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經》

《反經》

《反經》,作者趙蕤,2009年1月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圍繞權謀政治和知人善任這兩個重心,探討經邦濟世的長短縱橫之術。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反經(上下)》是一部空前絕後的智謀奇書,為唐代“博學多才,擅長政治”的趙蕤所作,收入《四庫全書》,稱《長短經》。全書共9卷64篇,內容上起堯舜,下迄隋唐,圍繞權謀政治和知人善任這兩個重心,探討經邦濟世的長短縱橫之術,品評前哲先賢的智勇奇謀,引經據典,雄辯滔滔,可謂集歷代政治權謀與馭人術大成之作。《反經(上下)》是唐宋以後為官為政的必讀書,曾得到乾隆皇帝的題詩讚賞,與《資治通鑑》相得益彰,值得今人研讀領悟。
·查看全部>>
·《窗里窗外》林青霞唯一自傳>>·《超好看》南派三叔主編65折熱賣>>

內容簡介

《反經(上下)》皆收儒、道、兵、法、雜、陰陽等諸子思想,以獨特視角闡述王霸謀略、長短之術,內容豐富而又深刻,讀來確實對人很有啟迪。該書廣泛研究上起堯舜,下至隋唐的重大歷史事件;總結政治權謀之經驗得失,不僅頗多獨到之處,而且體現了中國兩千多年王道思想的精髓。該書贊口義仁政偉治、知人善任;貶斥君之無道、虛偽殘暴。是一部冷峻地反觀歷史得失的集大成之作。《反經(上下)》作為古時為政者的智謀全書,論證深刻,發人深省,對後人有極大的啟發和警醒作用。所以有人說,為政者不但要讀《資治通鑑》,更要玩味《反經(上下)》。
·查看全部>>

作者簡介

趙蕤,字太賓,梓州鹽亭人(今四川省鹽亭縣兩河鎮趙家壩人),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卒於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趙蕤讀百家書,博於韜略,長於經世。由於他出生在木融合、大統一、大團結的“開元盛世”,缺乏戰國時期那種人分裂,大動亂、人辯論的政治環境,加上他視功名如糞土,視富貴如浮雲。所以採取了“夫婦隱操,不應辟召”的處世態度。
他自幼好帝王之學,“博學韜衿,長於經世”,並且“任俠有氣,善為縱橫學”,因此聞名於當世。唐玄宗多次徵召,他都辭而不就,過著隱居的生活。大詩人李白對他極為推崇,曾經跟隨他學習帝王學和縱橫術,時稱“趙蕤術數,李白文章”。趙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傑”,李白師承趙蕤的儒家風範、道家思想和豪俠性格,青勝於蘭,如虎添翼。
趙蕤的生平事跡,劉煦的《舊唐書》和歐陽修的《新唐書》皆未立傳。唯北宋孫光憲的《北夢瑣言》和清代紀曉嵐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他的事跡有簡歷和傳略可查。
趙蕤的代表作為《長短經》,又叫《反經》。《長短經》成書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共九卷64篇,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雜家和陰陽家思想之大成,是黑白雜揉之書,以謀略為經,歷史為緯,記述國家興亡,權變謀略、舉薦賢能、人間善惡四大內容,又以權謀政治和知人善任兩個重點為核心;此書高妙完美,天人合一,振聾發聵,警世懲惡,是難得的謀略全書。
·查看全部>>媒體評論
·查看全部>>

目錄

《反經》上目錄:
卷一
大體第一
任長第二
品目第三
量才第四
知人第五
察相第六
論士第七
政體第八
·查看全部>>

前言

如果說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奇書的話,唐代趙蕤所著《反經》就是其中的一部。
歷史上講謀略的書大多是從正面來講述的,如《資治通鑑》;而《反經》則是從反面來講謀略的。前一類書,不僅卷帙浩繁,而且歷代從政者幾乎都刻苦學習,爛熟於心;而像《反經》這樣的書,只有少數有獨到見解的、傑出的政治家才有興趣涉略。而且往往只用不說,甚至諱莫如深。實際上,如果想成就大的功業,《反經》在某種程度上比《資治通鑑》更具指點迷津之功用!
趙蕤,唐代人,字大賓,四川人。史書記載,趙蕤博學而長於經世,夫婦皆有隱操。開元中召之不赴。有長短要術,大旨主於實用,非策士詭譎之謀。他立足於哲學的高度,從另一角度來反觀歷史上的人和事,從而尋找出經世治國之策略。
《反經》涉略的史實相當廣泛。在上至堯舜、下至隋唐的歷史人物與事件中,縱橫馳騁,任意徜徉。讀來既讓人覺得興味盎然,又促人遐思。
《反經》既是對歷史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審視,也是政治謀略之集大成之作。作者對於君德臣行、政治得失、權謀機變、大事決斷、識人用人、把握時機乃至料敵用兵、出奇制勝方面的策略都作了精闢的論述。清代乾隆皇帝在讀了《反經》之後,親自題詩概述該書內容,可見他對該書是多么重視。
即便在令天,《反經》對我們仍有借鑑作用。我們重讀趙蕤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回顧,重溫他對每一歷史事件的評述,時常有茅塞頓開之感。
《反經》原文是比較艱深的古文,為方便讀者閱讀,我們採取了意譯的方法。翻譯當中,我們依據古籍整理的原則,既力求準確把握原文的意思,又儘量照顧讀者在閱讀時易於理解。原文和原書中的小字注文我們除作了字型上的區別外,還一律用[]標示小字注文,譯文中對原注的翻譯也以[]表示。
儘管如此,由於我們學識水平有限,註譯中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對書中不當之處予以批評指正。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從前,齊王的王后死了,他打算冊封新的王后.但定不下來,便讓眾大臣商議。薛公田嬰想要符合大王的心意,便趁機獻上十副耳環,其中有一副最精美。第二天,他暗中詢問,最精美的耳環戴在哪位夫人的耳朵上,進而勸說大王冊立這位夫人為王后,齊王特別高興,從此重用薛公。這說明君主的愛憎可以用東西試探出來。
申不害開始想得到韓王的信任.但不知道韓王的喜好,擔心說的話未必合韓王的意。韓王問申不害:“我與哪個國家結盟好?”申不害回答:“這是關係到國家安危的大事情,請允許我回去好好想想再回答。”於是他悄悄地對趙卓和韓晁說:“你們二位都是國內的能言善辯之士.但作為臣子,所說何必一定要和君主一致?只要儘自己的忠誠就可以了。”這二人便分別向韓王陳述r自己的對這件事的看法。申不害偷偷地觀察,哪個人的意見韓王喜歡聽,然後向韓王進言,韓王特別高興。這說明君主的喜好可以用言語來試探。
吳國討伐越國,越王勾踐被困在會稽,勾踐嘆息說:“我真的要喪命於此嗎?”大夫文種說:“當年湯被夏桀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商紂囚禁在菱里。晉文公重耳出逃戎狄,齊桓公避難莒國.最後都成就了霸業。由此看,你現在的處境,怎么能知道不會轉變成將來的福氣?”勾踐獲得吳王的赦免後,決心報復吳國,大夫文種說:“我看吳王在政治上已經很驕縱了,請讓我試探一下吧。”於是就用向吳王借糧食來試探他的態度。伍子胥勸諫吳王.不要借糧給越國,吳王不聽,把糧食借給了越國,伍子胥說:“大王不聽我的勸告,三年後吳國將是一片廢墟。”太宰伯豁聽說後,進讒言說:”伍子胥外表忠厚Ifii實際上是一個殘忍的人。”吳王也殺了伍子胥,這說明君主的態度可以借一件事情來試探。
粱惠王的寵臣把淳于髡推薦給惠王。惠王讓左右親信都下去,單獨見了淳于髡兩次,但他始終沒有說話。惠王很奇怪,責備那個寵臣。那個寵臣告訴淳于髡,淳于髡說:“我第一次見梁惠王,他心中想著騎馬馳騁,第二次見粱惠王,他心中想著欣賞音樂,所以我才沉默。”寵臣把這些話都報告給粱惠王,粱惠王十分驚訝,說:“淳于先生真是聖人啊。第一次見他時,恰好有人來獻寶馬,我還沒來得及試騎,恰巧淳于先生來了。第二次見他,又有人獻歌手,我還沒來得及試聽,正好淳于先生又來了。我雖然屏退左右親信,但心思確實在別處。”這說明君主的態度可以從他的神情試探出來。
·查看全部>>該作者其它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