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劉羅鍋》[賀歲京劇]

《宰相劉羅鍋》[賀歲京劇]
《宰相劉羅鍋》[賀歲京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京京劇院連台本戲《宰相劉羅鍋》,老樹新枝,別開生面,早已蜚聲海峽兩岸。如今劇院調動自身全部藝術資源,重新打磨,精益求精,濃縮為三集後再上舞台,可用蓄勢更足,開拓更深,人物更加鮮明、喜劇效果更強而予以概括。

基本信息

京劇簡介

《宰相劉羅鍋》劇照《宰相劉羅鍋》劇照

京劇宰相劉羅鍋》根據同名電視連續劇改編而來,是迄今中國菊壇最長的京劇連台本戲。該劇由話劇大腕林兆華總導演,每年一換的導演田沁鑫李六乙魏小平等也均來自話劇界,且都有戲曲功底。他們在保留精粹的前提下,賦予了該連台本戲許多現代的概念,讓京劇里的“劉羅鍋”顯得別出心裁且與眾不同,也使得這齣《宰相劉羅鍋》成了賀歲大軍中的一匹黑馬。劉羅鍋、乾隆、和王申、六王爺、格格這些在電視連續劇里活靈活現的“戲說”人物登上了京劇舞台,其中還時不時穿插入申奧成功、足球出線、加入WTO的時事,甚至出現了根據廣告語改編的“要想皮膚好,天天吃豆腐;要想瘦得快,天天吃白菜”的台詞。

主要演員

六本中扮演“劉羅鍋”的都是國內菊壇南北名家。一二本出場的是上海京劇院著名麒派老生陳少雲;三四本是中國台北新劇團著名文武老生李葆春,他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少春之子;擔綱五六本的是北京京劇院楊派老生杜鎮傑。加之演“格格”的梅派傳人董圓圓和張派青衣王蓉蓉、演“乾隆”的文武老生李岩和馬派老生朱強、演“李靖”的葉派小生李宏圖等,眾人將聯袂演繹出一個個穿梭於皇城與金殿、徘徊於忠和奸的官場角色。

《宰相劉羅鍋》的陣容十分搶眼。這台由北京京劇院“出品”的作品不僅借用了中國京劇院的不少名家名角,還邀請上海京劇院的麟派老生陳少雲飾演劉墉、天津的裘派花臉孟廣祿飾演和珅。整台戲名家薈萃、流派紛呈,麒派、余派、馬派、梅派、張派、裘派……各放異彩。除了主演之外,主創陣容也令人刮目相看。總導演林兆華更是風格獨到的名家,他給《宰相劉羅鍋》帶來了不同於傳統京劇的表現手法,在舞台空間的自由度、表演手段的虛擬化、人物造型的誇張變形、視聽效果的賞心悅目等方面都具有一種既新意迭出,又保持傳統,且頗多現代審美情趣的藝術魅力。

推陳出新

《宰相劉羅鍋》劇照《宰相劉羅鍋》劇照

作為賀歲京劇的《宰相劉羅鍋》在革新上得到了專家的認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龔和德說,它是二十一世紀第一出原創京劇,它不是歷史劇,有很強的“戲說”成分,但它又不同於常見的“戲說”式喜劇,而有較高的藝術追求和文化品位,有性格、有衝突、有歷史意義的背景,我歸納為“一個前提下的三個重視”,一是對平民性、娛樂性的重視;二是對整體藝術風格的重視;三是對市場運作的重視。而這三點的前提是:守住和繼承京劇本體的優勢。這也是京劇在二十一世紀保住自身優勢和生命力的最基本內容。

創作意識上的革新,還體現在變革之後,這部戲沒有成為京劇舞台上的“四不像”,中國劇協名譽副主席劉厚生說:“我看這齣京劇,不僅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南北不同的風格,而且還吸收了話劇、歌舞等許多其工他藝術因素。其中的舞蹈不僅是伴舞,用得很新、很好,有戲曲的味道。”

戲曲理論家貫甬說,該劇儘管以“賀歲”、“連台”為名,但實際上是很認真的,它在樣式上是“可認同的新奇”,如龍套、台帳等在傳統中出新,劇中新穎的“棋子舞”其實就是原來的“大操”,但它抽象了,龍套也不再僅是符號,有靈魂、有性格了。中國戲劇副主編黃維鈞說得更乾脆:“市場化、平民化、有看頭、有意識。”

傳統現代

京劇現代化的難題之一是虛擬的舞台布景面對現代化、多功能的大型劇場常常感到進退兩難,維持傳統吧,簡易的布景早已不能為現代觀眾所滿足,物質、技術成份太高又背離了戲曲本身的假定性、空間感。在《宰相劉羅鍋》中,曾為太廟歌劇《圖蘭朵》設計舞美的黃海威選擇了典雅的三組可以自由拆解組合的畫廊和生動的山水國畫作為主要布景,開闢了京劇舞美的新天地。

著名戲曲導演金桐說,該劇在舞美上表現了京城古都風貌,抓住了“琉璃”等古都建築中有特色的元素加以概括和變化,很出色。以復古為創新,貫甬先生說,這個戲的景非常適合戲曲舞台的特點。京劇走進大劇場後,傳統小舞台的一桌二椅就顯得有些空,人物和舞台也不成比例,一些新戲的大景實景又搶了戲,壓了演員。而該劇在舞
台上縮小了實際空間,使演員與舞台之間看上去舒服了。同時也拓展了寫景空間,給戲曲特有的意蘊優勢,給演員發揮提供了餘地。

貼近觀眾

近年來有不少獲獎戲成為封箱戲,專家叫好而觀眾不買帳,更為嚴重的是,主題先行的劇目根本無法成為該劇種的保留劇目。賀歲京劇《宰相劉羅鍋》從創作之先就放下“京派”大戲的架子,努力貼近觀眾,培育市場,為新戲排演樹立了典範。

北京市委宣傳部梁倩認為,該劇在演員選擇上有“大北京”的氣派,市場運作上也很成功。仔細分析《宰相劉羅鍋》的運作步驟,人們發現了幾個值得總結的經驗,一是利用影視劇推廣的強大宣傳手段宣傳京劇。藉助同名電視連續劇的鋪墊優勢,宣傳京劇;二是把京劇演出經營成一個負載商機的舞台媒介,吸納廣告商投入,這使得京劇演出的回收除票房之外又多了一條積極的道路;三是開發與戲相關的小商品,如郵局現場蓋戳的郵折說明書等等,既擴大了對京劇本身的宣傳,又增加了劇組收入,靈活的經營方式伴隨著輕鬆喜慶的京劇作品,《宰相劉羅鍋》更加親切地走近了觀眾。

戲曲語彙

如果說求新求變是《宰相劉羅鍋》的成功經驗,那么在求變的過程中,對戲曲自身語彙的發掘還有待深入。貫甬說,該劇叫“連台本戲”,人們就會用“本戲”的規格樣式來要求,“本戲”最講情節,而該劇一本的坐唱不像本戲,二本結尾沒有扣子,這是作為本戲的一個欠缺。戲劇評論家康式昭說,劇中利用了幾段舞蹈,但舞蹈感覺像是“加”進去的,不在衝突之中,不能推進情節的發展。劇本的重點在“下棋”,而下棋不是戲劇動作,讓人進不了戲,京劇應該挖掘屬於自身的舞台語彙。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趙景勃認為,該劇在人物配置上不太完整,劉墉既然是智慧的,傳奇的,在表演上就更應該有特色,乾隆的多面性不夠。李岩嗓子、扮相好,但對傳統程式倚重太多。許多專家認為,這些問題如果能夠得到解決,那么由《宰相劉羅鍋》起建立的京劇新思維將會有更加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田沁鑫導演相關知識

田沁鑫,國家話劇院才女導演,中國當代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新銳導演。田沁鑫的主要舞台劇作品均為編導合一,尤其關注人文精神,其作品具有鮮明的文化風格和藝術特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