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內篇

抱朴子內篇

《抱朴子內篇》是對戰國以來、直至漢代的神仙思想和煉丹養生方術所作的系統的總結,為魏晉神仙道教奠定理論基礎的道教經典。作者是晉代葛洪,書成於公元三百一十七年。

抱朴子內篇

《抱朴子內篇》是對戰國以來、直至漢代的神仙思想和煉丹養生方術所作的系統的總結,為魏晉神仙道教奠定理論基礎的道教經典。作者是晉代葛洪,書成於公元三百一十七年。《隋書·經籍世》道家著錄《內篇》二十一卷,《舊唐書·經籍志》記載《內篇》二十卷,《抱朴子·外篇·自序》中說“凡著《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由此可見,《內篇》原為二十卷,今本二十卷,單獨印行,與《外篇》分開,每卷一篇,略有殘缺。現存《抱朴子內篇》版本計有:宋紹興二十二年臨安刊本,明正統道藏本,羅振玉敦煌石室本,寶顏堂秘笈本,孫星衍平津館校刊本等。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的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列入《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中,為目前注釋最詳備的通行本。
葛洪(公元284—344年),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東晉道教學者、煉丹家、名醫。其祖先是葛天氏,從祖是道士葛玄,祖父葛系是吳大鴻臚,父親葛悌曾任晉邵陵太守。葛洪十三歲喪父,生活貧寒。但他從小就勤奮好學,常步行到外地借書看。他自己砍柴賣柴,用來買紙筆。晚上家裡點不起油燈,就用柴火照明,讀寫抄錄。他有時為了借書或請教問題,不惜跋山涉水達數千里,可謂精神可嘉。葛洪博覽經史百家,多達萬卷,以鴻學知名。二十幾歲他立志要成一家之言,開始寫《抱朴子內外篇》。他為人淡泊清靜,不好名爭利,不喜歡星書、算術、九宮、三棋、太一、飛符之類,卻好學風角、望氣、三元、遁甲、六壬、太一之法,追慕神仙導養之術。
葛洪十六歲跟隨鄭隱(字思遠)學道,學得煉丹諸術。後來師從南海太守上黨鮑玄,繼承其師道法、醫術,並娶鮑玄的女兒為妻。太守二年(公元304年),吳興太守征他為將兵都尉,命令葛洪參加鎮壓石凍的農民起義軍。後來葛洪升為伏波將軍。石冰失敗後,葛洪到洛陽搜求異書。後來他避居南方,參與廣州刺史稽含的軍事行動。稽含遇害後,葛洪在南方呆了多年,後來返回家鄉。司馬睿當丞相時,任用他為掾,並根據他平守石冰起義的功績,賜爵關內侯。後歷任州主簿、司徒掾、咨議參軍等職。他聽說交止出丹,在鹹和八年(公元333年)上書晉成帝求為句漏縣令。到廣州被刺史鄧岳挽留,他就住在羅浮山鍊金丹。
在山久居,優遊閒適,著述不已。後來他忽然有一天去信給鄧岳,表示要出遠門去尋師。等鄧岳趕去告別時,葛洪已經端坐而逝。《晉書·葛洪傳》盛讚他:“博聞深洽,江左絕倫,著述篇章,富於班馬。又精辯玄頤,析理入微。”講的意思是:著作很多,超過了司馬遷和班超。他又善於辯論玄理,分析得非常精闢細緻。葛洪著作甚豐,《抱朴子內外篇》一百一十六卷,碑、誄、詩、賦達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神仙、良吏、隱逸、集異等傳各十卷,又抄五經史漢百家之言、方技雜事三百一十卷,《金匱藥方》一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
《內篇》共有二十卷,每卷的大致內容如下:《暢玄卷第一》論宇宙本體“玄”,倡導玄道;《論仙卷第二》論證神實有,駁斥所謂俗人因親眼見不到而不信神仙;《對俗倦第三》以動物長壽為例,論證神仙不假;《金丹卷第四》述金丹神功妙用及製造方法;《至理卷第五》論形神相離,講述服藥、行氣、禁咒諸法,倡導棄世求仙;《微旨卷第六》駁斥不信神仙的所謂各種“淺見”,講述九丹金液、寶精愛■諸法;《塞難卷第七》論成仙有命;《釋滯卷第八》說孔子等聖人不學仙,不等於無仙,佐時和輕舉可兼修;《道意卷第九》論道為宇宙本體,其本無名;《明本卷第十》論道本儒末;《仙藥卷第十一》述丹砂、金銀、芝玉、草藥;《辨問卷第十二》論聖人不必仙,仙人不必聖;《極言卷第十三》勸人積功學仙;《勤求卷第十四》勸人求真學師、勤修煉;《雜應卷第十五》闡述辟穀、服藥、吞氣、隱淪、變化、導引、召神、乘■、存思、符箸術;《黃白卷第十六》講述黃白術;《登涉卷第十七》講述入山遠遊中諸術;《地真卷第十八》論述金丹與守真一;《遐覽卷第十九》介紹道經書目;《社惑卷第二十》講述如何辨別真假仙。縱觀《內篇》二十卷,重點是圍繞成仙長生這一問題,以下從兩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是關於成仙長生思想的哲學體系。葛洪試圖站在宇宙觀、本體論的高度來論證神仙長生的思想,以建立一套較為系統的道教哲學。他吸取漢代楊雄《太玄》的思想,在《抱朴子內篇·暢玄卷第一》中便提出概念“玄”,認為它是宇宙的本原,世上一切都是“玄”產生的,即“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並對“玄”進行描述,是一個極其微妙、極其深邃、至高而又至廣、至剛而又至柔、亦方亦圓、忽有忽無、來無影、去無蹤、變幻莫測、飄渺無際而又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東西。且宇宙的形成、事物的變化,都是“玄”造成的,它先於一切事物而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操縱者。這個超自然的神秘主義的宇宙本體“玄”,構成了葛洪神仙道教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與“玄”相聯繫的,《內篇》還提出“道”與“一”這兩個概念。“道者,涵乾括坤,其本無名。論其無,則影響猶為有焉;論其有,則萬物尚為無焉。”“道”也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道”又起於“一”,與“一”密不可分。“一”的作用神通廣大,無所不能,所以,“人能知一,萬事畢。知一者,無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無一之能知也。”
甚至他把神仙之道,概括為“玄道”或“玄一之道”。在闡述“玄”之性能以後,葛洪指出:世俗聲色享樂只會損人壽命,世間的榮華富貴也如過眼煙雲,轉瞬即逝。只有“玄之所在”,才會“其樂無窮”。故人們要想永享自由自在、快樂愜意的神仙式的生活,就必須修玄道。“得之者貴,不待黃鉞之威。體之者富,不須難得之貨。”而且得了玄道,就可以逍遙自在地徊徉於人間天上,無憂無慮,怡然自得。怎樣才能修得“玄道”呢?《內篇》認為要靠思守一,這樣將道教哲學的本體論與具體的修煉方法結合起來。“人能守一,一亦守人。所以白刃無所措其銳,百害無所容其凶,居敗能成,在危獨安也。”並將抽象的“一”人格化為神,居在體內,這樣,“守一”就是“思見身中諸神”,或意守三丹田,成為一種仙道長生的內修方法。後來上清派汲取這種方法並加以發展,使之成為該派最主要的修煉方法。葛洪還將守一分為守真一與守玄一兩種。守真一,就是存思真神,遵行口訣。守真一的作用在於守形卻惡,“可令內疾不起,風濕不犯。”“玄一”與“真一”相通同效,而且“守玄一”還可以得到分形術和內視法,天地神靈都可以接見,山川河嶽之神可以驅使,甚是神妙。
二是關於成仙長生的具體方法。神仙道教的主要目的是成仙長生,“長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針對當時有人對此道的懷疑,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以古今種種神仙傳說,並運用形上學的方法來極力論證神仙的存在和成仙的可能,認為神仙與凡人不同,是超出一般之外的個別,是脫離普遍的特殊,凡人是有生有死的,而神仙是長生不死的。在論述了神仙的存在和成仙的可能之後,他詳細地介紹了各種長生之道,大體可分為外修與內養兩個方面,內養主要是行氣保精,外修主要是服用丹藥。此外,還須積善立功,忠孝為本。
內養的方法主要包括兩種,一種叫做好氣,一種叫做房中。所謂好氣,是指有關體內元氣新陳代謝的理論,主要是“胎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則道成矣。”初學行氣者,以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一、二、三至一百二十,然後用嘴慢慢吐出,要做到“入多出少”,在吸入和吐出時,都不能使自己的耳朵聽到氣出氣的聲音,故在練習的時候,應該用鴻毛附在鼻口之上,以檢驗氣出入的時候鴻毛是否搖動,應以鴻毛不動為準。心數漸漸增多,到了能夠數至一千而仍然能保其納氣的時倏,就漸有“變得年輕些”的作用了。行氣的時間,應當在每天的子夜到日中這段時間,這段時間是天地“生■”之時;而不要在日中到夜半這段時間行氣,因為這段時間是天地“死■”之時,“死■”之時行■是沒有用的。
行氣者,也不能多吃,食物之氣多了就難閉真氣;也不要發怒,因為發氣發怒會使氣亂,無益於行氣。行氣的好處是很多的,可以治百病防瘟疫,可以居水中行水上,可以免饑渴延壽命等;還可以放外氣,產生巨大功力,以至滅火伏虎狼等。除了行氣,還應知道房中術,房中術對於修煉至關重要。在內養方面,葛洪很重視養生之道。認為養生之道在於使氣血充沛,以“不傷”或預防為主。葛洪還強調內修養性,恬淡守真,不必求神降福,自會健康長壽。以上這些內養方法、養生之道,對於增進人們身體健康不無裨益,對於後世的氣功學、養生學、體育學、醫學都有積極的理論借鑑意義,它與後世道教倡導的修煉精氣神的內丹方術在本質是一致的,也是後者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
關於外修。《內篇》中很重視金丹,“夫五穀猶能活人,人得之則生,絕之則死,又況於上品之神藥,其益人豈不萬倍於五穀耶?”金丹大藥是上品的神藥,服用了便可長生成仙。為什麼服了金丹能使人長生成仙呢?《內篇》加以解釋:“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鑠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鑠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認為“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藥及修小術者,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葛洪的這些解釋,顯然是牽強附會,把人體複雜的運動結構規律與自然界無機物的化學反應規律混同起來,等量齊觀,認為金質不朽,人服用了金丹便可成仙不死,這顯然是荒謬的。《內篇》中將金丹理論與煉丹方術密切結合,以金丹之道為中心,薈萃其他修煉方術而構成獨特的體系。
《內篇》中的神仙道教思想,是和封建綱常名教密切結合的,強調只靠內養外修等方術並不能長生成仙,還要積善行功,以忠孝和順仁倍為本。《內篇》認為:“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這樣,儒家的那一套忠孝仁恕信義和順等封建倫理思想,便與道教的長生成仙思想糅合在一起了,使道教斌始適應封建統治者的需要,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而服務。該書站在神仙貴族的金丹道派的立場上,認為人的富貴貧賤,壽命長短以及能否成仙,都是人在受氣結胎時早已命中注定;並且指斥民間道教為“妖道”,“邪道”,完全為封建統治者服務。
《抱朴子內篇》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首先在道教史上,它是一部重要的承前啟後的道教典籍。葛洪是從舊天師道、太平道等早期民間道派向後來的上清、靈寶等上層貴族化道派過渡的橋樑。其次,在中國科技史上,《內篇》對煉丹術和古化學作出了貢獻,同時,對醫學、藥物學、養生學等的貢獻也是十分卓越的。《抱朴子內篇》先後在北周、元代被禁過。

相關條目

三海妖
戈碧站
連湖站
救世主降臨
托素湖站
泉水梁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