯盟。阿基琉斯,奧德修斯都是部落的首領。最高權力屬於民眾大會,討論戰爭與和平問題,另外還經常召開長老會議。希臘軍隊就是一支部落聯盟的聯軍,阿伽門農是聯軍的最高統帥。

內容背景

《伊利昂紀》《伊利昂紀》
《伊利昂紀》描寫最後一年中51天內發生的事。史一開始就點出,“阿基琉斯的憤怒是我的主題”。阿伽門農和阿凱亞部族中最勇猛的首領阿基琉斯共同爭奪一個女俘,阿基琉斯失敗受辱後,憤而退出戰場。

希臘軍方面因阿基琉斯的退出而連連失利,一直退到海岸邊,再也抵擋不住特洛伊主將赫克托耳的猛烈攻勢,情況萬分緊急。阿伽門農請求和解,遭到了阿基琉斯的拒絕。阿基琉斯的朋友帕特羅克洛斯借了他的盔甲,殺上了戰場,擋住了特洛伊人的進攻。但赫克托耳卻把他殺死,並奪走了他的盔甲。阿基琉斯悔恨自己的過失,憤而重新參戰,為亡友復仇。他終於殺死了赫克托耳,並把他的屍體拖在馬後賓士。

赫克托耳的父親、伊里昂的老王普里阿摩斯前來贖回兒子的屍首,全詩在為赫克托耳舉行的盛大葬禮中結束。
英雄阿基琉斯是古代英勇戰士的理想形象,帶有神話色彩。他是神與人之子,是一個非常驍勇又重視個人榮譽的將領。他與聯軍統帥阿伽門農的爭吵是出於正義,為了避免全軍在瘟疫中毀滅,他請求阿伽門農送還日神祭師的女兒。阿伽門農當時火冒三丈,當眾辱罵阿基琉斯,並聲言將搶走他的女俘——布里塞易斯做為報復。阿基琉斯忿怒地拔出刀來想殺阿伽門農,但他克制了自己。

為了部落利益,他把自己的女俘交給了阿伽門農。他一怒之下,退出戰場。但,他仍忘不了自己的部落,時時關心希臘軍的勝敗;在希臘軍戰船著了火的萬分緊急的時刻,他親自催送他的好友帕特羅克洛斯去參戰。
當時得知親密的戰友被赫克托耳殺死時,戰爭已到了希臘人生死存亡的關頭,他悲痛欲絕,並深自悔恨自己的憤怒。他毅然拋棄舊怨,堅決出戰,戰局終於轉敗為勝。

他從發怒到息怒,從退出戰場到重新參戰,始終以部落的集體利益為主,並沒有經過嚴重的思想障礙和不可克制的複雜的內心衝突。他是那樣自然而又自覺地遵從部落集體利益,他體現了部落集體的英雄主義和團隊精神精神,這正是部落英雄的特色。

通過阿基琉斯憤怒的情節,詩人還給我們顯示了在氏族集體的英雄身上開始萌芽的個人意識,這是不利於集體,需要加以譴責的東西。阿伽門農憑藉個人權勢,無理奪去阿基琉斯的戰俘,是使得希臘聯軍節節敗退的根源,而阿基琉斯急躁任性,固執己見,不接受阿伽門農賠禮謝罪,繼續拒絕參戰,則又是希臘聯軍遭受更大傷亡的原因。因此,在詩人看來,阿伽門農的濫用權勢和阿基琉斯的任性自負,都是有害於氏族集體利益的。

評價

《伊利昂紀》是著名的荷馬史詩中的一部,又譯為《伊利亞特》。
《伊利昂紀》是一部描寫部落戰爭的英雄史詩。當時希臘各部落在地中海東部和小亞細亞一帶活動。社會的組織細胞是父系氏族,由氏族結成胞族部落以至部落聯盟。阿基琉斯,奧德修斯都是部落的首領。最高權力屬於民眾大會,討論戰爭與和平問題,另外還經常召開長老會議。希臘軍隊就是一支部落聯盟的聯軍,阿伽門農是聯軍的最高統帥。

形象淺析

《伊利昂紀》《伊利昂紀》
《伊利昂紀》這部大型古希臘史詩主要描寫了特洛伊城與希臘長達10年的戰爭,重點落在戰爭結束前50天。在這場長達10年的戰鬥中,湧現了一個個形象鮮明、個性特出的英雄,如:阿基琉斯、赫克托耳帕特羅克洛斯等等。其中,特洛伊王子、主將赫克托耳以其勇敢、重情、縝密的英雄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他那不尚武卻甘願為保衛部落而獻身的英雄氣概讓讀者在感動之餘也不免一聲嘆息,遺憾連連。

那么,這部史詩是如何塑造出赫克托耳勇敢、重情、縝密的形象呢?請看以下一段赫克托耳的真情告白(詳見《伊利昂紀》第六卷第440—466行):

“聽罷這番話,頂著閃亮的頭盔,高大的赫克托耳答道:‘我也在考慮這些事情,夫人。但是,如果我像個懦夫似的躲避戰鬥,我將在特洛伊的父老兄弟面前,在長裙飄擺的特洛伊婦女面前,無地自容。我的心靈亦不會同意我這么做。我知道壯士的行為,勇敢的頑強,永遠和前排的特洛伊壯勇一起戰鬥,替自己,也為我的父親,爭得偉大的榮光。……”

這是當赫克托耳的妻子安德洛瑪涕泗連連地哀求他退出戰場時他所作出的第一反應。面對險峻的形勢,望著心憂神傷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赫克托耳內心肯定相當不捨。但是,也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必須殺出去,如果逃避,他將會在婦女面前無地自容,他的心靈也不同意他這么做。在他的心目中,能夠面對現實,勇敢頑強,永遠和前排的特洛伊壯勇一起戰鬥,才是壯士的行為。事實上,這也符合當時社會的人生觀、價值觀,那就是“用有限的生命抗拒無限的困苦和磨難,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展現自身的價值,使它在抗爭的最熾烈的熱點上閃耀出勇力、智慧和進取精神的光華,顯示出自己的勇敢、技藝、智慧健美。”詩中除了此段開頭外,幾乎每逢赫克托耳出現時,都少不了“頂著閃亮的頭盔”,“高大的”這兩個修飾語,它們起到了明顯的強調作用,突出了他外表上的剛強、威武,也映襯出他內心的勇敢無畏。“閃亮的”、“高大的”還隱含著一種深刻的意蘊:真正的勇敢無畏者,是真正的“閃亮”和“高大”,精神永遠“閃亮”,形象永遠“高大”。誠然,赫克托耳是個勇敢而高大的英雄。大敵當前,即使明知那是一場注定要失敗的戰爭,但為了部落、人民、親人,他毅然邁出前進的步伐,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中的燕國刺客荊軻。他們在面對惡戰的時候,都是那樣的義無返顧,從容坦然。這樣的膽識確實非一般勇士或是只懂得殺戮的人所能夠擁有的。

《伊利昂紀》《伊利昂紀》
重情,也是赫克托耳的形象特徵之一。他深愛自己的部落、父母、人民和孩子,對自己的妻子更是一往情深。在道別妻子之際,他道出了令他難受的事就是特洛伊失守,國家淪陷,士兵遇難,父母遭到不幸,弟兄們戰死沙場,和地上泥塵作伴……但最令他難受、甚至痛心疾首的是妻子被敵人擄走,淪為奴隸,在別人的冷眼下受苦受難。這些發自內心的感受真摯地體現了他的憂國憂民和博愛情懷。部落、人民、親人在他心目中是重要的,他不忍心看到他們受苦遇難,所以必須衝出戰牆與敵人作殊死搏鬥;然而妻子對於他來說則是最重要的,如果她不幸淪為敵國的奴隸,那將會令他悲痛欲絕,無法承受。為了妻子不受凌辱,他寧願為殘酷的戰鬥奉獻出全部,甚至願意用生命去承擔失敗的後果,因為那樣可以“一死了事,可以在壘起的土堆下長眠,不致聽到你(即安德洛瑪)的嚎啕,被人拉走時發出的尖叫”。可見,即便是死,他念念不忘的、最放心不下的還是妻子,不願聽到的是她受難時發出的哀號,那種深情摯愛的確教人為之動容。事實上,外表堅毅的鐵漢子赫克托耳,也是個蘊藏著仁慈、博愛之心和滿腔柔情的男兒郎。他的重情,也就在那段充滿慷慨激昂和悲憤的真情告白的後半部分中很好地體現出來了。

在那般危急,那般令人激動、傷悲的時刻里,赫克托耳仍能作出相當周全的考慮,把形勢、後果分析得非常深入,如:清醒地意識到對方的強大,己方的不利,特洛伊或許很快就會滅亡,人民將陷入一片災難中,妻子也許就被擄走,然後在敵國受著各種磨難,身心飽受煎熬等等。可見,他也是個心思縝密,頭腦冷靜、清晰的人。儘管情況如此不妙,他所預料的後果可能很快就會變成現實,但他在出征前還是沉著地做了兩件很重要的事情:一是摘下盔冕,溫情脈脈地抱起年幼的孩子,俯首親吻,表達自己最後的父愛,然後放開嗓門向各位神祗發出祈禱,希望可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將來比自己更出眾、卓越;二是把孩子託付給妻子,撫摸著她並叮囑她日後好好“操持活計、織機和紗桿,催督家中的女僕”,勸慰她不要傷悲,並鼓勵她在以後的生活中勇敢面對,好好教育孩子。這就更深一層地體現出赫克托耳的心思縝密了。同時,更流露出他的長者風範,因為惟有具備此等風範的人,才能在最緊急的時刻有條不紊,從容作出細緻、周密的安排和囑託。

就這樣,勇敢、重情、縝密就形成了赫克托耳的性格核心,同時,造就了他的光輝英雄形象。古希臘的人生觀(也是西方“悲劇意識”的源頭)認為“凡人中的精英,不應迴避生活的挑戰——相反,他們有責任在赴湯蹈火的實踐中,把對生命的熱愛之情上升為對人生價值的追尋”。所以說,赫克托耳既是一個被宿命和悲劇、愛與血成全的凡人,也是一個由激烈的戰鬥和有限的生命煅造的悲劇式英雄。他在生與死的戰火中得到了磨練,表現出即使是在最酷烈的條件下也不準備放棄抗戰和自我檢驗的決心。在他那雙深色的眼睛中,仿佛包含著無聲的千言萬語,流露出作為一個男人所能具有的美德、重負和無奈。他的眼睛更像夜幕中的海港,任憑驚濤駭浪拍擊也處變不驚,堅定不移地為所愛的人提供溫暖和安全。因此,他的確不愧為一個十分感人的氏族領袖。

藝術特色

1、規模宏偉,內容豐富,廣闊反映由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希臘社會風貌;

2、抓住當時社會重大矛盾,以巨大藝術力量,用現代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手法,深刻表現了童年時期希臘人向異族和向自然戰鬥的英雄精神;

3、人物刻畫鮮明,即有在戰爭和對自然的鬥爭中獲得光榮業績的英雄主義共性,又有個性;

4、謀篇布局高明,把情節重點放在前後幾天的戰鬥上。《伊利昂紀》以阿伽門農、阿喀琉斯為紐帶展開希臘和特洛亞的矛盾,生動表現10年大戰的整個面貌。

5、民間創作特點:簡潔生動,細節描繪,“荷馬式比喻”的運用,語言的形象化。

作者簡介

《伊利昂紀》荷馬
荷馬,古希臘盲詩人。生平和生卒年月不可考。相傳記述公元前12~前11世紀特洛伊戰爭及有關海上冒險故事的古希臘長篇敘事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即是他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編寫而成。據此,他生活的年代,當在公元前10~前9、8世紀之間。

荷馬的生平現在已無從考證,但是關於荷馬的時代異說頗多。古代曾有一篇《荷馬傳》流傳下來,那是紀元前後的人根據傳說杜撰的,不能當作可靠的史料。最早關於荷馬的記載,見於殘存的公元前6世紀克塞諾芬尼的諷刺詩,但是根據希臘地方志家鮑薩尼阿斯的記載,在公元前7世紀初的詩人卡利諾斯的詩篇里已經有關於荷馬的記載,所以荷馬這個名字早在公元前8、7世紀已經為人所共知。希臘歷史家泰奧彭波斯說荷馬生於公元前686年,這個年份似乎晚了一點。另一個古代傳說是荷馬生於公元前1159年,就是說公元前12世紀中葉,這個說法似乎又太早了一點。古代可能有過這一位詩人,其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0世紀到公元前9、8世紀。現在西方學者根據史詩的語言和它的內容描寫,一般認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紀之間。

關於荷馬的出生地,說法也不一致;有十幾處地方,古代都說是他的出生地。有人說他是雅典一帶的人,有人說是希臘北部,有人說是在希臘東部靠近小亞細亞一帶;這些說法以東方說較為普遍,也較為可信。多數古代記載說他是希俄斯島人,或生在小亞細亞的斯彌爾納,這兩處都在愛琴海東邊。

關於荷馬這個名字,西方學者們也有過不少考證:有人說這個字是“人質”的意思,就是說荷馬大概本是俘虜出身;也有人說這個名字含有“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說荷馬這個名字是附會出來的,因為史詩原來是許多散篇傳說組合而成。實際上這些都是猜測。古代傳說又說荷馬是個盲樂師,這倒是頗為可能的。古代的職業樂師往往是盲人,荷馬也許就是這樣一位專業藝人。

主要作品
相傳荷馬為古代希臘兩部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作者。古代作家如公元前5世紀的希羅多德,較晚的修昔底德,公元前4世紀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都肯定這兩部史詩是荷馬的作品。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已遺失的古代史詩,也曾有人說是他的作品,但那些大概是後人的擬作。有一篇已經失傳的諷刺詩和一篇現存的《蛙鼠之戰》 ,據說也是荷馬寫的,但前者只有亞里士多德一個人的話作為根據,後者則已證明為公元前4世紀的一篇擬作。還有一些獻給天神的頌歌,傳說也出於荷馬之手;實際上是古代吟誦史詩的職業樂師所用的引子,是較晚時代別的詩人寫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