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劉蕡》

《哭劉蕡》是唐代詩人李商隱所作詩詞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哭劉蕡
【創作年代】晚唐
【作者姓名】李商隱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哭劉
上帝深宮閉九閽⑵,巫鹹不下問銜冤⑶。
黃陵別後春濤隔⑷,湓浦書來秋雨翻⑸。
只有安仁能作誄,何曾宋玉解招魂⑹?
平生風義兼師友⑺,不敢同君哭寢門⑻。

作品注釋

⑴劉蕡:字去華,昌平(今北京昌平縣)人。公元826年(唐敬宗寶應二年)進士。公元828年(文宗大和二年)舉賢良方正,對策痛論宦官專權,危害國家,勸皇帝誅滅奸宦,改革朝政。考官讚賞他的文章,卻因懼怕宦官,不敢錄取。令狐楚在興元,牛僧孺在襄陽,都召用他為從事。後得授秘書郎。因宦官誣陷,被貶為柳州司戶參軍。此詩為劉蕡病故,商隱初聞噩耗而作。然劉之卒年,史無明載。馮譜定在公元842年(會昌二年),劉、余《集解》則定在公元849年(大中三年)秋。茲依後說。
⑵九閽:九重宮門。《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宋玉《九辯》:“君之門以九重。”此言帝宮深遙。
⑶巫鹹:傳說中天帝的使者巫陽。《甘泉賦》:“選巫鹹兮叫九閽,開天庭兮延群神。”此言朝廷不派人來了解劉蕡的冤枉。
⑷黃陵:《哭劉司戶蕡》“去年相送地,春雪滿黃陵”。黃陵:在今湖南湘陰縣北。《水經注》:“湘水又北經黃陵亭西,又合黃陵水口。其水上承太湖,湖水西流,逕二妃廟南,世謂之黃陵廟。”《方輿勝覽》:“廟在潭州湘陰縣北九十里。”《通典》:“岳州湘陰縣有地名黃陵,即二妃所葬之地。”春濤隔:言去年黃陵別後,方歷一載。時商隱在長安,與蕡所處之地遙隔大江,故云“春濤隔”。
⑸湓浦:指江州。《廬山記》:“江州有青盆山,故其城曰湓城,浦曰湓浦。”劉蕡可能卒於此地。書:此指訃書。從江州傳來劉蕡的死訊,正是秋雨降落之時。
⑹安仁:西晉潘岳的字,他長於寫作哀誄文。《楚辭》有《招魂》篇,王逸認為是“宋玉憐屈原魂魄放佚,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此二句以安仁、宋玉自喻,說自己只能寫作詩文以致哀悼,而無法使死者復生。
⑺風義:風骨氣節。此謂以交情而論,我們是朋友;但以風骨氣節而論,我則敬之為師。
⑻寢門:內室的門。《禮記·檀弓上》載:孔子說:“師,吾哭諸寢;朋友,吾哭諸寢門之外。”即師重於友之意。商隱敬重劉蕡的為人,所以說不敢自居於朋友之列而在寢門以外哭吊他。

作品譯文

天帝高高在上,天門緊閉,更不派神巫下凡來問一下劉蕡你的冤情。自從去年春天與你在黃陵分別後就一直被滔滔江水阻隔,再也沒有見面,一別之後,等來的竟是你客死潯陽的噩耗。我此時只能像潘岳一樣空作哀誄之文,卻無法為你招魂使你起死回生。劉蕡你平生高風亮節,於我亦師亦友,我不敢與你同列,更不敢在寢外哭悼亡靈。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劉蕡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考試,在策文中痛斥宦官專權,引起強烈反響。考官懾於宦官威勢,不予以錄取。後來令狐楚、牛僧孺均曾表蕡幕府,授秘書郎,以師禮待之。李商隱與他在令狐楚幕中相識,友誼深厚。大約在公元841年(唐武宗會昌元年),因宦官誣陷以罪,劉蕡被貶為柳州司戶參軍。直到公元847年(大中元年)才從貶所放還。公元848年(大中二年)春初,李商隱由江陵返回桂林鄭亞幕府途中,與自貶所放還的劉蕡相遇,曾作詩相贈。兩人旋即在黃陵分別。第二年秋天,劉蕡客死於潯陽。對劉蕡貶謫而冤死,李商隱是極為悲痛的。當時李商隱正在長安,聽到噩耗後,一連寫了四首詩哭吊。這是其中一首。

作品鑑賞

此詩沉痛動人,既傷悼朋友,又為之鳴冤,深情而正義。
公元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劉蕡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考試,在策文中痛斥宦官專權,引起強烈反響。考官懾於宦官威勢,不予以錄取。後來令狐楚、牛僧孺均曾表蕡幕府,授秘書郎,以師禮待之。而宦官深恨蕡,誣以罪,貶柳州司戶卒。對劉蕡貶謫而冤死,李商隱是極為悲痛的。
詩的前半寫劉蕡冤謫而死。詩先不直接寫自己的看法,而是從引述旁人的議論落筆。“言”指劉蕡應賢良方正試所作的策文。行路之人都在議論劉蕡遭貶柳州確是冤屈,都說他在賢良對策中的言論全是為著國家的中興。言“中興”而遭“冤謫”,可見蒙冤之深,難怪路人也在為之鳴不平了。詩人借路人之口談論冤謫,當然比直說更加有力。這不但表現了人們對劉蕡的同情和敬重,也從側面反映了他們對宦官誣陷劉蕡的痛恨,對朝廷軟弱昏庸的譴責。
下面兩句接著引歷史人物,痛惜劉蕡之死。“遷”在這裡是遷升之意。西漢賈誼因遭讒毀,貶為長沙王太傅,後文帝又把他召回京城,任文帝愛子梁懷王太傅,常向他詢問政事。孫弘,即公孫弘,漢武帝時初為博士,一度免歸,後又舉為賢良文學,受到重用,官至丞相,封平津侯。“不待”即不及待。兩句是說:空自聽說昔年賈誼被召回朝廷,劉蕡卻被遠謫柳州,客死他鄉,不可能像公孫弘那樣再次被舉薦,受重用了。此聯用典妥帖,何焯特別稱第四句“最為精切”(《李義山詩集輯評》)。“空聞”、“不待”二語,頓挫有力,透出詩人對他的痛惜之情。
詩人視劉蕡為“師友”,而他竟死於冤屈,不能不使詩人傷心痛哭。五、六兩句,即扣住題面,寫詩人痛哭情狀。劉蕡最後似死在潯陽(今江西九江)。
詩人是在長安作此詩的。遙隔大江,只有頻頻回首南望,望空灑淚;天高難問,沉冤難訴,死不復生,惟有捶胸痛哭。長慟之後,痛定思痛,詩人回憶起一年前與劉蕡在黃陵(山名,在今湖南湘陰)相別的最後一面。那時,正當劉蕡冤謫柳州,天空陰暗,春雪淒寒。結尾兩句不但烘托著二人分別時的悲切心情,且與詩人寫此詩時悲痛欲絕的心境亦融為一體,留下不盡的哀思。紀昀說:“逆挽作收,結法甚好。”(《李義山詩集輯評》)此論極是。
這首詩,整篇都流淌著詩人的淚水,貫穿著一個“哭”字:始則是嗚咽悲泣,隨後是放聲痛哭,繼而是仰天悲號,最後則又變為抽噎飲泣。讀完全詩,仿佛詩人的哭聲還縈繞耳際。寫法上,詩人把敘述、議論、抒情三者結合在一起。前面四句全是敘述、議論,但敘述中含著很強的抒情成分。後面四句抒情,而結聯於抒情中又含著敘述成分。如果全是敘述和議論,容易乾枯乏味;若純用抒情,又與此詩所寫的具體內容不太相合,難於寫出劉蕡的沉冤。此詩將這三者結合起來,使公義私情,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從而增強了詩的感染力。

作者簡介

李商隱
(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於河南滎陽(今河南滎陽市)。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滎陽。詩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四。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文學價值較高,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崑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有《李義山詩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