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針灸全書》

《現代針灸全書》

《現代針灸全書》是一部濃縮古今針灸精華的實用工具書。分為基礎篇、經穴篇、技法篇和臨床篇等四部分內容。基礎篇結合針灸實際,全面闡述中醫學基礎理論和診斷方法,並吸收了日本腹診的精華部分。經穴篇遵照國家標準確定腧穴的定位和取穴,並從各腧穴的命名、主治、作用機理、操作方法、古今成方和現代研究等多方面逐一進行了論述。技法篇匯總了古今常用針灸技法的操作程式,並對耳針、頭針、面針、第二掌骨側針等微區針法內容予以規範性的闡述。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現代針灸全書》《現代針灸全書》

《現代針灸全書》本書內容宏富系統,語言簡潔透達,融古匯今,溝通中西,並配合以近千幅圖表,以便於理 解和學習,是廣大臨床工作者及針灸教師、學生的一本很好的參考書。此書英文版、日文版均 已出版,中外文對照,可作為學習中醫針灸專業外語和進行國際交流的重要參考資料。 明代是針灸學發展的第三次高峰,突出表現在對針刺手法的重視及灸法的改革。前者以楊繼洲的針刺十二法為代表,後者是指艾卷灸法的發明及普及。自清以來至新中國建立,針灸學無甚突出發展,清代前期主要是繼明代之學風,功在於整理注釋之學,晚清至民國在腐朽的封建文化及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影響下,針灸學日趨衰落。此間,針灸作為治療的有效方法在民間仍廣泛存在、套用及緩慢地發展。另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針灸學和整個傳統中醫學受到高度重視和大力提倡。朱德在解放初期指出:“中國的針灸治病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在使用方法上,不僅簡便經濟,且對一部分疾病確有效果,就是科學,希望中西醫團結改造,更進一步提高其技術與科學原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針灸學從較單純的臨床套用及古代文獻整理.逐步拓展到與現代醫學及現代科學相結合,且從不同角度為探明經絡、腧穴、針感等原理做了大量研究,特別是近年在針刺鎮痛原理及針麻套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世界醫學領域中產生了世大影響。

針灸學的國際化

據文獻記載,大約在公元6世紀,中國針灸術開始傳到朝鮮及日本,直至明代,日本還不斷派留學生到中國學習醫學。目前,針灸在日本及朝鮮仍為傳統醫學的重要部分,中國的其他鄰國,如東南亞請國及印度,隨著互相往來及文化交流也很早就按受了針灸學。在歐洲派傳教士到中國後,針灸學也被介紹到歐洲各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前蘇聯及東歐各國山派遺醫師來華學習針灸。從70年代起針灸作為傳統醫學的重要部分被世界衛生組織重視,多次尖中國舉辦培訓班,針灸得到迅速推廣。據1987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世界針灸學會聯合大會”的資料看,在世界上包括美國、日本、法國、德國和前蘇聯等國在內的60多個國家已有針灸學會組織,它分布在世界各地進行著針灸治療和研究。近十年來,世界各國來華學習針灸的留學生已超過5萬人,針灸診所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針灸治療被許多國家政府納入醫療法規,建立了教育機構,規定了考試、開業執照等制度,由一種民間療法逐漸發展為正規醫療的一個組成部分。

目錄

[基礎篇]
第1章緒論
一、針灸學的沿革
(一)中國古代醫學產生的淵源
(二)《黃帝內經》與《傷寒雜病論》
(三)晉代以降的針灸學成就
(四)針灸學的國際化
二、針灸學基礎的內容
三、針灸學基礎的學習方法
第2章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一、整體觀一天人相應
(一)人與自然的統一性
(二)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哲學觀陰陽五行
(一)陰陽學說
(二)五行學說
三、恆動觀-升降出入
四、系統觀——辯證論治
(一)辨證
(二)論治
第3章中醫學的形態功能觀
一、氣、血、津液
(一)氣
(二)血
(三)津液
(四)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係

盤點與針灸相關的圖書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套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