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針灸治療學》

《實用針灸治療學》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基礎部分,包括經絡、腧穴、針法等。臨床部分包括各科臨床經驗,疑難雜症個案治驗介紹,針刺麻醉套用等。本書突出臨床與實用。

基本信息

簡介

實用針灸治療學實用針灸治療學

本書突出臨床套用,擷取了古代主要針灸名著,當代針灸前輩的著作以及近10多年來《中國針灸》、《上海針炙雜誌》中治療經驗的精華。本書分為基礎部分(占14%),包括經絡、腧穴、針法、灸法、針灸治療概論、針灸治療的辨證論治、針灸的治法和處方、歷代針灸歌賦選要。

針灸治療原理

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捻、提等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
針灸是中國古代常用的治療各種疾病的手法之一。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
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從外治內”的治療方法。是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及套用一定的手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在臨床上按中醫的診療方法診斷出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於表里、寒熱、虛實中那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乾百年來,對保衛健康,繁衍民族,有過卓越的貢獻,直到現在,仍然擔當著這個任務,為廣大民眾所信仰。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套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作者介紹

戴秋孫,男,1932年出生,江蘇泰州人。1956年國立江蘇醫學院醫本畢業。中國特色名醫、教授、主任醫師,南京醫科大學前針炙教研室主任,南醫大一附院前針炙科主任、中國針炙學會會員、曾任江蘇省針炙學會委員、宣傳組長、耳針組秘書長、市針炙學會副主任委員。除編寫本校《針炙學》教材、參編《簡明針炙學》、參寫《實用針炙推拿治療學》、《針炙臨證指南》外,並寫出20餘篇論文分別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及雜誌發表。1965年秋首次用耳針麻醉進行疝氣手術獲得成功。1979年第六屆世界針炙代表大會代表。1981年10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派出的首批赴美國大學講學的三教授之一。1982年後多次被南京中醫學院聘為碩士研究生論文答辨委員會主席。1992年春曾被聘為全國重點學科(針炙)專家論證會專家組組長。1997年3月榮列當代特色名醫,載入國家級版本《中國特色名醫大辭典》重要史冊,納入國際交流系列。

書評

本書主要適宜於從事中醫、針灸臨床、教學、科研工作的讀者,對廣大中醫愛好者也頗具指導意義。

盤點與針灸相關的圖書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套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