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工水體綜合效應與調控》

《城市人工水體綜合效應與調控》

《城市人工水體綜合效應與調控》可供從事水資源規劃、水環境保護、城市規劃的科研、規劃、設計和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城市人工水體綜合效應與調控》介紹了現代城市人水和諧建設的基本概念,針對城市人工水體建設中存在的一系列科學問題提出了模型群耦合的思想,以人工水係為紐帶,集成中尺度天氣分析、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質模擬技術,通過聯合運用工程、生態與管理措施,分析了城市水生態系統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城市防洪、水資源綜合利用、水文化建設等相互關係,研究了水系統的演變規律,提出了一整套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可行的實施措施。

編輯推薦

《城市人工水體綜合效應與調控》水是一把雙刃利劍,它可以滋養人類,但同時又給人類的生存安全帶來危機——水資源短缺、洪澇災害、水環境危害等。目前,通過水體的特殊調節作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城市經濟生產、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協調統一的城市發展理念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共識,因此應加強城市人工水體的合理利用與調控,發揮其綜合效應,實現人水和諧。

作者簡介

董增川,男,1963年2月16日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為水資源系統規劃管理與可持續利用、防洪系統實時預報及最佳化調度等。提出了大系統最佳化的背景分解協調方法,建立了水資源利用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系統動力學模擬模型、水資源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和諧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分析方法、河道與水庫(群)及蓄滯洪區防洪聯合運用的模型體系,開發了具有不同時空尺度與廣泛適應性的區域水資源最佳化配置決策支持系統及流域洪水實時調度系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專題、省部級重點科技項目30餘項。發表論文140餘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13篇,出版專著2部。獲省部級教學獎2項,科技進步獎3項。為江蘇省優秀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兼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文計畫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HAS)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地理專委會副主任、中國水力發電學會水文泥沙專委會副主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水文》、《水資源保護》、《湖泊科學》、《河海大學學報》期刊編委會委員等。

目錄

“城市人工水體建設叢書”序

前言

第1章緒論
1.1現代城市人水和諧的理念
1.2城市人工水體建設的科學問題
1.2.1氣象效應
1.2.2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的影響
1.2.3防洪功能
1.2.4水生態環境保護
1.2.5水質演化和保護
1.2.6水資源綜合利用
第2章城市水系統模型群耦合模擬技術
2.1鄭東新區水系
2.1.1地理位置
2.1.2鄭東新區概念規劃概述
2.1.3龍湖水系概述
2.2研究內容描述
2.3模型群耦合模擬系統
2.4研究方法與關鍵技術
2.4.1研究方法
2.4.2關鍵技術
第3章陸地水體的氣象效應
3.1陸地水體的氣象效應研究現狀
3.1.1陸地水體氣象效應的觀測研究進展
3.1.2陸地水體氣象效應的理論研究進展
3.1.3陸地水體氣象效應的數值模擬研究進展
3.2陸地水體氣象效應的動力學和熱力學理論
3.2.1陸地水體的動力學理論
3.2.2陸地水體的熱力學理論
3.3陸地水體氣象效應觀測事實
3.3.1水系對氣象因子的影響分析
3.3.2水陸的互動影響分析
3.4水體環境效應的數值模擬方法
3.4.1陸地水體環境效應的二維非靜力平衡數值模擬
3.4.2城市水體環境效應的三維數值模擬
3.5龍湖水體氣象效應的數值模擬套用研究
3.5.1龍湖水體氣象效應敏感性數值試驗方案設計
3.5.2龍湖水體氣候效應結果分析
第4章人工水體的地下水效應與地質災害分析
4.1地下水運動描述
4.2研究區工程地質條件分析
4.2.1滲透穩定性問題
4.2.2邊坡(基坑)穩定性分析
4.3淺層地下水數值模擬與預測
4.3.1水文地質模型概化
4.3.2數學模型及求解
4.3.3模型校正與驗證
4.3.4成湖方案的預測與最佳化
4.4人工水體地質災害分析
4.4.1湖體開挖後的滲漏問題
4.4.2農田浸沒及次生鹽漬化問題
4.4.3湖體開挖的穩定性問題
第5章城市雨洪模擬
5.1城市化及城市洪澇災害的特點
5.1.1城市化的水文回響
5.1.2城市洪澇災害
5.2城市區產流計算模型與方法
5.2.1水面產流計算
5.2.2水田產流計算
5.2.3旱地產流計算
5.2.4城鎮產流計算
5.2.5總產流量計算
5.3城市區匯流模型與方法
5.4城市雨洪模型簡介
5.4.1蓄水、處理、溢流模型
5.4.3沃林福特模型
5.4.4伊利諾排水模型
5.5龍湖水系與城市防洪關係研究
5.5.1研究內容
5.5.2研究路線
5.5.3計算方法
5.5.4龍湖水系規劃
5.5.5計算結果
5.5.6主要研究結論
第6章城市水系生態系統構建
6.1水生態系統構建的基本理論
6.1.1水陸交錯帶理論
6.1.2湖泊生態系統氮、磷循環理論
6.1.3水生態系統能值轉換理論
6.1.4系統動力學思想
6.2水生態系統構建的技術體系
6.2.1水生態系統設計的指導思想
6.2.2水生態系統設計的技術路線
6.2.3龍湖生態系統概念設計
6.3龍湖水生生態系統具體方案設計
6.3.1環湖帶生態設計方案
6.3.2湖體生態系統設計方案
6.4水環境生態保護效益分析
6.4.1湖岸帶子系統生態保護效應
6.4.2湖體子系統生態保護效應
6.4.3龍湖水環境生態保護工程系統效益分析
6.5生態風險分析
6.6水環境保護應急方案
6.6.1應急技術措施
6.6.2應急組織措施
6.7龍湖生態工程實施與運行管理
6.7.1龍湖生態工程的概述
6.7.2龍湖水環境輔助生態措施
6.7.3龍湖生態工程實施技術支撐
6.7.4龍湖水生態保護系統運行管理方法
6.7.5研究結論
第7章水環境要素演化規律分析
7.1水量水質聯合模擬數學理論和方法
7.1.1河網非穩態水量水質數學模型
7.1.2二維非穩態水量水質數學模型
7.1.3水質參數的分析
7.2龍湖水系水環境要素模擬問題描述
7.2.1水環境要素模擬標準
7.2.2污染源調查與分析
7.2.3水文設計條件分析
7.3工程調控措施
7.4龍湖水體工程調控措施的套用及影響分析
7.4.1龍湖水體研究問題概述
7.4.2工程調控措施對龍湖湖體的水環境影響分析
7.4.3工程調控措施對港汊的水環境影響分析
7.4.4不同湖深方案綜合調控措施的水環境影響分析
7.4.5推薦方案
第8章水資源綜合利用
8.1城市水資源利用的研究動態及發展狀況
8.1.1城市污水和雨水利用的可行性研究
8.1.2國外城市污水及雨水資源利用的發展概況
8.1.3國內城市污水及雨水資源利用的發展概況
8.2城市水資源綜合利用途徑
8.3城市水資源綜合利用方案研究
8.3.1城市雜用水利用
8.3.2生態景觀利用
8.3.3農業灌溉利用
8.3.4地下水回灌利用
8.3.5工業利用
8.4鄭東新區水資源綜合利用
8.4.1研究背景
8.4.2城市生活污水資源利用
8.4.3龍湖水體資源綜合利用
8.4.4雨水資源利用
8.4.5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9章城市水文化建設
9.1水文化內涵
9.1.1水文化概念
9.1.2水文化內容
9.1.3水文化特徵
9.2水文化建設
9.2.1水文化建設原則
9.2.2水文化建設方法
9.2.3水工生態修復工程
9.3水文化發展
9.3.1天人合一
9.3.2自然循環大系統保護
9.4龍湖水文化建設研究實例
9.4.1歷史文化的傳承
9.4.2歷史與現代文明的交融
參考文獻

文摘

第1章緒論

1.1現代城市人水和諧的理念

水是城市的靈魂,歷史證明,依山傍水的城市(即山水城市)能最大程度地符合人類的聚居功能和城市的綜合文明,因而能夠長盛不衰。中國古代人居環境的形成和建築的發展,從生境相地,到邑、郊、野、林的結構模式,最後到山水城市,具有天、地、人合一的東方特有的哲學和文化,是城市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可靠途徑。但是隨著經濟的猛增,工農業的迅速發展,人口急劇膨脹,等等,所有這些都加劇了環境的惡化,形成了城市擴展擠占綠地,地下水超量開採,植被退化,生態建設嚴重滯後的悲觀畫面。城市生態綠地空間的減少大大降低了自然系統的生態效益,市區空氣環境質量特別是懸浮顆粒物和降塵常年處於污染狀態,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常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導致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合理利用和調控水資源、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21世紀建設以人為本生態城市的迫切要求。

和諧一指人與人之間,二指人與自然之間。強調和諧乃因其為萬物發展之前提。《中庸》中說:“政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水和諧要求矛盾的雙方能夠統一在一個平台上協調運作和經營,使社會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又不失去其生機盎然的活力面貌。錢正英在論述新的治水理念時曾提出:在防止水對人類侵害的同時,特別注意人類對水的侵害。強調在治水的同時還要尊重水的自然生存規律,實現人與水的共存。因此,現代城市人水和諧既要使水服務於城市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又要使社會的各個組成元素促進水生態的進步。
水問題是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追求人水和諧是人類共同的目標。人水和諧涉及水與社會、水與經濟、水與生態等多個方面。因此,對於現代城市人水和諧的理念,需要從多方面考慮其基本內涵。

值得一看的好書(二)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
《列國志:保加利亞》
《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一本通》
《河流生態調查技術方法》
《新地理知識一本通》
《才學世界:中國國家地理圖鑑》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概況》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概況》
《海北藏族自治州概況》
《天祝藏族自治縣概況》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地理信息系統實習教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地理信息系統教程》
《城市人工水體水環境生態效應與保護》
《城市人工水體綜合效應與調控》
《九州山河錄》
《遼寧歷史地理》
《黑龍江省地圖冊》
《中華經典藏書:水經注》
《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
《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概況》
《水經注全譯》
《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中國歷史地理與地理學史研究》
《中國省區地理系列叢書:吉林地理》
《典藏中國國家地理》
《典藏環球國家地理》
《西征紀程中俄界記》
《港澳台外籍學生用書:地理》
《數字測繪成果質量要求》
《稻城—香格里拉精神史》
《塔克拉瑪乾沙漠和周邊山區天氣氣候》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學叢書:景觀生態學》
《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地表物質循環:西南喀斯特流域侵蝕與生源要素》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通量觀測技術及時空變化特徵》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
《失落的安瀾園》
《城市人工水體水文效應與防災減災》
《城市人工水體的氣象效應與局地環境變化》
《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植物地理學》
《滇西蘭坪-思茅盆地TSM分析》
《中國和韓國的寒武系》
《銀川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
《寶石學教程》
《地震多次波去除技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中國新疆富蘊:庫爾勒地學斷面》
《中國新疆額敏:哈密地學斷面》
《斷陷型疊合盆地的原型恢復:以濟陽坳陷中生代盆地為例》
《中國山洪災害防治區劃》
《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深循環及其地質環境效應》
《礦床在混沌邊緣分形生長》
《探索新疆地質礦產資源奧秘》
《大力推進土地整治統籌城鄉發展用地》
《遼河盆地東部凹陷中央凸起地層及岩性圖集》
《石油高職高專規劃教材:普通地質學》
《準噶爾盆地南緣斷褶帶石油地質特徵》
《高等學校規劃教材:電法勘探教程》
《地質系統整體觀理論探索與套用:地質力學研究的進展》
《粵港(深圳)地質科學與工程》
《中國西北部地質概論:秦嶺、祁連、天山地區》
《公路地質災害防治指導手冊》
《自然元素單質及其互化物礦物:中國礦物志》
《中國西南岩溶丘陵地區典型岩溶水系統研究:以石期河岩溶流域為例》
《世界找礦模型與礦產勘查》
《浙江火山岩非地熱異常區地熱資源勘查研究:以寧波鄞州-舟山地區為例》
《全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
《中國地質調查局人才發展戰略研究》
《華北賦煤區南部濟源煤田下治區沉積環境分析及野外工作方法研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