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把我當人》

《千萬別把我當人》

一部現代文學作品,調侃自己,調侃社會,利用本真的語言,把人物描述的淋漓盡致。書里的人,情節都是作者經理過的。

基本信息

一部現代文學作品,調侃自己,調侃社會,利用本真的語言,把人物描述的淋漓盡致。書里的人,情節都是作者經理過的。

《千萬別把我當人》千萬別把我當人

【作譯者介紹】

王朔,1958年出生於南京。曾用名王岩。1965—1969年就讀於北京翠微國小。 1971年

《千萬別把我當人》王朔
就讀於北京東門倉國小。1972—1975年就讀於北京164中學。1975年借讀於太原5中。1976年畢業於北京44中學。1977—1980年在海軍北海艦隊服役。 1980—1983年在北京醫藥公司藥品批發商店工作。 1983年辭職從事自由寫作至今。中篇小說:《空中小姐》1984年第2期《當代》,曾改編為電視劇。《浮出海面》1985年第6期《當代》,曾改編為電影,有日、德文譯本。《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6年第2期《啄木鳥》,曾改編為電影,有英、法瑞典文譯本。 《頑主》1987年第6期《收穫》,曾改編為電影,有日、德文譯本。《一點正經沒有》1989年第4期《中國作家》。 《永失我愛》1989年第6期《當代》,曾改編為電影。《動物兇猛》1991年第6期《收穫》,曾改編為電影,有英、義大利文譯本。《你不是一個俗人》1992年第2期《收穫》,曾改編為電影,有法譯本。 《許爺》1992年第4期《上海文學》。

【內容簡介】

本書是“王朔文集”之一的“千萬別把我當人”分冊,書中講述了一個所謂活著的義和團傳人的故事,還有一個不知所謂的“中賽委”,讀來讓人難忍發笑。
全書包括了:千萬別把我當人懵然無知修改後發表誰比誰傻多少四部分內容。
王朔是當今中國擁有眾多讀者的著名作家。這部《千萬別把我當人》是王朔諧謔風格發揮得很夠味的小說之一,情節荒誕,語言滑稽。故事講述了一個所謂活著的義和團傳人的故事,還有一個不知所謂的“中賽委”,讀來讓人難忍發笑。

年輕的時候認為有很多重要的在前面,只要不停地奔走就能看到,走過來了發現重要的都在身後發生了,已經過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對過去,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也沒有任何偶然,都是必須經過的,我不信一個人可以有兩個以上的選擇。
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樣,不吃,死,吃了便被它塑造了。我懷疑其核心已編入遣傳而不必再通過教育獲得了。我覺得自己像在大海里游泳,無邊浪濤揮之不盡,什麼時候才能登上彼岸,有從樹上剛下來的原始人那樣一個澄明的無邪的頭腦。關於這些書,我個人認為是一個蒙昧時代的見證。活下去,活在自我虛構和自我陶醉中,這大概是一個寫作者的宿命,明白也沒用。

創作背景

這幾本書都是十年前或更早的時候寫的,那時我很自以為是,相信很多東西,不相信很多,欲望很強,以為已知的就是一切了。這些書里的人、情景和一些談話是那時我經歷過的,在生活中也不特別,僅僅因為我不知道更多的東西,才認為有趣,虛張聲勢地寫下來。這些情景不在了,這些人也散了,活著的也未老先衰,我也不再那么說話和如此看待自己,所以有時我覺得自己失去了繼續寫作的能力。
年輕的時候認為有很多重要的在前面,只要不停地奔走就能看到,走過來了發現重要的都在身後發生了,已經過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對過去,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也沒有任何偶然,都是必須經過的,我不信一個人可以有兩個以上的選擇。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樣,不吃,死,吃了便被它塑造了。我懷疑其核心已編入遣傳而不必再通過教育獲得了。我覺得自己像在大海里游泳,無邊浪濤揮之不盡,什麼時候才能登上彼岸,有從樹上剛下來的原始人那樣一個澄明的無邪的頭腦。關於這些書,我個人認為是一個蒙昧時代的見證。活下去,活在自我虛構和自我陶醉中,這大概是一個寫作者的宿命,明白也沒用。

對王朔評價

王朔與媒體的文化博弈

《千萬別把我當人》《千萬別把我當人》

一段時間以來,王朔罵人的聲音似乎又不絕於耳,娛樂圈的經驗告訴我們:王朔要復出了!但顯然令王朔有些鬱悶的是:相較於以往,自己這一次罵得不可謂不賣力,老底揭得也不可謂不徹底,怎么鮮花與口水都不像想像的那樣熱烈呢?

一、王朔老矣,尚能寫否 曾幾何時,王朔的小說和電影伴隨著一代人的成長。在他們的心目中,文學是神聖崇高的,作家是人類靈魂的導師。王朔確也曾經出演了一個時代的文化英雄和精神偶像。可時過境遷,這一代人長大了,成熟了,王朔也老了!

王朔的文學創作可謂是與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同步的。十年浩劫後的中國,百廢待興,整個社會洋溢著一種昂揚向上的奮發精神,那是一個思想解放的年代,也是一個文學的黃金時代。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等等文學潮流洶湧澎湃,激盪著時代風雲,啟迪著民眾智慧。這也是一個文化上多元和思想上包容的年代,各種思想潮流和藝術探索交相輝映。這個時候的王朔,初生牛犢,青春勃發,以其獨特的話語方式和怪異的行為風格跳上文壇,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大文化景觀。求新求異的人們微笑著打量著這個口無遮攔的文學青年,欣賞著其京腔京韻的語言和詼諧俏皮的生活智慧,尤其是其對現有遊戲規則和神聖權威的顛覆和解構。一個社會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壓抑與封閉以後,必然會迎來一個相對開放與包容的時代。但矯枉必然過正,這也是歷史的規律。王朔無疑趕上了這個百年不遇的好時機,如魚得水。於是,言過其實、譁眾取寵成了他的慣用伎倆,思想的亮點淹沒在語言的泡沫之中。可年輕人的錯誤,就是上帝也會原諒的。當王朔邁著誇張以至極端的腳步踏入文壇,不僅給當時的文壇帶來了震撼,更帶來了顛覆,他要掀翻這高雅的文壇,使之成為觸手可及的“碼字的”文攤。在當日百花齊放的文學園地,王朔赫然一枝獨秀,有人贊之為特立獨行的臘梅,也有人視之為妖媚撩人的罌粟,更有人斥之為惑亂文壇的毒草。一時間,形成眾說紛紜的“王朔現象”。反觀昨日,看看今天,王朔在變本加厲罵人與賤己的同時,還能帶給我們什麼,是睿智的思想還是天才的故事,我們不禁要問一句:王朔老矣,尚能寫否?
二、我罵故我在 一晃二十年過去了,人類進入了21世紀,王朔也從雄姿英發的青年步入了灰頭土臉的中年,年已五十的他老人家心態依然故作年輕,一大批的文化名人和學術大師被他肆意辱罵:魯迅金庸齊白石、余秋雨、楊瀾、吳征、張藝謀、馮小剛、周汝昌……不辨緣由,一概罵之,甚至連古人唐伯虎和80後作家也不放過。當記者問他作為公眾人物是否考慮過更謹慎地說話時,王朔坦言:“我實話告訴你,我是超級攻擊型人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就是一病人,我是一瘋狗,咬死人不償命。”其實此話只說對了一半,自認“瘋狗”倒是恰如其分,只是並非“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他很清楚魯迅先生當年的處境:“一個人要立萬兒,就要打最大的。你打街邊兒的人,沒人知道啊。當然這也叫炒作。”於是,他專揀名人開罵,這樣才能驚世駭俗啊,如果名人一旦還擊了,王朔就更加成功了。大不了就是道歉唄,先是向作家劉震雲道歉,接著又向郭敬明、張承志、張藝謀、邱華棟、吳征、楊瀾等人一一道歉,當初開罵時是“一個也不放過”,現在道歉時,又是“一個也不能少”。於是王朔被人戲稱為“道歉專業戶”。罵人是新聞,道歉也是新聞,一來一去,曝光率自然就有了。罵人天馬行空,道歉言不由衷,你又能把他怎樣,“我是流氓我怕誰”?

遙想王朔當年,意氣風發而又罵罵咧咧地竄入文壇,並一舉成名,且名利雙收。這二十年來,他的一舉一動,幾乎無不伴隨著鮮花掌聲和口水戰爭,王朔顯然已經習慣了並享受著這種行為模式所帶來的一切榮譽與毀謗。考察一下王朔的經歷,我們似乎可以認為:其京城部隊大雜院的出身使其“無知者無畏”,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陰影使其對體制內的知識分子充滿了酸葡萄的嫉妒與仇恨。這是一種狹隘的從自卑轉化到自傲的心理。初露頭角時,這種癲狂的舉止也許並非完全出自他的本性,只是為了在眾聲喧譁中吸引足夠的目光而已,可所謂習慣成自然,多年下來,或許這已經成為了他的某種生活狀態以至於存在方式,甚至內化為其性格。如此看來,王朔已經被社會異化了,其實他也是這個現代社會消費時代的受害者。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中國社會加快了轉型的步伐。社會精神文化變得愈發浮躁,思想啟蒙被文化快餐所取代,文學被邊緣,影視娛樂走向了文化消費的核心。權威被蔑視,神聖被解構,文化呈現出斷裂化和碎片化,文化工業的大規模生產替代了個性化的文藝創作,在一些大中城市中甚至出現了後現代主義的思潮和生活方式。現代社會是一個生產性社會,注重建構,而後現代社會則是一個消費性社會,強調解構。於是,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們次第登場,輪番轟炸民眾日益麻木的神經。在這種文化語境中,王朔再一如既往地謾罵與嘲諷,顯然已經很難喚起民眾的注意。因為人們對此已然習慣與麻木,審醜的日常化替代了陌生化。僅僅滿足於罵功量的升級的王朔已經沒有能力進行質的提升了,不能與時俱進,必然就面臨著淘汰出局的命運。在這樣一個注意力經濟的時代,不能被足夠地關注意味著身份地位和經濟利益的遠去。罵與被罵屢試不爽的王朔顯然也很困惑:已經都自爆曾經有打架、吸毒、嫖娼等行為了,可換來的僅僅還是人們蔑視的白眼和“王朔瘋了”的冷笑,那么明天呢,是不是只能裸奔了呢?

三、媒短媒長:文化責任的擔負 在這樣一個醜星當道、審醜流行的時代,王朔們與媒體們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共同來迎合神經越來越麻痹、口味越來越刁專的客群,以獲取各自不同的利益。如果沒有王朔們層出不窮的表演,媒體們將拿什麼奉獻給嗷嗷待哺的觀眾;如果沒有媒體們追腥逐臭的栽培,王朔們又表演給誰,何以謀求利益?表面來看,似乎一切都源於客群庸俗的需要,可如果從深層考量的話,客群的這種淺層次需求又何嘗不是王朔們與媒體們合謀交媾的結晶?這是一種虛假的欲求,這是一種惡性的循環,長此以往,社會文化生態將愈發惡劣:王朔們將不再被關注,媒體們將不再被尊重,短期的雙贏勢必帶來長期的雙輸,甚至是包括廣大客群的三方俱損。作為一家自尊的媒體,如果只顧一味的娛樂搞笑,只重一時的經濟利益,長此以往,終將導致公信力的缺乏和權威感的喪失,甚至從話語的主流走向邊緣,相信這是任何一個有著更高追求且有著社會責任感的媒體所不願意看到的。更何況在中國,每一級的媒體幾乎都是同級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和重要的輿論陣地,眼前的經濟效益他們當然不得不考慮,但是一家媒體如何才能占據主流,如何才能可持續發展,似乎也應引起決策者們的高度重視。或許,媒體定位高端文化一時並不能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事實證明也並非如此),但其具有的文化氣韻與標桿意義卻對塑造媒體的良好形象和品牌價值功不可抹,而這正是媒體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核心競爭力。媒體是社會的公共空間,理應滿足大眾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不錯,娛樂是人類的天性,從本能上人們並不排斥娛樂,但是娛樂也有著不同的層次和品級,這幾乎是無需闡釋的道理。淺薄的娛樂滿足的只是表面的感官刺激,而真正的藝術愉悅的是人們的精神和心靈。我們當然並不能要求所有的客群都有著如此高雅的追求,但也並非所有的客群都僅僅滿足於一種簡單的娛樂,尤其是面對一味的不負責任的娛樂甚至是“愚樂”時,我們至少應當為有著這種高雅品位需求的客群提供適量的選擇。因此,媒體肩負著不可推卸的文化責任。文壇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三兩年。說到底,王朔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文化現象,從中可以折射出社會文化的變遷。在這個變革而又浮躁的年代裡,王朔能夠開一時風氣之先,並較長時間地吸引關注,應該知足了。行文至此,不由想起網上以《我不是黃蓉》鏇律改寫的《王朔聽我說》:他名叫王朔,很會寫小說。他曾經感動你,也感動過我。如今的王朔,變得很羅索,罵這個罵那個,無聊地炒作。幾個月下來,大家視若無睹,還不如宋祖德受人關注。這世界早已不再是你的江湖,早知今日你何必當初。不要說你根本就不在乎,你的復出表明了你的態度。看一個男人算不算大丈夫,要看他有沒有勇氣認輸。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你何必太留戀,十多年以前。親愛的王朔,請你聽我說:潮起了潮會落,這就是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