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

本書系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中國陸地和近海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系統介紹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的研究成果,並對未來研究重點做了簡要評述。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封面封面

作者:黃耀等著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3-1
版次:1

頁數:212

字數:314000

印刷時間:2008-3-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SBN:9787030201157

包裝: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系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中國陸地和近海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書中系統介紹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的研究成果,並對未來研究重點做了簡要評述。主要內容包括:森林、草地、農田和自然濕地碳收支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數學表達、模型的驗證和靈敏度分析,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的模擬與預測等。
本書可供地球化學、地理學、土壤學、氣象學、環境學、生態學、生物學、大氣科學、套用遙感和全球變化等領域的科研、教學人員及本科生、研究生閱讀參考。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
 第一節 基於個體的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FORCCHN
一、基本過程和模擬策略
二、模型FORCCHN的主要方程
 第二節 基於個體的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FORCCHN的驗證
一、在樣地水平的NPP觀測和模擬比較
二、在樣地水平的NEP觀測和模擬比較
三、基於全國總量的模擬和對比
參考文獻
第三章 草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
第一節 草地碳收支模型的構建
一、草地碳收支模型的基本原理與框架
二、草地碳收支模型的子模組
第二節 模型驗證
一、數據來源
二、模型的輸入與輸出
三、模型驗證結果
第三節 草地生態系統的固碳機理
一、水分脅迫與草地固碳
二、溫度與草原固碳
三、COz倍增與草原固碳
四、環境脅迫互動作用與草原固碳
 第四節 水熱因子對羊草草原固碳能力的影響機理研究
一、研究區域概況
二、研究方法
三、數據分析
四、降水量年際變化及其對羊草草地生產力的影響
五、溫度年際變化特徵及其對羊草群落固碳能力的影響
第五節 草地生態系統碳管理
一、模型簡介
二、模型驗證
三、不同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情景
四、不同放牧強度對羊草草原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影響
五、羊草草原對氣候變化的回響
參考文獻
第四章 農田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
第一節 模型的構建
一、基本原理與概念性模型
二、Agro-C模型的數學表達
三、Agro-C模型的參數與變數
第二節 模型的驗證
一、Crop-C模型的驗證
二、Soil-C模型的驗證
第三節 模型的靈敏度分析
一、Crop-C模型的靈敏度分析
二、Soil-C模型的靈敏度分析
第四節 模型尺度轉換
一、數據源
二、空間資料庫建設
三、模型與GIS空間資料庫接口
 第五節 1980~2000年中國農田碳收支
一、作物淨初級生產力
二、農田土壤有機碳
 第六節 2000~2050年中國農田碳收支預測
一、2000~2050年氣候情景
二、作物淨初級生產力
三、農田土壤有機碳
參考文獻
第五章 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
 第一節 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框架構建
一、基本原理與概念模型
二、模型結構
第二節 模型參數體系
一、植被生產力模型參數
二、濕地沉積物碳循環模型參數
 ……
第六章 研究展望

試讀部分章節

第二章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
對中國森林吸收碳量的研究表明,中國森林的吸碳量約為0.04GtC/a(Fangetal.,2001;趙士洞、汪業勖,2001),這是基於單位植被面積吸收碳量轉換而來的,可能低估了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的吸收碳量。中國原始森林基本上所剩不多,大多屬於人類干擾後的次生林或人工林,同時,中國近年來大力開展植樹造林,使中國森林中幼齡林比例占到約50%以上,而幼齡林生態系統淨吸收碳量可為頂極森林生態系統的若干倍之多,並可持續100年左右,因此,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可能是北半球森林中最有潛力和長期的碳匯之一。
但是,目前還無法確切證實和解釋上述潛力的存在,也無法確定可吸收的碳量。這是由當前森林碳收支研究採用調查資料進行靜態分析或森林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型的方法缺陷造成的,目前的方法本質上都把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看成具有不變的吸收碳的能力,即用近似頂極的森林的碳收支資料推算幼齡林的碳收支,因此可能低估森林生態系統的碳收支。為了合理估算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吸收能力和未來動態,迫切需要克服這種缺陷,這就需要建立合理解釋幼齡林的碳收支動態的機理性模型,其中,建立一個基於個體的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是解決結構組成處於變化之中的森林碳收支估算的一個重要途徑。本部分描述的是一個基於個體的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

值得一看的好書(二)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
《列國志:保加利亞》
《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一本通》
《河流生態調查技術方法》
《新地理知識一本通》
《才學世界:中國國家地理圖鑑》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概況》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概況》
《海北藏族自治州概況》
《天祝藏族自治縣概況》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地理信息系統實習教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地理信息系統教程》
《城市人工水體水環境生態效應與保護》
《城市人工水體綜合效應與調控》
《九州山河錄》
《遼寧歷史地理》
《黑龍江省地圖冊》
《中華經典藏書:水經注》
《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
《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概況》
《水經注全譯》
《歷史的空間與空間的歷史:中國歷史地理與地理學史研究》
《中國省區地理系列叢書:吉林地理》
《典藏中國國家地理》
《典藏環球國家地理》
《西征紀程中俄界記》
《港澳台外籍學生用書:地理》
《數字測繪成果質量要求》
《稻城—香格里拉精神史》
《塔克拉瑪乾沙漠和周邊山區天氣氣候》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教學叢書:景觀生態學》
《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地表物質循環:西南喀斯特流域侵蝕與生源要素》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通量觀測技術及時空變化特徵》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模型》
《失落的安瀾園》
《城市人工水體水文效應與防災減災》
《城市人工水體的氣象效應與局地環境變化》
《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植物地理學》
《滇西蘭坪-思茅盆地TSM分析》
《中國和韓國的寒武系》
《銀川市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
《寶石學教程》
《地震多次波去除技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中國新疆富蘊:庫爾勒地學斷面》
《中國新疆額敏:哈密地學斷面》
《斷陷型疊合盆地的原型恢復:以濟陽坳陷中生代盆地為例》
《中國山洪災害防治區劃》
《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深循環及其地質環境效應》
《礦床在混沌邊緣分形生長》
《探索新疆地質礦產資源奧秘》
《大力推進土地整治統籌城鄉發展用地》
《遼河盆地東部凹陷中央凸起地層及岩性圖集》
《石油高職高專規劃教材:普通地質學》
《準噶爾盆地南緣斷褶帶石油地質特徵》
《高等學校規劃教材:電法勘探教程》
《地質系統整體觀理論探索與套用:地質力學研究的進展》
《粵港(深圳)地質科學與工程》
《中國西北部地質概論:秦嶺、祁連、天山地區》
《公路地質災害防治指導手冊》
《自然元素單質及其互化物礦物:中國礦物志》
《中國西南岩溶丘陵地區典型岩溶水系統研究:以石期河岩溶流域為例》
《世界找礦模型與礦產勘查》
《浙江火山岩非地熱異常區地熱資源勘查研究:以寧波鄞州-舟山地區為例》
《全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
《中國地質調查局人才發展戰略研究》
《華北賦煤區南部濟源煤田下治區沉積環境分析及野外工作方法研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