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道書。簡稱《感應篇》。作者不詳。《宋史·藝文志》著錄有“李昌齡感應篇一卷”。

南宋紹定(1228~1233)
《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
年間,宋理宗命臨安(今浙江杭州)太乙宮依舊存道藏內容刻印,共8卷。《太上感應篇集注》云:“太上者,道門至尊之稱也,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言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該書主要思想為“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以儒家道德規範和道、釋宗教規戒為立身處世之準則。認為“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聲言人身有“三屍神”,時刻記錄人的罪惡,並於庚申日上報天庭。根據罪惡的輕重大小決定人命壽夭;非義而動,背理而行,則短命而死,如罪有餘辜,還將殃及子孫。“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則“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避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若改惡從善,將轉禍為福。該書思想源流可上溯至《玉鈐經》、《道戒》和《抱朴子內篇·微旨》轉引的《易內戒》、《赤松子經》、《河圖記命符》等書。
南宋以至明清,此書影響甚廣。《正統道藏》有南宋李昌齡傳、鄭清之贊《太上感應篇》30卷,《重刊道藏輯要》有《太上感應篇集注》等。《道藏精華錄百種》有清人俞樾撰《太上感應篇纘義》 2卷。另有刻本、注本多種。此書還流傳東亞各地,日本德川時代(1603~1867)曾翻刻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