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壽世方》

《外治壽世方》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科學。 三、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外治壽世方》為清·鄒存淦所著。分《外治壽世方初編》《外治壽世方續編》兩部分。初編按病種、人體部位以及婦、兒、急救、雜治分為六十二門,載方二千四百餘首;續編則以膏丹立目,收外治膏丹約八十餘種。所治諸症統括內、外、、兒等各類疾病併兼及養生。

《外治壽世方》《外治壽世方》

目錄

外治壽世方初編

凡例
卷一
傷寒
感冒
中風

癱瘓
諸風
癮疹
痰疾
黃疸
勞傷
諸血
諸汗
瘧疾
瘟疫
中暑
霍亂
痧症
鼓脹
腫滿
痞積
食積
噎隔
咳嗽
哮喘
嘔吐
呃逆
瀉痢
卷二













腮頰
頸項
咽喉
卷三
肩腋








遺濁
淋症
前陰
後陰
二便

疔毒
癰疽
諸瘡
瘤痣
諸傷
卷四
婦科
兒科
痘瘄
急救
雜症
余錄

外治壽世方續編

卷上
見(目見)膏
七制松香膏
九制松香膏一名九汁膏
林屋山人陽和膏
瀝青
除濕膏
保精膏
養神膏
滋腎膏三一腎氣丸
健脾膏太和丸
脾腎雙補膏黑地黃丸
清肺膏
補肺膏
補肝膏
萬春膏
理血膏
專行瘀膏
控涎丸
通淋膏
清涼散
明眸膏
開膈膏
開關丹
調經膏
安胎主膏
專保小產膏

烏金膏

寶金膏
定驚膏
小兒急驚風錠子
治慢驚風膏
乾坤一氣膏
水火既濟膏
內府萬靈膏
內府紺珠膏
許真君七寶如意丹
同仁堂辟瘟方
辟瘟線香
福本集靈接骨膏
清陽膏
散陰膏一名陽烏膏
金仙膏
雲台膏一名夔膏,言一已足也(附龍虎散方、黃丸子方)
卷下
觀音大士救苦神膏
天竺膏
普救萬全膏
秘授神效觀音救苦丹
治瘧五神膏
金丹丸
仙傳三妙膏
拔療膏
集寶療痺膏
大西洋十寶散
神妙金瘡藥
莧甲二仙種子膏
登仙膏
紫陽真君塞鼻丹
神仙太乙膏
治瘧神效膏
女真膏
追風逐濕遇仙膏
蒸臍秘妙方
暖肚封臍膏
寶珠(附擦久易丹)
神效乾丹
種子二方
接氣沐龍湯
香硫餅
燕鼠膏(附白升藥方)
巴鯽膏
瘍科束毒圍
毒圍
金絲萬應膏
萬應靈膏
萬應紫金膏
桂膏
湧泉膏又名海龍膏
摩風膏
行水膏
崔生符(略)
安胎符(略)

內容摘要

腰腳濕風作痛,不能履地
松毛燒灰,布包,乘熱熨
之。又,黃荊根四五月間生於野地,藥店少有,須向生藥店採取生者。
入壇中燒煙,熏兩足心及痛處,汗出即愈。
治麻風大黃、芒硝、桑皮日煎洗效。有蟲加鴿糞。
又長松古松下之根也熬水一缸,將全身坐浸,數次自愈。

相關資料

  中醫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科學。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我國一項民族文化遺產。它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為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內容;孕育著很多現代醫學和生物學的新理論、新學說的胚胎和萌芽,正是這些寶貴精髓,賦予了它強大的生命活力。
中醫藥學在中國歷史悠久,自1982年國家《憲法》寫入“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之後,1991年我國又將“中西醫並重”作為新時期衛生工作總方針之一。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又一次明確指出要“中西醫並重”、“扶植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賦予中醫合法的地位,神聖不可侵犯。
中國是醫藥文化發祥最早的國家之一,從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亞細亞大地之時,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點到面聯接起來,形成燎原之勢,逐漸的融化在文明時代的光華之中。“中醫”是個專用名詞,它的“中”字顯然是為了區別“西醫”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醫”是指傳統中國醫學或中國大夫。不過認真求實地考證一下,這個“中醫”之“中”,本來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國呢!
西漢開始有“中醫”的說法,若“中”不指中國,究竟何意呢?中國最早認識尤物的思想基礎,來源於《易經》,將世界一切事物均納入陰陽的軌道,對後世的哲學、社會、堪輿、天文、地理、醫學……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響。因此中國古代的醫學理論認為,人體的陰陽保持中和才會取得平衡不會生病。若陰陽失衡,則疾病必來。中醫大夫有“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說法,意即身體若無陽燥,又不陰虛,一直保持中和之氣,會百病全無。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醫之“中”的真正含意。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內在機理。因此,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髒象、經絡、運氣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一、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範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範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由陰陽二部分組成,凡是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陰。因而陰陽存在兩個對立面,在陰陽消長和對立統一作用下,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相互變化中構成世界萬物。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複雜聯繫。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係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二、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範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繫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說中以五臟配五行即:肝與木、心與火、脾與土、金與肺、水與腎。五臟與五行相生相剋應保持相對平衡和穩定,和諧相處。如果五臟與五行發生失調,出現太過、不及或反侮,也會致疾病的發生,這對於推斷疾病的好轉和惡變,治療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據。中醫主要運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繫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三、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在生理上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等功能。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
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和滋潤作用。血必須在脈中運行,才能發揮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脈中循環運行,內至腑臟,外達皮肉筋骨,不斷對全身各腑臟組織器官起著充分的營養和滋潤作用,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津液是指各腑臟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津和液的性狀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分布於體表皮膚肌肉,並能滲注於血脈,起著滋潤的作用。液是指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流注於骨節、腑臟、腦髓等組織,起著濡養作用。
氣血津液都是機體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而氣血津液又依賴於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氣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
四、臟腑學說主要是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五、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與臟腑相互關係密切的學說。經絡被定義為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起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徵,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六、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

資料來源

http://www.hopebook.net/yw/product/31072.htm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01171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